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各位,英语里的各种非谓语如果是在其他语言里会是什么样的存在?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选修过西班牙语,不过选修嘛,学的肯定不深入。最近回头总结,如果想把英语里灵活多样的非谓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有时感觉不从下手,因为不能完全按英语那样对应迁移。 比如: 英语里的现在分词主要做定语和状语,但西班牙语里分别对应的是从句和副动词。 但我不确定的是,当英语里的现在分词作状语放句首时,有时还涉及到时态的变化,比如 Having cleaned the room, he went home. Hearing this good news, he jumped with joy. 这时对应的西班牙语是用habiendo xx... 和oyendo ... 还是应该用从句?我感觉更多的时候是用介词短语或者从句。不知道是否如此?但副动词又一般是哪些情况下用呢? 至于英语里的不定式更是不知道如何翻译,因为在英语里不定式可以做的成分太多了。感觉有对应de,para,a,que还有用动词原形的。 最后还有个问题,因为都说西班牙语最像拉丁语,所以我也学了点拉丁语(不过感觉完全被骗了。。。)但我还是很好奇非谓语在拉丁语里是怎么存在的,尤其是在格存在的情况下,我觉得很难理解。就像德语,同样是因为有格,所以德语可以有很多介词短语来表达动词的意思,所以习惯了英语这种没有格变化的语言感觉很难转过弯来。 以上几个问题,希望大神能指点下迷津。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8-03-04 03:08
Afrikaans里的“非谓语”都是形容词。
Daar is lopende water. 有自来水 Ek het 'n gekookte eier. 我有一个煮熟的蛋。 Having... 这种结构我没见过,如果我要说的话,会有Nadat说一个句子表达这个having的意思 |
|
板凳#
发布于:2018-03-07 15:04
@Fredrik_Chang 这两天刷知乎无意中看到有个账号很像你,因为头像和名字都像。如果是的话,那大神应该会西班牙语吧?能不能帮忙回答一下我这个帖子的问题啊?http://www.somdom.com/bbs-read-run?tid=57729
谢谢了! |
|
地板#
发布于:2018-03-13 16:10
并非一定要形式结构上相对应,主要是以内含意义为依据对应。因此,介词可以对应动词,名词可以对应动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主要是搞清楚,源语言中什么是主要意思(核心意思)语言片段、单元,什么是辅助意思语言片段、单元。
源语言是介宾关系的,可以在目标语言中用意义上或者语法作用上相对应的非介宾关系来对应。当然,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能在语法形态结构上也对应,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很多。 |
|
|
4#
发布于:2018-03-13 16:40
英语不是没有格,是曾经有格现在基本消失了。
另,语言的有格无格,与之相关的认识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有还是无格,拘泥了,就会妨碍对语言的认同,从而影响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任何语言都是有格的,任何语言又都是无格的。 这话怎么理解呢? 假如你认定某一种语言,哪怕是一门,是有格的语言,那么任何其他语言就都可以了也认为是有格的语言。 这当中,就需要先解决一个问题: 你怎么认定一种语言是有格的还是无格的?是根据该语言中有无表示格意义的符号元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正说明所有语言都是有格的,只是,有的语言有明确的语法意义相对固定的表示格意义的符号,可称为显格语言;有的则几乎没有(比如汉语),可称为隐格语言。 由此,判断语言是否有格,主要的,本质的,不是以有无相对固定的表(现)格(意义)符号。正因为这样,如果以汉语这种被认为无格的语言为标准的话,任何其他语言就都是无格的。 因为,语言中所谓的“格”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反映。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手段来体现语言片段(意义单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手段,否则语言就无法表情达意,反映客观世界。 |
|
|
5#
发布于:2018-03-13 16:52
偶们就语言的格的问题,从两个极端(也就是绝对理想的有格和无格两种状态)来说明语言的格的问题。
假设,有N间屋子,每间屋子里面有一排座椅,每间屋子都按次序编号,每间屋子里的每个作为也都按次序编号。这些编给屋子和座椅的次序号,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表(现)格(意义)的符号。这就是最理想的格语言框架,即所有存在相对关系的空间(房子、椅子)都有编号。 然后,偶们给一定数量的人发号牌,这一定数量的人中的每一个人就相当于一个意义单元,发给它什么房号座号,它就对号入房入座,这个发号入座过程,就相当于一次语言表达过程。 但是,肯定有人会想到,偶们完全可以一个房间也不编号一个座位都不编号,人员入座也不发任何号牌,自由入座找空位坐。这,就是另一个极端——最理想的绝对无格符号语言的形式。 |
|
|
6#
发布于:2018-03-13 17:04
那么,对于绝对不凭牌号入房入座的一群人,如果把他们每个人看做一个表意符号,那么这群人的不同排列组合的关系,就是一种信息编码,123,321,元素相同,意义却是不同的,不是吗?那么,它们靠什么区别开来的呢?哪一个特定符号吗?当然不是。但是,又可以说它们是有区别符号的,这个符号就是他们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如果不把排列顺序组合方式算作一种符号,那么,它们就是无格表现方式,否则就是有格表现方式。这就好比,把只把女人看作人,不把男人看做人一样。
|
|
|
7#
发布于:2018-03-13 17:17
有组成元素,有表现模式,而表现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元素,因此,任何元素都不重复(也就是每一次使用时每个元素都不曾使用过),且时间、空间上的次序无意义,那样的一次语言表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格语言。但,这有意义吗,这不就是一次无法破解的密码编码过程嘛。
|
|
|
8#
发布于:2018-03-13 17:23
偶们谈论这个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点:
不要拘泥于传统语法狭隘认识的“格”概念。这样,才能突破思维禁锢,实现不同语言间在意义本质上的对应。拿筷子吃饭和拿刀叉吃饭,不同的只是实现手段而已。当然,筷子和刀叉本身的物质、物态局限性有反作用与人的实现行为,因此对工具的使用需要的技巧各不相同,但不能说用吃饭只有用筷子或者只有用刀叉才能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应,也是这样。 |
|
|
9#
发布于:2018-03-13 17:27
而谈论“格”只是一个出发点,传统语言学没有归纳为“格”概念的语言实现手段还有除“格”以外的其他概念,比如“定语”、“状语”等等。在目前为止已经出现过的人类自然语言中确实有过类似近代语言学(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定语状语之类语言元素也是需要通过规定好语法意义和作用的格符号带出的语言!
|
|
|
10#
发布于:2018-03-13 19:50
事物和事物的情况(物与物之性(状))
事物,表达中的关注对象,被特征、情况、性状等依附的对象,比如:he 事物的情况、特征、性状等,依附于作为关注焦点的事物而存在、显现,比如:have cleaned the room,go home 共时、共物附着特征元素:ing 不共时(先时)特征元素:(e)d,形变元素go和went之间体现出来的形态差异 物性特征元素:go home 主体关注焦点元素:he 客体关注焦点元素:him 主体被特征附着元素+物性(先时特征元素+(go home,即物性原型)=went home) 前附着式,比如:good man中的good 后附着式,比如man who is good中的(who)is good 粘连元素:be,以及其他动词 |
|
|
11#
发布于:2018-03-13 19:59
he was (at that time )in the room,he found a book——>he found a book (at that time )in the room——>(at that time )in the room he found a book
|
|
|
12#
发布于:2018-03-13 20:06
he had cleaned the room, he went home
引入共时元素ing,与什么共时?与行为共时,相对于go行为来说have动作没有先后,否则就谈不上和go共时了,所以have 用原型但添加共时语素ing(ing,表示在谈论到的时间内或者话语过程中默认时间内have行为特征并未消失) |
|
|
13#
发布于:2018-03-13 20:16
have cleaned the room——拥有clean the room行为先时完成
having cleaned the rom——拥有clean the room情况,且这种拥有仍然存在的情况下 having cleaned the room go home——>在拥有clean the room行为先时完成并且这种拥有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做go行为——>携带者/伴随着(<——having)clean the room行为完成(<——cleaned the room)这样的特征,去实现完成(<——过去时语素)go home行为 |
|
|
14#
发布于:2018-03-13 20:30
piping down the vallies wild piping songs of pleasent glee on a cloud I saw a child and he laughing said to me
(这是一首英语诗的开头部分,诗名忘了,偶也只记得这开头部分) |
|
|
15#
发布于:2018-03-13 20:32
简单化:
I was (at that time )piping down the wild vallies,I saw a child on a cloud |
|
|
16#
发布于:2018-03-13 20:39
在这里,共物元素和共时元素是可以同一的,因为共时,是指行为,而不同行为共时存在的情况中包括共物,即因为共物而产生的共时。况且,本质上共物也是通过填补be动词而实现的,实际上也就反映了共时(即行为共存特征)。be动词,是一个虚动词,即必须要有动词连接(粘连),但没有符合要求其他动词,那么用它来起到连接关注焦点主体和主体的特征的作用,从而体现主体和特征之间的被依附和依附关系,使之成为一体,从而可以被偶们后世的所谓语法家们总结成所谓的主(部)谓(部)结构
|
|
|
17#
发布于:2018-03-13 20:47
从一次语言表达过程本身来说,主体和主体特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不是谁规定的,这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在人脑中自然反映后形成的对客观规律、规则的模拟。
为什么说是因果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只要自己把类似下面这句话按主谓部分拆开,把拆开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分别单独当做没有任何周围环境的没头没脑的一个说辞,去体会一下看看,就会明白,主谓关系本质上内涵了因果关系,其中主体焦点事物是一句话之所以说出来的起因,比如: 天气好 |
|
|
18#
发布于:2018-03-13 20:59
简单化:I was (at that time )piping down the wild vallies,I saw a laughing child on a cloud
 |
|
|
19#
发布于:2018-03-13 21:01
简单化:I was (at that time )piping down the wild vallies,I saw a laughing child on a cloud said to me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