在冰岛的一年留学生活尽管没有在学校真正学到什么课本上的知识,但是对于冰岛中中学生所学的科目内容却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中冰两国在理科与语言的比较中感触尤为深刻。
刚到冰岛不久便听说有一个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在校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我便报了名(不用报名费,而且考试时免费提供巧克力、可乐,到底是高福利国家)。之前对那儿理科程度之低略有了解,但我只是抱着一种玩玩的心情,因为用的是我读冰文考卷。在考场上,出人意料的是当主考官们得知我参加时特地为我翻译成了英文。我涂鸦似的完成了那张考卷,将英文翻成中文理解的时间比做题花的时间还多。我并不认为自己认真对待这次竞赛,而且我本来理科基础在国内只是一般水平,却不想拿了个全冰岛第三名,另一个同去的中国男生则拿了第一。这张考卷顶多是初三普通练习卷水平,而一般冰岛学生能考到20分便不错了。后来冰岛日报记者采访那个男生,他说冰岛高一的数学相当于中国初中低年级的水平。他在冰岛高中一年级学不到东西,于是换到19岁的竞赛班学习数学。我呢,到学校高中三年级的物理班发现那还只是初学者的基础知识。 我曾问过班中同学对理科的态度,居然一半人回答我说挺难的,已经相当容易的数学对他们来说还是太困难。记得曾听一个冰岛华侨说从前在冰岛举行一次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12块金牌中国选手拿走了五块,且中国代表团一共只去了五个中学生。冰岛一个20岁的理科班高才生的分数竞比不过中国14岁的小孩。 虽然在数理化中有那么多值得中国学生骄傲的地方,但在冰岛也有引为自豪的地方:在成人中每人至少掌握三门外语。 由于冰岛从前曾是丹麦的殖民地,所以孩子们往往在学英语前一年便先开始学丹麦语,并列为必修课。尽管冰岛人不常使用,但不论听、说、读都不成问题。在欧洲每个国家的青年人英语多半是相当好的,且不论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能说上一些英文。一次我在巴士车站遇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她非常热心地和我聊着天,英文流利的程度使我感到惊奇。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和我用英文交谈不成问题。也许他们的语法并不是十分标准,但没有人会羞于开口,没有人会因为怕说英文而不好意思和我交谈,我想英文普及率在冰岛至少90%。刚去冰岛时我的英文并不好,和班上同学在一起时他们为了照顾我听不懂冰岛语的窘况,便全部用英语交谈,但我仍不能完全理解。我勉强干涩的谈话与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就拿那次数学竞赛来说吧,冰岛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冰文翻成英文,而我却费力地用快译通查单词,把试卷再翻成中文后再解题。 在国内接触英语除了书本、磁带之外很少有别的途径了,电影电视多为中文的,就连外国的影片也换成中文配音。而在冰岛,90%的电视电影从美国来的除了冰文字幕之外从来没有配音。其他语种的影片,如法语,德语之类的也不配音。这对冰岛人学外语有很大的帮助。路上随处可见说英文的旅游者,对于冰岛人来说不会说门外语是很困难的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国语言的书籍,多国语言的商品,多国语言的影视逼着他们不得不把语言学得非常好。 我在冰岛除了学冰语之外又跟着班上同学学习法语。由于教材是用冰语写的,为了理解一个单词,首先要用书本把法语翻译成冰语,再用冰英字典把冰文翻成英文,有时连英文都不知道的时候要再翻译成中文,这样太累了。于是请父亲寄来中国大学一年级学的法语教材及配套磁带。总算跟上了进度。冰岛高中一年级学的法语教材比中国大学一年级学的还要难,而且班中许多同学在初中时就学过法语了,对于他们来说学起来很是轻松。 我在学习法语时同时有两套磁带,一套是中国的,一套是冰岛的,由于在比较中听出了两种语调使我弄不清楚应该模仿哪一种口音。我便去问法语老师他们提供的磁带是法国人录音还是冰岛人录音。答案是前者--正宗的法国人语音。很自然,中国的磁带上的录音是不标准的,不用证实就可以听出来是中国人自己配的音。由此我不禁感叹,为什么连这么关键的磁带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呢?在冰岛上课时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多,但他们仍然重视磁带的“原汁原味”。英语就必须英国人或美国人录,丹麦语就由丹麦人来录。 或许中国根据国情难以做到送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几年再回来教书(冰岛通常是这样的)--哪怕出国留学一年也好呀,但是请一个纯正发音的法国人来录制也那么困难吗?中国学生在努力模仿老师发音,使发音与磁带一致时充其量也只能是中国式的发音,如此一代代传下去的发音永远也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哪怕把法语背得烂熟,把考卷做得个个满分,也只会发中国式的外语,只会听懂中国式的外语,这样的学习质量能高吗?学校的老师是通过这种方式学外语的,他们的学生也会是这样,徒子徒孙都会是这样。 在中国大陆上懂英文的人很多,大家蜂拥而去学英文,但懂两门外语的人则相对少了许多,大多是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人,至于要找懂三门以上外语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的稀有动物了。但在冰岛则是相当平常的事。许多人可以讲四、五种外语。 当然,对于欧洲人来说由于都是ABCD的拉丁字母,所以许多单词都差不多,学起来并不吃力。冰岛语便是旧时的挪威语,如今的许多冰语单词又是直接引用英文名词。所以对我来说是多记一批完全陌生的单词,而对他们来说只需要略微了解、联想一下便可以学会了。 中国与冰岛在文化传统上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国家,冰岛人需要靠语言来吸引外来文化,到外面去发展,因为他们实在太缺少人力物力了,而中国则更多的是自己生产,自己发展。但如今的中国已开放了,是否也该平衡一些,让理科适当降温,让语言升升温呢?从前人们的观念上外语和英语似乎是一回事,但其实查差远了。在学校,世界第三大语种的西班牙语又有多少中国人了解呢?在冰岛的几个北美来的学生很容易在学校,在社会上找到可以用母语交谈的对象,但记得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国的中学生的来访过程中,却少有上海的中学生能说上两三种语言来应付的。既然已经有过一次遗憾了,是否该吸取教训,在学校语言教学中来一番改革,让下一次同样的情况下不再遗憾呢? 来源:http://www.seaie.org/chinese/afs/afs-4.htm |
|
|
沙发#
发布于:2009-08-13 11:23
其实,那种埋头苦读、理清文法的方式,有利于在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功底,这套功法如果练不好,日后再想弥补也不容易了。个人以为,单纯强调口语的做法是错误的,它是对中国“哑巴式外语”的矫枉过正,以前太注重啃语法,而现在又太倾向口语,这导致非但文法优势丢掉了,其实口语还只是会那老三篇。如果基础功底很不扎实,就算找个老外整天陪着聊天,其收获必定不会很大。这就好比练习书法,楷书都写得像小螃蟹爬,更不用说行书能写得漂亮了。总之,功力决定一切。而具备一定功力之后,再学什么都会收放自如、得心应手了,至少也能事半功倍。
|
|
板凳#
发布于:2009-08-12 16:14
很早以前的帖子了...本人就是理科好,文科差,而且让我做理科的练习我会很有兴趣,原因大概是里面包含xyz等等的未知量,以及抽象的概念成分,但我并不是对文科不感兴趣,有的时候,我觉得语言也是挺抽象的东西,但是若把所谓的文科摆在了应试的位置,我就会兴趣减半,一直觉得文科是靠积累的,但是理科是靠理解的,所以理科成绩很容易就能够提高,就有成就感,大概因此也就越想去学习它,文科的那种细水长流,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不过可能说到底,我还是对理科感兴趣吧
|
|
4#
发布于:2009-03-28 15:04
我们的数理化是我们的优势,领先别人的东西为什么要丢,只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乏人文色彩,语文、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等的教学大多跟着考试走,真正的兴趣引领少,真正的因材施教少,学英语不是坏事,学韩语也不是坏事,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将来的教育更多地考虑到学生自身爱好与自身的不同特性,如果不爱学文科的,没问题,走理科路线,不过起码你要把中文给学好了,并且要知晓我们的文化,学会做人的道理;如果不爱理科的,没问题,走文科路线,不过起码你要会做基本的数学运算,会看基本的电路图,会生活常识,会动手能力。我们学校教育可供选择的面不广和我们缺乏资源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当然,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课程大餐大同时,还必须注意人格的发展,不可偏废。
冰岛是冰岛,作为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早就进入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它,不必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犯愁,现在他们做的只是拓展训练。当然,30万人口注定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对于冰岛来说,也是极其脆弱的。我们不必过多思考他国的情况,记得有人说过这么句话:中国要做的很多改革创新,都是没有先例的,因为没有中国这个规模。 |
|
5#
发布于:2009-02-08 13:27
唉唉,虽然偶一直从骨子里鄙视基于应试教育的语言学习,并且语言学科总给偶总成绩拖后腿......但偶还是不得不承认偶其实也是被应试教育毁掉的这批人之一呀
|
|
|
6#
发布于:2009-02-07 20:58
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满艺术化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一步一个脚印”,只有“日积月累”。
从第一册第一课开始学,每课都认真做课后练习,每N课一小测,期中期末大测,考卷上做错的地方订正出来,牢牢记住以后不要再犯。每做一次作业,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看看有没有掉入语法上的陷阱或出现疏忽。 以上所述的学习方法适用于想用10年学一门外语并且保证您成为考试高手,但是当原文书籍摊在面前或者电视打开播出原声节目时,一切都黑暗了。恩。这正是经典的理工科学法。 |
|
|
7#
发布于:2009-02-05 13:52
![]() |
|
|
8#
发布于:2009-02-04 20:08
![]() |
|
|
9#
发布于:2009-02-04 19:35
颇有感触,我的专业是汉语,不过我对英语和其他各种外语都有或多或少的兴趣。我觉得在外国纯粹为了乐趣而学外语的人相对多些,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悲观,在中国这样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了,看看互联网上的情况就知道了。大家一道努力,在语言中寻找乐趣,或实现自己的梦想。
![]() |
|
|
10#
发布于:2009-02-04 17:27
回复 4楼 doron 的帖子
似乎纯粹为了兴趣而学习的人是很少
看了doron说的,怎么突然感觉声同责任重大了很多,呵呵 |
|
|
11#
发布于:2009-02-04 17:21
回复 2楼 lxy 的帖子
lxy原来还是中学生啊~很了不起呢 |
|
|
12#
发布于:2009-02-04 16:06
回复 2楼 lxy 的帖子
你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我也有同感
五四以来,中国人学习知识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到现在,这种功利性的危害已经显现…… 中国人学外语的功利性则更强 如果不是大学专业,有谁会去学马来语、印地语、斯瓦西里语?看到他人学,多半还会有人鄙视之 可一说到英语韩语什么的,就趋之若鹜,着实令人生厌 在语言问题上,持有正确观点并能切身实践者,少之又少 这同样也是我们声同论坛存在并发展下去的重要理由 [ 本帖最后由 doron 于 2009-2-4 16:08 编辑 ] |
|
13#
发布于:2009-01-16 12:36
P.S:
我的数学、物理经常不及格,上述观点只是本人的客观认为,可能对某些朋友来说有点偏颇。敬请谅解。 |
|
14#
发布于:2009-01-16 12:34
不知为什么很高兴…
我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帖子很高兴,大概是因为我太讨厌理科吧……![]() 和楼主一样颇有同感,中国的教育太重视数理化。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把“外语”这个名词肤浅地理解为“英语”,连学校的课程表都把“英语”写成“外语”。其实“外语”包括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只不过中国学小语种的人不多,都把心思放到“英语”这一门外语上。大部分学生和成年人可能顶多只掌握两门语言,有的甚至连标准汉语都不会。 我也是个中学生,班上的“优等生”基本上除了数理化就是数理化。那些所谓自称会两三种语言的同学,不过也只会读韩语的“사랑해요”和日语的“バガ”罢了。 我学日语,就被班上的同学骂为“卖国贼、日本鬼子”;我学越南语,就被骂为“越南难民”;我学泰语,就被骂为“泰国人妖”…… 我实在无语了……我为中国的语言教育感到惋惜,学生都成这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