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asoqaanga 于 2010-5-25 20:10 编辑
《心经》的梵文及其拉丁文译本的解读 Qasoqaanga曰:文中出现之梵文转写一律采用Velthuis氏方案,个人以为这是非印刷品的打字用的最佳方案。 Praj~naapaaramitaah.rdayasuutra.m Sutra Cordis Magnae Sapientiae Transcendentis 这里的P...suutra.m,是一个复合词,就是什么什么经。pra+j~naa本意为“充满的完全的智慧”,中土佛教徒自神其为“般若”。拉丁文将其翻译成magna sapientia。用magna不用plena,也许是因为magna的含义相对抽象一些。paaramitaa(波罗蜜多)是一个阴性名词,就是“到达彼岸”这个行为。拉丁文将其处理为现在时分词transcendens(越过、渡过),也是没有办法,没有相应的单个名词。名词paara(对岸)来源于动词p.r,而拉丁文的transcendere前缀trans和梵文动词t.r倒是同根词。动词p.r和t.r都有“越过、渡过”的意思。Qasoqaanga不解的是mitaa的含义。h.rdaya是指抽象的心,作为内脏的心是h.rd,这和拉丁文的cor(d)和英文的heart都是同根词。梵文的P...suutra.m都是主格名词复合,拉丁文cordis...transcendentis用属格情有可原,但是按逻辑,magna sapientia应该用夺格(工具格),而不是也用属格。Qasoqaanga的无知无解请通人告知。 本贴会全部讲解《心经》的梵文与拉丁文译本的比较,以其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巩固提高自身的拉丁文水准。欢迎批评。 |
|
最新喜欢:![]() |
板凳#
发布于:2010-05-02 21:52
本帖最后由 Qasoqaanga 于 2010-5-2 21:54 编辑
iha "sariputra sarva-dharmaa.h "suuniyataa-lak.s.naa anutpannaa aniruddhaa amalaavimalaa nonaa na paripuur.na.h Shariputra, omnia phaenomena natura vacua sunt:non nata neque exstincta, non pura neque impura,non crescentia neque decrescentia. 这里的sarva-dharmaa.h是阳性复数主格,一切法,一切道理。lak.s.naa.h是形容词“具有什么特征的”,和"suuniyataa(空)连写组合复合词“都是空的”。这里省略系词“是”。拉丁文将dharmaa.h(法)翻译成phaenomena natura(自然现象),这是一个近代哲学家杜撰的希腊词。vacuus esse是空的。怎样的空法呢?non nata 没有出生的,neque exstincta 没有毁灭的,non pura 不干净的,neque impura 不是不干净的,non crescentia 不增加的,neque decrescentia 不是不增加的。这里全部用的是中性复数,动词用sunt可知。这三对反义词的梵文原文是,an+utpannaa(不出生) a+niruddhaa(不毁灭),其中的an、a都是表示反义的前缀。amalaa(不干净)+vimalaa(干净),这里的a、vi也是前缀,前者表示否定,后者是肯定。著名的高士维摩诘(vimalaakirti)的名字,汉语就是“干净的名称”。na+unaa(不缺少的) na paripuur.na.h(充满的)都用了否定词na。拉丁文的impura和decrescentia中的im、de也是表示否定的前缀。哲学名词喜欢用逻辑学上的“是与非”的概念。 |
|
4#
发布于:2010-04-27 19:46
學習語言真的不用太多,把玩幾門有特色的語言,從文字到發音再到語法,足够了。很久沒看的嘉戎語羌語就是有太多的漢語借詞,汶川地震是的羌語廣播,幾乎可以聽成漢語羌方言了。現在主要精力放在沒有漢語借詞的梵文拉丁文上了。心情很好。
|
|
5#
发布于:2010-04-26 22:48
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的分类是经典丰富的语言和缺乏经典的语言。很多时候,仅仅是一句话,就可以反复玩味一天,这样的语言就是最迷人的。较之现在满书店花拉拉的一大堆书,铺天盖地的语句,那种饥渴的想要把玩文字的心情总是很复杂。
|
|
|
6#
发布于:2010-04-26 20:48
学习古代语言比现代语言有劲多了
|
|
7#
发布于:2010-04-25 22:08
渐入佳境~
|
|
|
8#
发布于:2010-04-22 21:21
yad ruupa.m saa "sunyataa yaa "sunyataa tad ruupa.m. evam eva vedaanaa-sa.mj~naa-sa.mskaara-vij~naanaani.
Forma est vacuitas, vacuitas forma est.Idem accidit sensibus, perceptionibus, propensionibus, conscientiis. 梵文的ya.h/yad/yaa...sa.h/tad/saa是一种句式,表示“干什么什么的,在干什么什么的”的意思,和拉丁文qui...is...的句式可以认为是一样的。那么这样的话,这句梵文是省略了系词“是”,系词的省略是很正常的。这里的意思就是“那个是色的东西,是空的”,也就是“色即是空”。接下来就是“空即是色”。相应的拉丁文只是简单的判断句“有形的是空虚的。空虚的是有形的”。evam eva这两个虚词不太容易解释,evam主要是承前,表示“如果这样的话”,eva表示强调,“也就是”的意思。句中sensus、perceptio、propensio和conscientia这四个拉丁文单词的梵文原文,玄奘大师翻译成“受想行识”,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感觉、理解、行动和意识”。vedaanaa和veda(吠陀)有关,sa.mj`naa是洞悉一切,sa.mskaara是人做的一切,vij~naana和praj~naa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有选择的)知识,后者是(遍悉的)知识;前者可以音译成“毗若那”,后者就是“般若”。至于拉丁文为何用夺格表示,那是因为说明动词accidit(出现)是以何种状态/工具/原因下完成。这四者合成一个中性单词,而且使用了复数。这四者文中省略动词。前后一连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啊。 |
|
9#
发布于:2010-04-17 20:14
本帖最后由 Qasoqaanga 于 2010-4-17 20:44 编辑
iha s"aariputra ruupa.m s"uunyataa s"uunyataiva ruupam. ruupaan na p.rthak s"unyataa s"uunyaataayaa na p.rthag ruupam Shariputra, forma dissimilis non est vacuitatis,vacuitas dissimilis formae non est.Forma est vacuitas, vacuitas forma est iha是副词“这里”,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拉丁文没有对此翻译。S"aariputra翻译成“舍利子”是音译和意译的混合。s"aari在梵文中是“小鸟”的意思。putra是“儿子”的意思。所以s"aariputra应该是“小鸟(般动人的女人)的儿子”,据记载舍利子的母亲就叫“舍利”。s"aari拉丁文写成shari似乎没必要,转成sari足够了。ruupa.m的意思并不是颜色的色,而是通过颜色、外形等表示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佛教徒戒色,所以佛经中的“色”容易被误解成“色相”或者“黄色的东西”。s"uunyata是“空”的意思。这里ruupa.m s"uunyataa之间省略了了系词“是”,解释为“色是空”,也就是看到的一切都是空的虚幻的。佛教的教义这里不展开,主要是解释语法现象。梵文s"uunyataiva是s"uunyataa和eva的合成词。副词eva表示肯定和进一步的语气。 梵文ruupaan na p.rthak s"unyataa中的p.rthak是介词“与什么不一样”,需要与夺格名词连用。ruupaan是ruupaam的夺格ruupaat的音变,表示“从色来看”。这边句话的意思就是“色不是不同于空”,后半句就是“空不是不同于色”。s"uunyaataayaa是夺格 状态。这里相应的拉丁文翻译蛮有意思的,也用了双重后定。dissimilis是“不相似的”,不是不像似的那就是相似的、相同的,dissimilis non est就是这个意思。vacuitatis是形容词“空的”的抽象名词“空”。那么下半句也就是意思倒过来。整个句子,拉丁文前后半句颠倒了。 |
|
10#
发布于:2010-04-07 08:27
qasoqaanga听说全部佛经当中,只有很少量的是比较纯粹的梵文,其他都是混合梵文。有一首歌咏释迦牟尼生平的长诗公认为优秀的纯梵文作品。本人自学梵文,纯粹是雅爱语言和历史哲学而已。玄奘的翻译是没有人指责的,只有反映他的译本存在少量意译和润笔,那也是正常的。大师翻译的非佛教类作品实在太少了,还是有一些的。
|
|
11#
发布于:2010-04-06 23:21
五蕴皆空 原来完整的意思是 五蕴自性为空,这样子理解起来就明白多了,不然很容易误解为断灭的空。
度一切苦厄 是挺宗教鼓动性的一句话,如果不加进来原文的逻辑才更连贯更纯粹。果然是没有不受指摘的翻译啊,即使是无与伦比的大师。 |
|
|
12#
发布于:2010-04-06 21:39
caramaa.no vyavalokayati sma pa"nca skandhaas taa.m"s ca svabhava-"suunyaan pa"syati sma
quinque complexuum vacuam naturam conspexit,et hoc modo omnes dolores superavit 动词car是第一类变化,意思为“修行、行动”,与上文的caryaa.m是同根词,同根的动词和名词一起出现,虽不是很常见但也不少,拉丁文和德文都有的,汉文的例子,似乎是“干了活,吃了食品”之类。第一类动词的现在时分词都以-manas结尾,前文的caryaam是同根的抽象名词。拉丁文对译为excolens。动词vyavalokayati的前缀vi+ava表示“分散地+向下”,菩萨们lok(看)东西都是大视野的、俯视的。观世音先生的梵文名字avalokitesvara就由ava-lok(向下看看、俯视)构成。其对应的拉丁文conspicere也是用了前缀con<cum。这里conspexit(看、观察)是完成时单数第三人称变化,而vyavalokayati是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但加上副词sma就表示肯定了完成了那个动词表达的意思。因此《心经》的文字到此就讲了“观世音看见了什么什么”的意思。pa"nca(五)和希腊文pente接近,和拉丁文反而不相似。skandhaas的本意是肩膀、树干,也偶然表达“聚集”的意思。pa"nca skandhaas是标准的古印度哲学、佛学术语“五蕴”,其实就是“五大类物质”,好比我国古人认为构成万物的“金木水火土”。拉丁文对译是quinque complexus(五类事物)。vacua natura这个词组翻译成英文就是vacuum nature(空的自然)。前后两个词组的语法属性不一样,前者是属格,后者是宾格。svabhava-"suunyaan(空的本性,空性)的svabhaava由sva(自己的,参考拉丁文sua)和bhava(出生、存在)合成,意思为“本性”,bhava是动词bhuu的抽象名词。动词pa"syati(看)和前文vyavalokayati是近义词,拉丁文则二合一用了一个动词。这句话梵文的意思为“看见了五类物质(是/有)空的本性”,而拉丁文则是“看见了五类物质的空的本性”。拉丁文的et hoc modo omnes dolores superavit(用这种方法征服所有痛苦),是翻译了玄奘的“度一切苦厄”这五个字。这五个字梵文原文没有,显然是玄奘大师为了上下文圆通而润色的。 |
|
13#
发布于:2010-04-03 22:34
这个有意思。我一直觉得梵文翻成汉文后,宗教性的面纱又多了一层了。
|
|
|
14#
发布于:2010-04-03 22:34
这个有意思。我一直觉得梵文翻成汉文后,宗教性的面纱又多了一层了。
|
|
|
15#
发布于:2010-04-03 15:42
Aaryaavalokite"svaro bodhisattvo ga.mbhiiraayaa.m praj~naapaaramitaayaa.m caryaa.m
Bodhisattva Avalokita,profundam Sapientiam transcendentem excolens 关于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e"svarah Bodhisattvah的来历,瓦罗不多谈,谈的是拉丁文的观自在名称Avalokita少了后半截isvara(自在),而且Aaryaa(神圣的)也漏了,应该加上相应的拉丁文Sacer。这里的梵文都以-o结尾,那是应为音变规律,下文同样的解释就忽略了。gambhiira praj~naapaaramitaa caryaa(深奥的、用大智慧渡彼岸活动的、开展)这个词组在这里用的是locativum(位置格),也就是说“在开展(这个)用大智慧渡苦海的活动的时候”。经文翻译成汉文以后貌似很深奥,其实在原文中就是大白话,不过其中内涵着很深的宗教思想而已。从这点来讲,新旧约和古兰经的汉译就白话的多了,平头百姓都能看懂,因为是在文言白话交替年代翻译的。 有一位印度哲学家说过,即便精通梵文,但是不懂印度哲学,仍然是搞不懂梵文真谛的。如果不了解四书五经,看古人雄文,满嘴的诗曰易曰,也是弄不懂得。相应的拉丁文翻译处理成现在时分词带宾语的词组。按理说梵文的位置格可以翻译成拉丁文的地点与时间的夺格形式,也可以是万能的独立夺格结构,翻译成现在时分词可以理解成增加了现场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