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292回复:4
汉语里的一些单纯发音的词尾是怎么发展来的
今天重温马季的相声,他说眼睛,鼻子,耳朵,但说嘴的时候,只说嘴,不说嘴巴,这让我想起了这件事。
以前我看传习录的时候,后面写的官话是半文半白的,但全然不见这些词缀,许多戏剧也是如此,是不是说这些词缀是很晚才形成,或者是方言融合后才有的? 藏语中的发音词尾倒是很多,什么ba,do之类的,但都似乎有意义,也不能说完全是发音。 现在身边书不多,百科的话也不能全信,以往看的关于音韵的知识也忘光光了,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 |
|
沙发#
发布于:2018-03-16 10:33
吴语“嘴巴”也有带“巴”的,读如“巴掌”的“巴”。
|
|
板凳#
发布于:2018-03-15 10:23
東北話的巴有蠻多是以前的入聲塞音-p舒化而成的
普通話裡面最常見的-頭、-子、-兒我個人認為是有實際意義的,石頭:指圓形的物體、枝頭:末端,子跟兒通常是指小的意思 -巴就有點特別了,普通話裡能想的到的詞就嘴巴、鹽巴、鍋巴、尾巴等,這幾個詞應該都不是由入聲舒化而來的,應該就是個典型的口語化後綴了,實在很難賦予一個具體的意思 但是很奇怪的是閩南語漳泉片也有“嘴巴”這個詞,念作tsuipe,這個詞很多老人的都會說,倒是年輕人比較少用,說明這個跟國語的影響無關,漳泉片一般不用後綴,但是就嘴巴這個詞帶有-巴這麼一個詞綴,不知道吳語、徽語、贛語、客語、粵語是否有這樣的情況? |
|
|
4#
发布于:2018-02-24 13:51
以前看汉语简史之类的书
老-, -子,这样的前后缀,说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