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法语的连读较难,前两天看了一个教学短片,让我对法语的连读更好奇了。在视频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Il fait beau.法国老师清楚地朗读了这个句子。与传说中的一样,fait一词中的 t 是不发音的,不仅不发音,而且也没有 t 的发音动作,这点和英语完全不同。然而,当一个以辅音结尾的词遇上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时,就要加音了: J’habite en Espagne.在视频中,老师同样清楚地朗读了这个句子, 是分开读的, 一字一顿。我意外地发现,她把 en Espagne 读成 en, (NE)spagne. en的读音不变,但Espagne前却多了个/n/音。这里的重点是,即使是分开读,在读完en之后, Espagne之前仍然加上了一个/n/音,致使其头音节变了。这点和英语不一样,英语的连读是自然连读,在分开读的情况下,即使是辅音尾+元音头模式,也不会在元音前加上前辅音(比如,in office在非连读的情况下,不能读成in, noffice.),但法语...怎么说呢?平时位于词尾的辅音不发音,可一旦要后接元音的话,就突然活了? Sorry, 我的问题没有表达清楚。其实我想问的是: 连读(或联诵,以下统称联诵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语音的发音面貌。我想知道,这种因连读/联诵而发生的语音变化会影响你们对语义的认知和把握吗(尤其是在只听不看的情况下。)?如果会,你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 以上是联诵在输入方面的影响。输出方面,讲话时要注意联诵,这意味着讲话人要时常作出有关是否联诵、所遇词组具体如何联诵的判断,这会占用思考讲话內容的时间,或者说,讲话人在作口达表达时,似乎要不时地在语音和语义两者间转换,以求说出的话可被理解。你在讲法语的过程中会被联诵问题「绊住」吗?会有时忘记联诵吗?会有时突然想不起该用哪个辅音去接后面的元音吗?如果你有这些问题,请问解决了吗?如何解决的? 这就是本帖在探讨的问题。 这是我看到的法语教学视频(Il fait beau.示范朗读在6分30秒; J'habite en Espagne在10分23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04304/?from=search&%3bseid=6868333380865959218 [勇敢的书虫于2017-08-23 14:34编辑了帖子]
|
|
地板#
发布于:2017-09-19 10:19
就是酱紫的。钦此。
![]() |
|
|
4#
发布于:2017-09-19 10:17
这就好比有一个无线长连续的面团,你第一刀切下去,分成了左右两截,左面一节结尾会有一个刀切印记,右面一节开头处便会相应也有一个刀切印记
|
|
|
5#
发布于:2017-09-19 10:13
天生就是始终声音连续状态,也只能保证第一个切断是在第一个声音的结尾,而其后每一个截断获得的音,都仍然会带上一个隔断标记音。
|
|
|
6#
发布于:2017-09-19 10:10
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偶们人类来说,偶们从一出生就不是始终嗓音出声的自然状态。即使是一出生就是嗓音持续不断的出声状态,偶们也需要切断声音,来做出最原始的变化,表示意思。在声音原来就存在的情况下,偶们要使用各种身体手段使声音强度、音色等发生变化,从而把不同音用作表示不同意思,这样就仍然会有分隔符号(也就是辅音)产生
|
|
|
7#
发布于:2017-09-19 09:56
没有一个元音发音是不需要开启声带的。因为偶们任何正常人的声带都不是常态始终打开状态并且气流一直出或者一直进的。
|
|
|
8#
发布于:2017-09-19 09:55
关于元音开头词的分隔音问题:
实际上人类的任何自然语言中,元音开头的词,其元音前都天然有一个辅音。这是和人类的发音器官及其成音、出声原理密不可分的。是人类发声器官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的。这个辅音,就是人类声带从闭合到打开瞬间产生的一个音,即便是刻意要消除这个音,也会因为发音器官的结构特征和成音原理,为了消除这个原先开启声带的音而代之以另一个辅音。之所以必然会有一个辅音,那是因为元音成音都是有一个开头带辅音的特征。 |
|
|
9#
发布于:2017-09-19 09:22
在单词结尾音节可以不读出的辅音在连读时要和后面元音拼读出声,道理也就在于必须要用这个辅音分隔前后两个元音,以从声音上表明前后是两个表意语音单元(的组成部分)。在慢速发音过程中,单词和单词之间按照人们的习惯是会有停顿的,这个停顿无论多么短暂,基本上都会被感觉到,因此这种停顿本身就起到了分隔作用。用书面符号写出来,那就是单词之间的空格。在用声音表达时,把这空格的时间省下来,也是提高表达速度的一个措施,但又需要分隔开不同意义单元的声音符号,于是原来可以不发音的辅音就必须用来发挥出它的分隔作用
|
|
|
10#
发布于:2017-09-19 09:14
说穿了,这时候用来和后面元音拼读的n,实际上是一个语音分隔符。既然前面音节是鼻音结尾,那么就用n来分隔前后元音。在绝大多数语言中辅音的一个作用,就在于此——分隔元音。这就好比做刀切馒头,总要有那么一刀切下去,才会有两段面团。偶之所以说绝大多数语言,并不表示有的语言辅音不具有分隔作用和意义,而是因为有少数语言中构成音节的音素,近似于其他语言的辅音音素。
|
|
|
11#
发布于:2017-09-19 09:03
法语鼻音的特殊性在于,这个音的整个发音过程中,参与发音出声各发音部位或者器官都不闭合,这是元音特征的鼻音,无法和后面元音拼成音节,所以必须还原到真正的辅音,于是需要n来和后面元音相拼
|
|
|
12#
发布于:2017-09-19 08:55
之所以需要这样提示,是因为法语中的鼻音有它的特殊性,在这种特殊性下,这个鼻音是无法和后面元音相拼的,只能从权采用n音,以示这里的鼻音是一个辅音结尾的。
|
|
|
13#
发布于:2017-09-19 08:52
目前绝大多数的人类自然语言的表音符号,都不能完全同时兼顾意和音两个方面,很多语言用来记录声音表达意思的符号,在表音上常常是意思意思而已,而不是对实际声音的准确记录。法语中的n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字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者为了提示学习者此处的n音在语流中是如何与后面的元音拼读的,就会即使分开读两个词也把n和后面元音拼读,表明需要连读时是n而不是ng音和后面元音拼读。
|
|
|
14#
发布于:2017-09-19 08:43
理解语音的顺便问题,不能机械僵化地看待问题。
|
|
|
15#
发布于:2017-09-19 08:39
结尾音节中的辅音究竟发不发音,就看它与后面开头的元音是不是连读,fait beau连读时t不发音不能作为t不发音的依据。发音成fai与发音成fait,整个词的主要语音特征没有明显差异,不影响从声音上识别这个表意符号,而强求发音反而影响了声音符号串的传送效率,因为索性就不发这个尾音了。教学中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所以往往一律说成此时的t不发音。是不是真正的不发音,要看是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发音。有条件的,那就说明不发音是权宜之计。fait后接元音开头的词t要和后面元音拼读成音节而出声,这就表明t的不发音是有条件的。
|
|
|
16#
发布于:2017-09-19 08:18
这个现象是为了发音方便而有的,顺便而已。规律就在如何尽量保持单词的主要语音特征同时又不影响表达速度和效果的从权处理的思路中。语言的表达符号分两种,一种是声音符号,一种是图形符号,图形符号就是偶们一般说的文字。声音符号在连续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发音器官能力和习惯的限制,会出现各种适应发声的权宜之计的变化,在尽量保留声音原有主要特征基础上又兼顾声音传递的速度
|
|
|
19#
发布于:2017-08-24 20:47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