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629回复:20
改版注音符號來拼讀方言讀物
注音符號的聲母體系基本上已經十分完整了,加上被廢除掉的ㄪㄬㄫ三個字母後,在拼讀方言時基本上沒有問題,但是韻母體系就顯得十分不足了。
注音符號的韻母有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等16個,從創制至今都是這16個韻母。三個介音ㄧㄨㄩ(i, u, ü)、四個單元音ㄚㄛㄜㄝ(a, o, ɣ, ɛ)、四個複元音ㄞㄟㄠㄡ(ai, ei, ao, ou)、四個鼻化韻ㄢㄣㄤㄥ(an, ən, ang, əng)跟一個兒化韻ㄦ(er)。 單靠上面這套韻母系統在拼讀南京話以北的方言還過得去,南京話有入聲,但是沒有塞音韻,只要靠聲調的手段就能夠處理了。如下圖的‘納’跟‘百’字都是入聲字,在改掉四點標聲法的時候由於還是老國音,因此保留了入聲的點。輕聲的點在最上方,而入聲的點在最下方。 ![]() 但是更往南的方言鼻韻母跟塞韻母十分豐富,單靠這一套是肯定無法拼出來的。所以在我的這個版本當中,為了維持注音符號三拼的形式,又加上了30個符號(包含所有方言的所有韻尾),視方言特徵取用所需符號即可。為了使用簡便,每個符號最多不超過四劃。創制原則跟當年創制注音符號時一樣,採取偏旁稍加刪減、變形。 【開韻母】 图片:IMG_20180331_013017.jpg ![]() 在上表中,介音的最後一列加了個‘口’字,表示的是粵語的元音ê,取粵語‘居’(gêu)的‘口’表示,這個形狀要當介音較方便。在複元音的部分增加了(oi)跟(ɛu)兩韻,(oi)韻取自粵語的‘代’(doi),(ɛu)韻取自贛語的‘斗’(dɛu)。 1. ㄡㄟ的流派 下半部是介音跟其他韻母組合時,在國語和方言之間的音變關係。ㄧㄡ在國語裡頭讀iou,但是在其他方言裡這個發音被分配到iu裡頭。所以在標註方言時都是用ㄧㄡ來表示iu,倘若真的要強調iou的發音的話,就在下方點一點以示強調。這裡的點牽涉到聲調裡的入聲,不過ou和ei不會跟入聲調搭配,所以不必擔心混淆。 2. 韻母的音變 在最右邊的部分是韻母的音變,由於粵語的ㄚ有區分長短,本來想要再創制一個符號來表示短ㄚ,但是這樣一來複韻母的部分也得跟著再創造7個符號,不太經濟。於是我想到可以利用國語的輕聲號˙來表示短音或音變,可以說國語的輕聲本身其實也是一種短音或者聲調的音變。如此一來,ㄚ表示aa,而ㄚ˙就表示ɐ。而其他方言裡也有一些因為劃分跟國語有些不同,比方說,ㄜ在國語的發音是ɣ,但在某些方言裡可能會更靠向ə,所以ㄜ表示ɣ,而ㄜ˙表示ə。蘇州話裡的æ就用ㄞ˙來表示。上海話的ø用(oi)的音變來表示,本來考慮用‘口’(ê)來表示會更符合國際音標的劃分規律,但是‘口’屬於介音,所以決定以(oi)來表示。有些方言有əu,以ɛu的音變來表示。 【複韻母】 图片:IMG_20180330_121919.jpg ![]() ![]() 【鼻韻母】 ㄣ行 在ㄣ(n)跟元音搭配的第一行裡除了原有的ㄢㄣ(an, ən)四個鼻韻母外,又加了兩個符號。 在ㄛ跟ㄣ搭配的地方取了客語跟贛語的‘干’(gon)作為(on)韻; 在ㄝ跟ㄣ搭配的地方取了閩南語漳泉片的‘贱’(zɛn)偏旁‘戋’作為(ɛn)韻。 ㄥ行 ㄥ(ng)跟元音搭配的第二行裡沒有增加新符號,除了原有的ㄤㄥ(ang, əng), ‘共’的上半部,取自粵語的‘講’(gong)字偏旁上半部並去掉一劃,表示(ong)韻。 ㄇ行 第三行,ㄇ(m)行,增加了兩個符號, (m)為本來就有之符號,這裡重新用來表示成節鼻音(m); 而ㄚㄇ的位置則參考了閩南語的‘庵’(am)字,取其尾巴來表示(am)韻。 ㄬ行 第四行,ㄬ(gn)行,增加了四個新符號, ㄚㄬ的位置取了閩南語‘請’(tɕiɑ̃)的青字旁上半部去一劃而成,表示(ɑ̃)韻; ㄛㄬ的位置則是取了湘語的‘创’(tsɔ̃)下半部來表示(ɔ̃)韻; ㄝㄬ的位置取了湘語‘研’(ɳiɛ̃)的开字旁左半邊來表示(ɛ̃)韻; 而ㄧㄬ的位置則取用閩南語‘扁’(bĩ)的下半邊去一劃來表示(ĩ)韻。 【鼻韻母總計】 以上的ㄣㄥㄇㄬ四行共增加了9個符號,分別是(on, ɛn, ong, m, am, ɑ̃, ɔ̃, ɛ̃, ĩ)。 【塞韻母】 ㄅ行 ㄅ行增加了四個符號, 第一列是ㄜ(e)跟ㄅ的搭配,這個韻母只有客語才有,字數不多,難取偏旁,所以便將‘执’(tsəp)字整體壓縮簡化表示(əp)韻; ㄚㄅ的位置參考閩南語‘十’(zap)的發音,直取其形來表示(ap)韻; ㄝㄅ的位置取客語的‘粒’(lɛp)的偏旁‘立’去一劃而成,表示(ɛp)韻; 而ㄧㄅ的位置則取粵語的‘业’(jip)變形而成,表示(ip)韻。 ㄉ行 ㄉ行總共八個符號,第一列是ㄜ跟ㄉ的搭配,這個韻母也是只有客語才有,字數也不多,所以便將‘失’(sət)字變形來表示(ət)韻; ㄚㄉ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七’(tsat),直取其形來表示(at)韻; ㄛㄉ的位置參考的是客語的‘葛’(got),取偏旁‘曷’下半部去掉‘人’字而成,用以表示(ot)韻; ㄝㄉ的位置參考的是客語的‘乙’(jɛt),直取其形來表示(ɛt)韻; ㄧㄉ的位置參考的是客語的‘席’(sit),取下半的‘巾’形來表示(it)韻; ㄨㄉ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沒’(mut),取其偏旁後變形而成,表示(ut)韻; ㄩㄉ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說’(syt),取其偏旁‘兌’變形而成,表示(yt)韻; 口ㄉ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出’(tsêt),減其筆劃而成,表示(êt)韻。 ㄍ行 ㄚㄍ的位置參考的是閩南語的‘宅’(tiak),取其偏旁‘乇’之形來表示(ak)韻; ㄛㄍ的位置參考的是閩南語的‘作’(zok),取其偏旁‘乇’之形來表示(ok)韻; ㄝㄍ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尺’(tsek),取其形來表示(ek)韻; 一ㄍ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夕’(sik),取其形來表示(ik)韻; ㄨㄍ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卜’(puk),取其形來表示(uk)韻; 口ㄍ的位置參考的是粵語的‘約’(jêk),取其偏旁‘勺’來表示(êk)韻。 【聲調標示法】 图片:IMG_20180330_181101.jpg ![]() 注音符號現行的聲調符號是以五度標聲法紀錄國語的聲調後,將其調值的連線簡化後形成的,這套符號目前漢拚也採用。但是多數方言的聲調數比國語要多,而且像粵語有35和13這兩個聲調,連線後長的一模一樣,所以我們需要一套更精確的聲調標示法。 我設計的方案如下,如果聲調的調值跟國語相同的話就直接利用國語現有的調號,比如粵語的35就直接用國語的ˊ來標註即可。如果調值是13的話則採用上圖的點標法。 點標法 點標法就是將五度標聲法直接套用在注音符號上面,從上到下的五個點分別是五度標聲法裡的五個音高,共有三行。 單純調 左側的是起始調值,如果是單純調(像44、24、52、13等),右側一行表示的是結尾調值。有些入聲調的調值只用一個數字來表示(比如說5、4等),那就只要在右側標示即可。 曲折調 如果是曲折調的話(像212、242、213、442等)右側就用兩行來表示結尾調值,最後一行稱作最尾值。 點的標示和判讀 這裡分成了一拚、二拚跟三拼三種格式,在二拚和三拼的格式裡,點的位置很好判讀。在二拚裡,3的位置在兩個符號之間。在三拼裡,3的位置在介音符號的兩側。而5跟1一定超過最上面跟最下面的符號,跟輕聲和入聲點並列。那在3和5或1之間的自然就是4或2了。 【一拚的2和4】一拚的1、3、5還可以辨認,但是2、4很容易跟3混淆。所以,如果要標示4的話,就同時點5和4;如果要標示2的話,就同時標示1跟2。如果標示3跟2或者3跟4的話,判讀上可能還是會混淆,所以用1跟5來區別。 輕聲和入聲 在正中央上頭的點是輕聲,下頭的是入聲。在開韻母的部分有提過用輕聲跟入聲來作音變的功能,因為ㄡ跟ㄟ兩個音不會跟入聲搭配,所以如果這兩個音有下點就表示發原音。而上點的功能在開韻母的部分有詳細解釋,這裡便不再贅述。 【拼讀原則】 注音符號跟漢拚最主要的區別是:注音符號的介音還帶有元音的功能,但漢拚的元音跟介音是分開的,比如說,‘吳’的普通話發音用注音寫是ㄨˊ,用漢拚則要寫成Wuˊ;‘儀’的注音是ㄧˊ,漢拚是Yiˊ。而注音符號的聲母如果是單獨出現的話,帶有元音ɭ,比如說‘日’ㄖˋ(Riˋ)、‘是’ㄕˋ(Shiˋ)、‘私’ㄙ(Si)。 如此的設計當然還是希望能盡可能採取語音主義,但是有些時候還是有音韻學和符號數量上面的考量,所以還是保留了一些彈性,盡可能用現有的符號去貼近實際發音。而連讀變調的標示可視讀物或教材的需求決定。 吳語依然區別聲母的清濁,但目前此現象只存在於吳語之中,所以就不另外創制字母,而是將清音聲母ㄅㄉㄍ(ptk)稍作變形來表示其對應濁音,在下面的舉例中會表現出來。 【方言拼讀舉例】 廣州話 图片:IMG_20180330_195438.jpg ![]() 由於粵語不分ㄙㄒ(SX),所以一律用ㄙ來拼寫。 客語-梅縣 唔怕路頭長 图片:IMG_20180402_031827.jpg ![]() 眼尖的人應該發現了在韻母是(ong)的字旁邊又注了以ㄨㄥ(ung)為韻母的注音。其實當初並沒有打算創制(ong)這個符號,只打算用ㄨㄥ來表示就行了,但後來又意識到粵語跟客語(ong)跟(uong)有區別,所以才創制了這個符號。但是ong跟ung發音在現代漢語裡已經不區別了,這樣一來就有了重疊的拼法,不過這個部分說不定日後會有甚麼新的作用也不一定。 閩南語-漳泉片 图片:IMG_20180406_023934.jpg ![]() 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明天得回老家去準備掃墓,吳語、湘語跟贛語的例子等假期結束後我再補上來跟大家分享。如果有人覺得這套方案有那裡可以改善的話,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清明節,慎終追遠。 [dekdentei于2019-02-27 16:00编辑了帖子]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8-04-21 23:34
|
|
|
板凳#
发布于:2018-04-16 01:59
|
|
|
地板#
发布于:2018-04-15 23:18
|
|
|
4#
发布于:2018-04-14 11:25
|
|
|
5#
发布于:2018-04-12 02:00
|
|
|
6#
发布于:2018-04-11 03:54
|
|
7#
发布于:2018-04-11 03:51
|
|
8#
发布于:2018-04-10 00:44
注音符號形狀還是要單純一點更好
新帳號偶爾也要用一用 [Дэкдэнтэй于2018-04-10 00:50编辑了帖子]
|
|
9#
发布于:2018-04-09 23:28
bamboo:这个湾湾那边也有一个方言增补的注音符号。另外,还有三个拼写苗语用的注音符号。這一套有太多字母都是用現有字母變形而成,個人不太喜歡這樣子,如果是常用到的發音就應該另創一個獨立的符號 |
|
|
10#
发布于:2018-04-09 01:18
[bamboo于2018-04-09 01:23编辑了帖子]
|
|
|
11#
发布于:2018-04-05 23:45
|
|
|
12#
发布于:2018-04-03 02:58
|
|
|
14#
发布于:2018-04-03 01:57
|
|
|
15#
发布于:2018-04-03 01:56
604692228:我这有些符号不能正确显示,很好奇台湾的字典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回到原帖台灣的字典裏面現行的注音是這樣子的,共37個符號,調號四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9%9F%B3%E7%AC%A6%E8%99%9F#%E6%B3%A8%E9%9F%B3%E7%AC%A6%E8%99%9F%E7%B3%BB%E7%B5%B1 |
|
|
16#
发布于:2018-04-03 00:19
|
|
17#
发布于:2018-04-02 16:25
|
|
|
18#
发布于:2018-04-02 16:23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