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894回复:31
北京話是否還有入聲遺留?
在新國音確定為國語/普通話語音基礎前,北京話的讀書音還保留著入聲,然而北京話口語多數相信入聲早已脫落,但在實踐上我覺得個別入聲可能有保留
像數詞"一" 一個 Ji(k) ke 一本 Ji(p) pen - 譯本 Ji pen 一體 Ji(t) thi - 液體 Ji thi 感覺上有點像日語的促音,這是目前唯一想的到的例子 一這個詞如果與其他詞彙連用發音就會比較短促,而且會變調,感覺就是入聲 不知道以北京話為母語的人是否有這種情形?本身是否有意識到這樣的情形? 或者這只是因為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可能在台灣國語受到閩南語影響)? [dekdentei于2017-10-21 02:29编辑了帖子]
|
|
|
沙发#
发布于:2017-10-21 04:44
我试着念了念这仨词,无论怎样改变语气,都没有感觉到有促音存在。
此外,北京口音的发音: 一本儿 —— 译本; 一体 (yiti) —— 液体(yeti)。 在北京话里这两组的发音不一样。其实我大胆假设一下,北京口音的特点是发音不清楚,含糊。我们说“西红柿炒鸡蛋”就说成“胸儿炒鸡蛋”,“不知道”发成“不儿道”,甚至“不儿澳”。而促音的话似乎和这种发音特点相悖,应该是不会存在。 [Fredrik_Chang于2017-10-21 04:46编辑了帖子]
|
|
板凳#
发布于:2017-10-21 10:33
Fredrik_Chang:我试着念了念这仨词,无论怎样改变语气,都没有感觉到有促音存在。这种属于南城北京土话 和字正腔圆的北京话还是不一样 |
|
地板#
发布于:2017-10-21 19:06
没有入声。
|
|
|
4#
发布于:2017-10-21 19:50
Fredrik_Chang:我试着念了念这仨词,无论怎样改变语气,都没有感觉到有促音存在。"液"字在大陸念ye(ㄧㄝˋ)啊,台灣教育部字音訂為yi(ㄧˋ) 我覺得一這個詞跟其他詞在一起時發音比較短促,所以這應該是台灣國語自己發展出來的現象 北京口語發音含糊,這點我倒是經常耳聞,外國漢語學習者也經常提及,拂菻坊有拍過一部視頻專門講這個主題 |
|
|
5#
发布于:2017-10-21 19:51
alandelong:这种属于南城北京土话那麼北京話是否有我說的那種現象? |
|
|
6#
发布于:2017-10-23 01:03
yoontaesoo:没有入声。回到原帖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YJ201304006.htm 這篇文章我想下載來看,不過目前還沒辦好支付寶或微信,不過在正文快照的部分正好是其核心部分,不妨參考看看 |
|
|
7#
发布于:2017-10-23 08:49
alandelong:这种属于南城北京土话南城的土话好可爱呀,我的一个北京朋友说话就是这样的 ![]() |
|
8#
发布于:2017-10-23 12:07
Fredrik_Chang:我试着念了念这仨词,无论怎样改变语气,都没有感觉到有促音存在。那发音发成那样了,还能听明白吗??有些不常用的词,应该听不懂吧?? |
|
9#
发布于:2017-10-23 16:25
|
|
10#
发布于:2017-10-23 19:15
Fredrik_Chang:能回到原帖这样的话,我觉得和法语的发展过程很像啊,省略的很严重也能听明白,结果就彻底的省略掉了 |
|
11#
发布于:2017-10-23 21:19
|
|
12#
发布于:2017-10-24 02:39
說到跟法語很像
---沈阳话中有一系列双音节单纯词,有音无字或权且以两个字音译,诸如: “眨巴”意为眨 “疙瘩”意为结 “即咯”意为吵架。 笔者认为这类双音节单纯词实质是汉语入声塞音韵尾等古音的遗存,即可称为单字双音节白读,即如“眨巴”为“眨”白读、“疙瘩”为“结”白读、“即咯”为“... 這篇論文目前我還沒下載,不過看這些就夠了 北方漢語塞韻尾可能也像法語那樣,平時消失掉,但當條件滿足時就顯現出來 Je suis anglais, Tu es indien... 我覺得這也是北方話值得討論的點之一,北京話就是中國的法語,都是長期的政治核心語言,文化融合之地 德國人學法國說小舌音r,而滿語的捲舌音應該也是跟北京話學來的,因為其他親屬語言都是翹舌音 不過回歸正題,我想說的是入聲在北方話裏頭並沒有徹底消失,而是轉型了 [dekdentei于2017-10-24 02:57编辑了帖子]
|
|
|
13#
发布于:2017-10-24 02:44
Fredrik_Chang:我很同意您的这个说法。我是觉得像丹麦语,各种含糊不清楚。其实我们一板一眼地念普通话的每个字的时候,当然会清楚的发出来。但是口语的话,北京话吃字儿的现象非常普遍。经常三个字的名字,中间那个字经常就滑过去了。往往仨字儿的名字如果念得很清楚的话,...回到原帖不知道說不ㄦ道,我還蠻喜歡這樣的口音的,很有特色,一聽就是北京人,其他北方話好像沒有這樣的 [dekdentei于2017-10-24 02:45编辑了帖子]
|
|
|
14#
发布于:2017-10-24 13:51
dekdentei:說到跟法語很像沈阳话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应该是从满语来的,比如“旮旯”,“膈应”,“埋汰”,“磨叽”,这就不容易判断每个词的词源,我这没有沈阳话词典。不过你说道这个话题,让我想了解一下“眨,疙,即”在粤语,客家话,闽南语,湘语,赣语,吴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词以及韩语中的汉字词的读法如何? 我不太了解古汉语读音,这样看来我猜测可能古汉语里“眨读zab,疙读ged或gad,即读jig” |
|
15#
发布于:2017-10-25 02:00
|
|
|
16#
发布于:2017-10-25 02:03
|
|
|
17#
发布于:2017-11-04 16:07
|
|
|
18#
发布于:2017-11-04 16:17
dekdentei: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YJ201304006.htm大言不惭一句,我也产生过和高晶一先生一模一样的想法,还做了统计。结论也差不多。但部分词汇还是有些牵强。其中一些词是满语、蒙古语和朝鲜语进入汉语的,不是入转舒又加衬字。 另外,沈阳话(和我的方言差别很小)与北京话还是有差别的,尽管有人认为东北官话可以划归在大的北京官话之下。 还有就是,这和楼主说的ikken这种现象不一样。您说那种就真的是入声韵,而眨巴这种是舒化了的,已经不是入声了。 |
|
|
19#
发布于:2017-11-04 16:29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