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发布于:2015-06-17 03:44
Nyuggu:什么乱七八糟的,一会捷克语一会瑞典语的,怎么就看出来法语花头了,shen jing回到原帖@Nyuggu 这位@ask 很有可能就是大神@bruger 详见 求教波兰语和爱沙尼亚语里清辅音的读音 ბარაკ ობამა უცხოეთში |
|
21#
发布于:2015-06-17 04:01
|
|
22#
发布于:2015-06-17 11:52
|
|
23#
发布于:2015-09-06 14:48
最近跟一位朋友线下见面聊天,也谈到了印欧等语系语言中复杂的介词及动词小品词系统,这个问题看来以后有必要花点时间搞个文章专门谈谈
我们针对的主要是中译外,以及外译外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 Please select a folder to move this file into 要译为其他语言,如何处理这个定语不定式中放在最后的into这个介词? 对部分语言比如大部分北欧日耳曼语(因为北欧日耳曼语定语从句中的介词可自由后置)以及拉丁语族中(Romance或者说拉丁语族也较为容易直接用前移介词加不定式来解决)的大部分语言等,这个很好解决,如: DA-DK Venligst vælg en mappe (til) at flytte denne fil ind i FR-FR Veuillez choisir un dossier vers lequel déplacer ce fichier 但其他很多语言呢?这会是一个话题。要写起来怕是会有点长? [ask于2015-09-06 15:18编辑了帖子]
|
|
24#
发布于:2015-09-06 16:44
|
|
25#
发布于:2015-09-06 17:28
|
|
26#
发布于:2015-09-06 19:08
|
|
27#
发布于:2015-09-07 19:58
长门有希小猪猪:受教了,想问问,这个结构是固定搭配吗?还有,能推荐下国外捷克语的论坛网站吗?十分感谢!回到原帖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固定搭配,不如说是大部分部分印欧语在关系代词本身词性特殊性造成的吧: 首先,co jíst就是what to eat,这跟Nevím, co dělat (I don't know what to do, "Je ne sais pas quoi faire", "Non so cosa fare", "Es nezinu, ko darīt", "Aš nežinau, ką daryti"之类的结构中的quoi/cosa/ko/ką相似,放在定语动词前面而不是后面,但受后一动词的支配)的co是类似的,co本身在co dělat这个语块内受dělat支配,是dělat的patient(即受动方,而不是agent即施动方),但整个{co dělat}整体作为一个单元又受主动词vědět的支配,Nemám co jíst,从literally看就是xxI don't have what to eatxx.(尽管英语中这样表达根本是错的) 语块“co jíst”是整个作为mít的宾语,但是co是个关系代词,它跟一般的名词以及名词性代词不同,对于名词,你可以说voda k pití(相当于波兰语woda do picia), 对于名词性代词,你可以说nic k jídlu(相当于nic do jedzenia),这两者都可以用k + 动名词的方式,但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套用到关系代词上,这就不行,你不能说xxco k pitíxx, xxco k jídluxx,这跟法意等罗曼语里头你可以说de l'eau à boire/dell'acqua da bere, rien à manger/niente da mangiare,但却不能说xxce qu'à boire/ciò che da berexx是一个道理,因为ce que和ciò che是关系代词,关系代词(而不是名词性代词)在逻辑上不能直接与k, do, à, da这样的表受用对象的介词搭配,因为关系代词它本身并不承载逻辑实体 这个情况其实在英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你可以说I don't have water to drink (=Nemám vodu k pití),但你并不能说xxI don't have what to drinkxx(=xxNemám co k pitíxx,哪怕xxNemám nic, co k pitíxx都是错的,因为根本不存在xxco kxx这样的组合结构),但这是因为英语及西日耳曼语中的高地德语把用于表示不定式前缀的助词to/zu和用于表示受益对象的介词to/zu在形态上合并为一个相同写法的“to/zu”,所引起的混淆,而在北欧日耳曼语与荷兰语里,这两个不同用途的to/zu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词:作为不定式助词标记时用te/at/å/att/at/að等,而作为受益对象或终止状态标记时用的介词则是tot/til/til/till/til/til等,所以根本不会引起混淆 |
|
28#
发布于:2015-09-07 20:08
具体的一些语用细节,可以去我们Q群里讨论,但本群的主题是历史、民俗文化和分子遗传学、考古等内容,语言学目前不是主要话题,只是偶尔不定期地涉及,本群整体上更欢迎那些有一定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和一些专门史如姓氏家系起源等)、生物、考古文博等方面有专长的同学
|
|
29#
发布于:2015-09-07 21:1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0#
发布于:2015-09-07 22:0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31#
发布于:2015-09-08 10:00
我对姓氏分布极有兴趣。大部分汉族姓氏起源与它们的分布关系更大,而不是与官修史籍上所写的所谓起源关系更大
前面关于那个关系代词co还要说一句,其实这里用co而不是用který kterou které等,这在英语也是类似的。我们都知道everything, nothing等词不能用带which的定语从句来限定,而只能用带that的定语从句: There's nothing (that) I cannot do. correct There's nothing xxwhichxx I cannot do. incorrect 这里的nothing的特殊性与nic的特殊性是类似的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