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发布于:2012-09-09 18:02
更多的例句:
men ishchi boldim.
我是工人了。(言下之意,曾经我不是工人)
men ishchi bolimen.
我是工人。(言下之意,我现在就是工人并且以后也可能一直是)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1#
发布于:2012-09-10 22:14
人、事、物,通过qal动作滞留在状态中,并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随水流动而动,水是静止的那么它也静止,水是活动的它们也随水而动。前面我们说的yügür就是这样的水,"yer shari"就是通过qal动作留在了这水上,由于yügür是一个运动动作,所以滞留而漂浮其上的yer shari便随着它运动。
当然,事物通过qal动作漂浮其上并随之运动的动作也可以是静态的,比如toxa(停)。这种动静区分取决于动词所指动作是什么。
另外,动态动作也可以有静止的概念。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该动作被认为无始无终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有边界无头无尾,像前面说的地球绕轨道运行就是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种运动状态在各处或者各时间点上都没有变化。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2#
发布于:2012-09-10 22:48
现在我们继续假设(假想)有这样一条从东向西流动的河yügür,河的两边分别是南北岸。我们在河的某处的岸上标出一个起始位置作为刻度并记作0米,然后南北岸横过河面拉一条线算是出发点,在河面往东距离0米线1000米的地方也拉这样一条线表示终点。yügür河面上的yer shari这个物体从离开起点线那一刻起就是yügürüp了,也就是做了yügür这个动作,也就是yügür动作开了头了,它的运动方向是往东,目的地是向东1000米处的终点线。越往东它就越接近终点线,也就是越接近yügür动作完成,但,无论怎样,在到达终点线那一刻以前,yügür动作虽然做了,也就是有了开始边界,能不能算完成了呢?当然没有。不过,越往东运动,就越可以近似看做yügür动作完成了,尤其是离终点线距离远小于总路程一半的时候,越小于总路程一半越可算作奔跑结束。这个概念,就是"快要,几乎,差不多,险些"等等的意思。而要让这个意思显现出来,那么就要用qal动词来辅助,因为qal本意就是剩下的意思。也就是,物体qal在运动动作上随其向终点(也就是标志动作完成的那个彼岸)前进,从而离动作结束越来越近,几乎要完成了。但是,这里要注意,语言中需要有表示该动作是有一段长度的内容,否则就难以分清楚到底是不停地跑着还是快要跑完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3#
发布于:2012-09-10 23:10
按照常理,有些动作常常被默认为有长度的,也就是从发生到结束有一段距离,有些动作则常常被认为无法确定或者没有或者不需要确定长度的。这些就需要通过语言元素来判断,而使用语言的时候也需要设定这些帮助判断的元素。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有时候qal可以表示"几乎,差不多,险些"之类意思。
我们知道,生物都有年龄,这是客观环境决定的,是大自然给生物打下的烙印。年龄,年龄,顾名思义就是以年为主要计算单位。1岁就是活了1年,2岁就是活了2年。但是,问题是,我们都不是整好在岁数满整数的时候活着,其他时候都不活的,真这样倒也省事,可事实不是这样。那么,活了一年零10个月,算几岁?我们这时候是说快要1岁了还是快要2岁了?当然是说快要2岁了。实际上隐含的另一个说法就是,离二岁不远了,也就是差不多要2岁了。那么,这种说法,在维语里就可以用表示长度的语言元素配合qal动词表示:
2ge kirip qal——快要2岁(即:快要完成满2这个动作),一超过就属于二的范围,但在没彻底满二的时候又不能准确算二,所以要用动词kir表示进入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由远到近步步逼近2,直到一脚踏进满2这个门槛。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4#
发布于:2012-09-10 23:14
只有进入2的范围了,才能算2,qal表示处在离进入2这个一瞬间有少许差距的位置上。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5#
发布于:2012-09-10 23:16
kirip表示kir这个动作确实做了(也就是完成体),因为过1了,但却没有结束因为正在向2迈进。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6#
发布于:2012-09-12 12:22
所以,可以看到,用qal动词辅助的主要动词,当它能够表示动作有运动方向所以动作的自然发展结果就是向这个方向而去并且以到达这个目的地为准表示动作完成一个周期或者阶段的运动,这时候动作就有了长度(也就是进展过程,说长度是为了大家容易理解)。而动作是否能确定它有终极目标,则是由一个意义单元决定的,而并非一定由动词本身决定。当一个一个意义单元就是一个动词时,这是这个意义单元有运动的终止目标,那么这个动词就有进展过程。为此,我们在这里再来讨论一个例子更好理解这个概念。比如,单独用动词oqu表示“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成如下句子:
u kitabni oquydu.他(在)读书。
它的一般过去时是
u kitabni oqudi.
他读了书。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提示oqu这个动作是有向终极目标(完成、停止oqu)发展的过程的。所以,u kitabni oqup qaldi/qalidu.就不能理解成“他快读完书了”,通常理解成“他(已经)在读着书了”(qaldi)、“他在读着书呢”(qalidu,qalar)、“他(将)会读着书的”(qalidu,qalar),这样的说法中还包含了“他因为处在了读过了的状态中(也就是尚未脱离读了的状态),所以不需要、不用再度第二遍、第三遍”之类的意思,也就是“只读了一次、一便”的意思。
而要表示他快读完书了这个意思,那么就要看不用qal动词的时候,oqu动词有没有办法让它表现出有一个开始并向一个终止目标发展。应该说,是有的,按照我自己目前的理解水平,我想或许可以这样说:
u kitabni oqup bolup qaldi.他快读完书了。
因为oqup bol是表示动作全部做完,这样就暗示了这个动作是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的,也就是说这个动作是展开了进行的,就像展开一卷画一样,并因此向着最终结束这个动作发展。
oqup表示oqu动作确实做了也就是有了开始边界,bol明确表示oqu有了终止边界。这样,就由开始边界和终止边界将oqu这个动作撑开了,变成了一个展开(qanat yaydurulghan)的动作,于是这个动作便有了长度并且向着终止该动作的方向发展。将oqup bol副词化变成oqup bolup以后通过修饰qal动词,表示u(他)这个事物处在了距离oqu动作完成边界不远的地方,那么也就是“快要,差不多,几乎”之类的意思了。
 
由此,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学习的副产品,那就是怎么说某事物将会处于某种状态中不会改变的这个意思了,比如:
商店会开的。可以说成:dukan échilip qalidu/qalar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7#
发布于:2012-09-12 13:01
说到这里,我顺便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大家来思考思考。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们会发现在维语中用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质的语言元素的时候,有些通常是直接加qal动词的,而从语法上讲形容词加bol动词后再加qal也可以,但是,为什么有不少固定短语是形容词直接加qal。我不希望听到类似“因为这是固定说法”的解释,这样解释等于没有没解释没有说出道理。
打个比方来说,有这样一个说法叫“绝后,断子绝孙”,维语有一个既有的说法:ewladsiz qal
我们可以说u ewladsiz boldi或者u ewladsiz bolidu.表示“他没有后代了”或者“他是没有后代的”。但却不说成u ewladsiz bolup qaldi或者u ewladsiz bolup qalidu来表示“他没有后代了”或者“他是无后的”,而要用u ewladsiz qaldi.
同样的,“我对他毫无办法了”说成men uninggha amalsiz idim或者men uninggha amalsiz qaldim.
想想看,为什么?这个算做思考题吧。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8#
发布于:2012-09-17 08:44
名词通过方位格ta, da, te, de来表示其它事物位于其上,并因此可以表示其它事物所处的状态,再借助动词qal(滞留,剩下)来表示处于这种状态的事物不轻易脱离此种状态。这里,位格前的事物按常理理解必然先于位格后的事物出现,从而两事物得以共同存在下去。共同存在,就是相互伴随着存在。所以,当位格前的事物表示实现位格后动作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时,常常可以表示某种用具的意思,比如:
uyghurchide éytmaq——用维语说
aptobusta barmaq——乘公交车去
Beijinggha éshekte barmaq——骑着毛驴去北京
qelemde yazmaq——用笔写
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表示以什么方式、状态实现动作的用法
armanda ketmek——抱憾而死

诸如此类,都表示做动作的事物处于位格前所指事物上,以此状态共同做完动作。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69#
发布于:2012-09-17 09:51
由此可见,用位格时是表示做动作的事物以位于位格成分所指事物之上或处于其中的状态与该事物一起实现自己要做的动作。与此不同(有童鞋想到后置词bilen了),bilen后置词则不表示做动作的事物以处于另一事物之上或之中的状态实现动作,这也是bilen尽管也能和位格一样表示用具却更适合表示方式、方法的原因。比如:
men uyghurche oqughinim bilen uyghurlargha étibar bérmen.
我以学了维语的方式来尊重维吾尔人。我通过学会维语来尊重维吾尔人。
men uyghurche oqughanda uyghurlargha étibar bérimen.
我在学习维语时尊重维吾尔人。我在学习维语的当口尊重维吾尔人。
men uyghurche oqush bilen uyghurlargha étibar bérimen.
我通过学习维语来尊重维吾尔人。
men uyghurche oqushta uyghurlargha étibar bérimen.
我在学习维语的时候尊重维吾尔人。我在学习维语上面尊重维吾尔人。我在学习维语方面尊重维吾尔人。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0#
发布于:2012-09-17 10:08
现在,我们回到qal动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来,给出其它一些用qal的说法,进一步证明我对qal的理解:
men uni söyimen.我爱她。
men uni söyüp qaldim.我爱上她了。
men uni söyüp qalimen.我爱上她。我爱着她。我是爱她的。
men uni söyüwatimen.我正在爱着她。
turmush turmush bolup qalidu.生活是生活。生活只是生活。生活依旧是生活。
turmush beribir turmush bolup qalidu.生活就是生活。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1#
发布于:2012-09-17 10:20
由qal动词和p副动词的搭配的部分分析,我们现在暂时理顺了维语使用动词时的一些理解方式,由此,我们可以以p副动词为切入点,解决一部分关于“一般(普通、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有关的概念。这里偶们先起一个话题,以便改天继续分析一下,怎样理解维语中所谓的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尝试来了解一下宾格加不加格词尾ni的问题,以及名词人称词尾和所有格相搭配的问题。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2#
发布于:2012-09-21 10:36
维语动词在表示动作时候对动作的理解具有两重性。这个两重性就是:既可以笼统抽象地看待一个动作又可以详细具体地看待一个动作。
笼统就是不考虑动作的过程细节,有了动作就表示动作做完,没有动作就表示动作未做。这时候,动作就好像压缩出来的一个点,这个点既是动作的起始点也是动作的终止点。起一个收拢的动作,我们不需要它中间的任何细节、过程。这样看待动作时,动作开始就是结束,结束了必然是开始过了。
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解方式则是将动作放大了看,这时候,动作的开头和结尾是分开的,中间则是各阶段过程,这样理解的时候,动作做了不一定表示动作结束了。
下面,我们用汉语来说明这个问题,并通过这个说明也表达我的观点:不同语言不同的只是表象,而本质上不同语言是可以相对应的,只要我们能够认识本质找到相对应关系。

我们用汉语动词"吃"来看看,汉语里动作是怎样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将动作展开(具体化注重过程、细节的表达)和收拢(笼统抽象地表达)。
我们看下面两种说法,体会他们意义有何不同:
原型说法:吃面包
变体说法1:吃了面包
变体说法2:吃面包了
大家给两个变体说法加上主语,区别一下它们的意思差别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3#
发布于:2012-09-25 14:26
三个说法的意思差异是由修饰动词的语素“了”及其出现的位置决定的。当“了”这个语素不出现时,“吃面包”这个词语指的是任何一次动作或者是指经常做的一贯做的动作。加了“了”以后,这个词语被拆开,从而变成了某一次所做的动作。所以,“吃面包”是指的一种动作,将这个动词的“吃”和“面包”拆分以后,整个动作变成某一次的动作,具有“一次性”这个特征。拆分的方法就是在“吃”和“面包”之间添加语素。添加进来用以拆分这两部分的语素可以是动词的修饰语,也可以是名词的修饰语,而拆分不一定是形态上拆分(也就是不一定是在动宾结构的中间插入),可以是意念上的拆分。其实,正是意念上的拆分才使得动作变成了具体某一次动作。
“吃了面包”,先通过形态上插入“了”将“吃”这个动作做一个了解,让我们意念上感受到吃动作完成了。同时通过“了”字的阻隔作用告诉我们,“面包”和“吃”是相分离的两个事物,这样一来,“吃”这个动作就没有了长度,“吃了”就表示整个动作过程走了结尾。然后,由于“吃”和“面包”的动宾关系,告诉我们这个已经全程做完的“吃”动作是作用在“面包”上的。这时候,“面包”相当于一个充当宾语的后置修饰语,可以理解成“面包地吃(完成)了”。这种拆分中“了”基本可以替换成“完”、“完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4#
发布于:2012-09-25 14:59
这样就可以有“把面包吃(完)了”这种说法了,因此,这种拆分的说法中是先说整个动作完成,然后再说动作涉及什么对象。用了“了”则句意可以到此结束了,也可以再往下延续。而单用“完”的时候,往往句意并未结束,后面要有下文,下文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了”直接结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吃面包”这个一般化、大众化、笼统的动作,变成了一次具体的动作。但,由于动词和对象拆来了,所以动作是收拢的,开头和结尾合二为一,动作做了就表示整个动作过程彻底完成。所以,在这里“面包”就失去了与“吃”紧密结合从而将吃这个动作撑开成为一个有详细过程(也就是有长度,首尾分开中间有一段距离)的“吃面包”动作的作用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5#
发布于:2012-09-25 15:39
所以,“了”字插入动宾结构中间的说法是汉语中表示动作全程做完的完成体表达方式。因此,即便是不及物动词,我们有时候也使用这种方式,将动词拆开,形成虚假的动宾结构,比如:
游泳——游了泳
睡觉——睡了觉
像这类不及物动词,大都有这样的特征:
第一个汉字词,在现代汉语里仍能单独使用,且可以跟宾语,并且整个不及物动词的意思主要是由这第一个动词来实现的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6#
发布于:2012-09-25 17:16
动宾结构的紧密结合,是对及物动词的分类,因此,紧密结合的动宾词语,本身应该先看做一个动词。这里所说的紧密结合,就是指动词不用动词修饰语比如:着、了、过之类,名词不用名词名词修饰语比如:一个、这个、那个、香甜的,等等。这样,类似“吃”、“学习”、“打扫”等,这些动词本身表示的是一个动作种类或者总类,比如“吃”是饮食动作的一个种类,同时又是“吃面包”动作的总类,而“吃面包”动作则是“吃”动作的一个种类。这就好比,“苹果”是“红苹果”的总类,同时是“水果”的一个种类一样。
由此可见,我们用动词说完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时候,是将动作按照不同种类不断细分的过程。动词的时态是从时间上将动作从总类中分离出来指示出来,也就是时间上具有特殊性而不是总类中的任何其他时间的动作。当给动词添加主语的时候,就是将动作从总类中按照人物分离出来指示出来,表示不是任何人的某个动作。总之,需要动作具有什么分类,就添加在这个分类上能和动作总类中其它类别动作区别开来的动词修饰内容,比如需要语言突出动作在地点分类上不同于总类中的其它地点的同类动作,那就添加地点元素。等等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7#
发布于:2012-09-26 21:16
“吃面包了”,这个结构中“吃”先和“面包”紧密结合,构成“吃面包”这个说法,从而表示“吃面包”是“吃”的一个种类,并且表示这个“吃面包”动作是有过程的,其中的“吃”表示“吃面包”这个动作的起始点。“了”是动词修饰语,所以尽管“了”加在名词后,但我们意念上仍认为它是和“吃”发生关系的。这样一来,就表示“吃面包”整个过程的起始动作“吃”完成了,于是“吃面包了”就表示“吃面包”动作有了开头,动作展开但还未结束。这也是一种拆分,这种拆分是将动作作为一个过程,使它的首尾分离把开始端拉出来成为事实,这样,过程就展开了。由于这种说法,“了”字强调的是动作开头部分成为事实,所以常识让我们将这种说法理解成“开始做某事了”。
证明“了”是动词修饰语的方法是:不管“了”字在动词后面离开多远距离,它总是用来辅助动词表达意思的,如果前面只有非动词成分,那么该非动词成分临时变成动词,也就非动词语素临时转类为动词。

比如:他成天“面包,面包”的,这不,这会儿又面包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8#
发布于:2012-09-26 21:16
“吃面包了”,这个结构中“吃”先和“面包”紧密结合,构成“吃面包”这个说法,从而表示“吃面包”是“吃”的一个种类,并且表示这个“吃面包”动作是有过程的,其中的“吃”表示“吃面包”这个动作的起始点。“了”是动词修饰语,所以尽管“了”加在名词后,但我们意念上仍认为它是和“吃”发生关系的。这样一来,就表示“吃面包”整个过程的起始动作“吃”完成了,于是“吃面包了”就表示“吃面包”动作有了开头,动作展开但还未结束。这也是一种拆分,这种拆分是将动作作为一个过程,使它的首尾分离把开始端拉出来成为事实,这样,过程就展开了。由于这种说法,“了”字强调的是动作开头部分成为事实,所以常识让我们将这种说法理解成“开始做某事了”。
证明“了”是动词修饰语的方法是:不管“了”字在动词后面离开多远距离,它总是用来辅助动词表达意思的,如果前面只有非动词成分,那么该非动词成分临时变成动词,也就非动词语素临时转类为动词。

比如:他成天“面包,面包”的,这不,这会儿又面包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9#
发布于:2012-09-26 21:38
但是,如果我们把“吃面包”这个结构整个儿地看做是一个固定了的动词,那么,它就又可以被当做一个笼统的开始和结尾收缩在一起没有展开的过程的动作,这样给它结尾加上“了”就也能表示“吃面包”动作全程做完了。这时候“吃面包”表示一个事件,“吃面包了”表示这个事件做完了。
能够这样理解,是因为“吃”和“面包”是紧密结合,所谓紧密结合就是“吃”动词后没有任何动词修饰语,“面包”这个名词前没有任何修饰名词的语素。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紧密结合的动宾结构就等于一个不及物动词。这也是为什么汉语有些不及物动词可以拆开成虚假的动宾结构的一个原因。
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不及物动词其实是内含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的。当然,有些及物动词的内含宾语可以容易看出来并分离出来,有些则没那么容易。还有一些则根本提取不出宾语,那是因为这些是真正的纯不及物动词。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