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牛仔褲,要割幾個破洞, 請問劃線部分是什麽意思呢? |
|
沙发#
发布于:2019-12-03 06:18
意思就是 再怎麼穿都是那件褲子
|
|
板凳#
发布于:2019-12-03 06:19
講我哢嘸驚就是說 什麼都都不怕
|
|
地板#
发布于:2019-12-03 19:32
→咔穿「口末」那件
一般來說,網路文字會打成:咔穿嘛那件 用相對經過考證的漢字打就是:較穿嘛許領 (kah qing ma hi nianh) /khah tsing ma hi niann/ 普通話:再穿還是那件 綠字是有疑義的維基字典條目。後面的拼音用()的是漢拚,//的是教會的拼音系統。我覺得既然漢與多數方言都經歷過濁音清化,為了少數濁音去保留bdg,而將較多的送氣音都加上h是不經濟的。但是我還是將教會系統打出以茲參考。
網路文字一般會打成:講我攏嘸驚 用相對經過考證的漢字打就是:講我哢毋驚 (gong ghua long m gianh) /kong gua long m kiann/ 普通話:說我都不怕
[dekdentei于2019-12-03 19:42编辑了帖子]
|
|
|
5#
发布于:2019-12-04 17:14
|
|
6#
发布于:2019-12-06 02:53
其實每個方言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內涵,都值得研究
勇敢的书虫:多謝同好,講解好詳細,受敎了。我發現閩南語(包括粤語)非常有意思,有很多文化內涵在其中,有精力一定要好好學一學。回到原帖目前很多捧南方特定方言、黑北方方言的言論其實是在映現普通話普及程度跟國家逐漸富強的一種平衡。 百年前,中國沒有自己的標準語,各地協調不良,結果國家積弱不振,於是各地有志之士都開始了推普運動。那個時候國不強、民不富,誰會意識到方言的文化價值呢? 正是後來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成功進而導致國家逐漸富強,今天人們才有餘暇去注意到方言的文化價值。但是要注意,我並不是說方言沒有價值,而是想說,價值是透過比對才發生的,而比對的標準不會恆定不便。但是,人們經常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解方言是了解一個地區文化定位的一個管道,而今天正是由於有了普通話才使得這個文化定位有了意義。 相比於其他南方方言,我自己是對閩南語比較了解的,故也對整個閩語支的了解更多一點。雖然每個方言文化的價值都是平等的,但是在了解了其他方言的一些梗概後,我個人覺得閩語支是最有意思的一個方言區。 首先,閩方言的分布範圍跨度極大,除了福建、台灣,還有海南島跟雷州半島,海外還有琉球群島。 第二,閩語支的內部差異比其他方言要大,閩南語組內部的漳泉片跟潮州片在溝通時就有一定的難度,更不用說遇到閩東人跟閩北人(雖然閩北人一直想脫閩入吳,但我很好奇,他們入吳以後要幹嘛?)互相之間的溝通障礙極大。 閩語的共同特點是:"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這個特點在隋唐時發生的"輕重唇舌上頭"分化過程中,只有閩語沒有發生,因而區別於其他方言。這也許是閩語區地勢多山的緣故,加上隋唐之前,文化重心在北方,故閩語直接繼承了上古漢語"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特徵(但不是說閩語在所有方面就最存古,而是就聲母對應方面來說,而不是具體的特定聲母,不然複輔音就要出現了)。 而閩南語漳泉片的入聲系統很特別,除了傳統、跟客粵語共享的-p, -t, -k以外(不懂贛語,但據說贛語跟客語能相通,所以贛語也有這三個塞韻尾?),還有一個-h。這個-h其實就跟吳語的入聲-ʔ是一樣的。閩語的入聲從北到南的情況是:閩北入聲全部舒化(可能是受浙南方言的影響),閩東話全部歸入-k韻尾(福州是-ʔ),閩南話漳泉片有-p, -t, -k還有-h,閩南話潮州片基本跟漳泉片一致,但是-t韻尾消失歸入-k,雷瓊片基本上跟潮州一樣。 閩南語多出了一個-h主要出現在白讀中,例如:"白" /文 bik;白 beh/、"食" /文 sit | sik;白 jiah/,但具體是依甚麼規則變化有待研究。這可能說明閩南語未來也會像閩東話一樣將所有塞韻尾都合流歸入-h,然後再像閩北話一樣全部舒化成獨立聲調。 說這些是因為我想針對幾個對閩語的迷思進行闡述: 1. 在台灣有一種民間傳說:唐朝講閩語,宋朝講客語。 這當然是不懂音韻學的一般民眾茶餘飯後的閒聊,但是某勢力的政客竟然以其化學諾獎得主的身分高度來宣揚這種偽科學,說:"如果楊貴妃從墳墓裡爬出來,說的一定是跟'我們'一樣的'台灣話'!"。 從上述的"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這一特徵可知,雖然閩語某方面繼承了上古漢語,但這正好說明了在唐代,閩文化絕非主流文化。更何況,語言焉能經千年而不變?從春秋時期開始,各大方言已經基本有了雛型,故在沒有通訊科技的時代,唐朝也不可能全國就講某個統一的語音。而之所以說宋朝講客語,大概是因為在宋代出現了"客家"這一稱呼。 2. 閩北話是因為地理位置而被劃分到閩語的,閩北話應該屬於吳語。 經常在網路上看到閩北人"脫閩入吳"的言論,最近甚至還聽到"脫閩入贛"的聲音。我實在不曉得閩北人為何這麼"反閩"。雖然閩北話在鼻韻母和入聲舒化方面跟溫州話十分相似,但是閩北話沒有像溫州話一樣保留吳語的濁聲母bh, dh, gh、沒有"見溪群曉"的顎化,也沒有"咸山攝陽韻"的鼻音脫落。閩北話沒有吳語的三大特徵,而閩語的"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都基本吻合。那麼閩北人反閩到底是出於甚麼原因?難道入吳會變得有錢嗎?入贛又是為的什麼? 我不知道聲同上有沒有閩北人,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閩北人都在搗鼓,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有討論必要的。因為意識形態實在是一種無病呻吟(這跟保留方言文化是兩碼事),根據科學方法劃分的語言歸類,卻妄圖要因為莫名的心血來潮來推翻。所有方言文化的價值都是一樣重要的,爭來爭去,圖的什麼?為何無法接受一個科學方法檢驗出來的事實?如果閩北跟溫州交流密切,難道會因為閩北話屬於閩語的事實就導致兩地人民無法交流嗎? 抱歉,@勇敢的书虫同學,這裡一不小心扯遠了。我並不是反對你學習閩粵語,但是要小心避免先入為主,認為哪個方言文化內涵就比較多,哪個方言就沒文化這樣的觀念。如果真對閩南語有興趣,我是支持的,但不是因為閩南語比較優越,而是因為這能夠更加強各地的文化交流、增進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 [dekdentei于2019-12-06 03:11编辑了帖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