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发布于:2012-10-11 15:34
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确定了汉语的常规动宾语序的确是"吃面包"这样的顺序,而维语则是bbolka ye这样的常规语序。明确了这样的常规语序后,我们才能将动宾结构拆开,把宾语临时放到修饰语位置实现特殊表达效果。我们会发现,由于汉语常规语序是宾语在及物动词后,所以特殊化表达时可以通过将宾语放到及物动词前通过语序颠倒实现特殊表达的目的。汉语能够这样,是因为汉语不使用语法符号标志来确定修饰语,因此语序成了区别修饰语的首选重要标志之一。而维语本身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修饰语通过在原有语言元素上添加具有一定语言意义的语法元素来构成,所以首先必须添加这种语法元素从而使得原语言元素连同这个语法元素一齐称为修饰语,这个新合成的修饰语才可以改变语序。也就是说,汉语宾语改变了语序占据了修饰语位置成为了修饰语,维语宾语称为修饰语了才能改变位置。那么,有人会说了,汉语可以从形态动宾语序颠倒成状语加及物动词的意念动宾结构,维语为什么不能从形态宾动语序颠倒成及物动词+后补成分的意念动宾结构呢?这样问,问得好!真的好,这才能学到实质。答案是:维语中后面没有位置给宾语后置做修饰语了。所以,维语宾语不能通过后置改变语序实现汉语宾语前置那样的效果,它不得不通过添加语法符号的手段来表示动宾结构拆开了,带语法符号的部分是状语(有的语法书称作补语)。
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当然是个人见解,欢迎拍砖,但拒绝人身攻击),为什么维语只能先用符号构成修饰语将动宾拆开而不是直接后置宾语。 |
|
|
121#
发布于:2012-10-11 16:51
我们知道,维语动词有人称形式和非人称形式两种用法。我们还知道,维语汉语虽然动宾语序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及物动词都可以做定语修饰原先做宾语的名词,而且在两种语言中常态下定语都是放在被修饰语前的。比如,汉语:
动宾短语紧密结构:吃面包 动词变成定语:吃(过了)的面包 维语: 动宾短语紧密结构:bolka ye 动词非人称形式(形动词):yegen bolka yegen bolka,可以理解成和汉语能相对应的"吃过的面包",也可以理解成"吃过的是面包"即yegen (nerse) bolka (bolidu)。但,无论如何是不能理解成汉语"吃面包"这样的动宾短语了,也就是说这样一变化,虽然能解读出意思,但已经不是原先动宾结构的意义了。 那么,再来看看维语动词按人称变化行不行: yeymen bolka yedim bolka yedi bolka 显然,三种说法在现代维语中是解释不通的,因为人称变化标志着到包含人称变化的动词为止的前一部分内容已经完整结束,bolka已经不再是前面内容的组成部分。 而后两种说法,在现代维语以前的早期维语中或许的确有,但带人称变化的动词部分是看做bolka的定语的,也就是和现代维语yegen bolka的说法相对应。在现代维语中仍然有一些动词可以在过去遗留下来的固定说法中有这种……di的形式的变形动词做定语的用法,可惜现在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哪些固定说法了。以后想到了再补上吧。 而能够作为佐证的,仍然是我个人认为,就是土耳其语至今似乎仍有这种做定语的用法,比如: görmek——看 kitap——书 动宾紧密结构原型:kitap görmek 及物动词带人称变化做定语: 定语原型:gördik kitap 带人称: gördiyim kitap——我看(过)的书 gördiyimiz kitap——我们看(过)的书 gördiyin kitap——你看(过)的书 gördiyiniz kitap——你们看(过)的书 gördiyi kitap——他看(过)的书 gördikleri kitap——他们看(过)的书 |
|
|
122#
发布于:2012-10-11 19:00
因此,本身已经开始习惯用形态标志辅助表达语法意义的维语在无法优先使用语序达到特殊表达效果的情况下,唯一只能优先选择的也就是设置新的语法标志,于是就有了宾格标志ni。在紧密结构直接加ni,将原先可以被整个看成一个单一动词的bolka ye因为被拆分成两部分而变成了具有微妙变化的二元两极结构,从而使得动词和宾语都开始具体化。ni一方面强调、强化了ye动作只能和bolka发生联系,从而突出了ye是特殊的吃,一方面通过单个化、少数化bolka这个事物,将bolka从"任何事物"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一个ni将两边都具体化了。用汉语解释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bolka ye——吃面包,做吃面包动作(或事情) bolkani ye——吃这个面包,吃那个面包,吃这种面包,吃那种面包(对象具体化);做吃面包这个动作(或事情),做吃面包这种动作(或事情),做吃面包这类动作(或事情)(动作具体化) |
|
|
123#
发布于:2012-10-11 19:09
ni将bolka具体化,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也将ye动词,也具体化了呢?原因是:bolkani这整个结构是ye动词的修饰语。
这就和"红衣服"比"衣服"具体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bolka成为了ni的宾语,而整个bolkani成为了ye的修饰语(称作状语或者称作补语),ye动词此时临时成为了不及物动词。而在bolka ye中ye是及物动词,bolka是ye的宾语。 |
|
|
124#
发布于:2012-10-11 20:46
及物动词可以当做不及物动词用,这在维语里不稀奇。这点和汉语很相似。汉语中,有些动词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意思不变,有些动词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用但意思有差异或者不同。维语中也有这种情况。这里,主要指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且词意相同或没有本质差别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对我们揭示维语ni格、其他各格以及相关动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作用。
|
|
|
125#
发布于:2012-10-23 12:58
我们先来看,前面说到过的两种说法,以体会ni格和其他格之间的联系,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top tepmek——踢球,做踢球动作 topni tepmek——踢球,做踢(这个、那个)球的动作,做踢球(这种、这类)动作 topqa tepmek——踢球,做踢球的动作,做往球上踢的动作,做向球踢去的动作 topni bir tepmek——踢了一下球,踢了一脚球,(稍微)一踢球 topqa bir tepmek——踢了一下球,踢了一脚球,往球上踢了一下,往球上踢了一脚,往球上(稍微)一踢 topqa birni tepmek——往球上踢了一脚、一下、一记 |
|
|
126#
发布于:2012-10-23 14:07
首先我们看到,原始状态的top tep动作,是一个笼统的动作,不特别指出踢的是什么球,因此,这种说法常常是将整个top tep这部分看做一个动词,可以看做是对这个动作的一种固定称呼,这就好像“工人”是一个固定称呼而“工作的人”就不能算固定的称呼。这时候,这个说法是和su üz(游泳), uzun'gha yügür(长跑),at min(骑马)等等表示固定形式的动作相对应从而区分开来的动作。于是,我们常可以看到top tépish yaxshi bir xil tenhiket(踢球是一种好的运动)这样的说法。相对应的汉语翻译通常是将“踢球”这个词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读出或者说出,“踢”和“球”之间没有没有语音高低或者语调的特别差异。
topni tep将整个结构劳作一个动词,也可以像上面top tep一样看做是固定形式的动作,但这个意思已经减弱,变成了与xishni tep(踢砖)、tashni tep(踢石头)相对应而区别开来的动作。汉语翻译可以和上面那句一样,但读出或者说出时,“球”的音往往升高。表示踢的不是其他东西。由于这种加ni的说法将对象具体化了,所以这种说法常常不一定表示具有固定形式或程序的动作(也就是运动、活动等),常常表示具体某一次的临时的动作。因此,宾语不加ni的结构可以用来表示与宾语相关的固定化的往往具有确定的形式、模式、过程(流程)一种动作,具有表示特殊、特定动作的称谓的作用,具有变成固定短语、行业用语、专业用语、术语等的倾向,有例行公事、按部就班、随大流、一如既往、等等表示按模式、习惯、惯例、大众行为做之类的含义。比如:tamaq ye——吃饭,kitab oqu——读书,oqya et——射箭,qilich oyna——舞刀,chambash oyna——打拳、练武(术),等等。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