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585回复:18
为何两个元音间的/s/容易浊化
这种现象在很多语言里都有吧...
在拉丁语里甚至都变成了r |
|
板凳#
发布于:2016-10-29 01:58
也分语言。Afrikaans的s总是发s的音,从来不浊化。
比如Sosatie |
|
4#
发布于:2016-10-29 14:42
|
|
6#
发布于:2016-10-29 16:45
|
|
7#
发布于:2016-10-29 16:46
alandelong:汉语普通话里,连浊音/z/都没有啊回到原帖不是吧。比如咱们的咱,它的声母就是浊音,你承不承认它也是。 |
|
8#
发布于:2016-10-29 17:15
alandelong:汉语普通话里,连浊音/z/都没有啊回到原帖是啊。汉语里的浊音都不多 |
|
9#
发布于:2016-10-29 17:31
楼主说的是法语、意大利语那种情况吧?
我觉得这是一种assimilation。音“强度”的序列大概是元音>浊辅音>清辅音。夹在两个很“响”(sonorant)的元音间的清辅音,就被同化向“强”的那一端,变浊或者变成其他sonorant的辅音,比如流音。 |
|
10#
发布于:2016-10-29 21:55
|
|
11#
发布于:2016-10-29 22:02
alandelong:汉语普通话里,连浊音/z/都没有啊回到原帖音系里没有不代表语流里没有,比如在元音或浊辅音前后清音是有浊化的倾向的,我记得我在赵元任的书里看到过一个例子“扁豆”,因为“扁”是以浊音/n/结尾的,“豆”的声母/t/会浊化,大部分是发浊音/d/,只是汉语母语者不区分罢了。/s/和/z/大概也有类似的情况 |
|
12#
发布于:2016-10-29 22:18
辅音的清浊在语音学上是以声带振动与送气的先后顺序区分的(清辅音后接元音声带也要振动的),先送气后声带振动的是清音,先声带振动后送气的是浊音。
我推测有可能是/s/这样的擦音没有像塞音一样明显的成阻-除阻过程,在两个元音之间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一个元音声带振动还没停止下一个元音声带又开始振动了。就是说,在两个元音之间插入一个清擦音,或者说强行停止声带振动在发音上来说是不方便的,所以声带振动就从前一个元音延续到下一个元音,中间的/s/也因此浊化了。这种趋势应该是对任何清辅音都存在的,只是塞音和塞擦音有一个成阻-除阻过程,这个趋势可能表现得不那么明显。 而且我觉得后面那个元音的影响应该更大,毕竟德语词首的s都是发浊音的,哈哈(此句纯属玩笑) |
|
13#
发布于:2016-10-29 22:38
|
|
14#
发布于:2016-10-29 22:52
为何两个元音间的/s/容易浊化
--- 可能这样表达更为精确:在一些语言中,同一双音节以上词干内[在日耳曼语中还要加前一元音为长元音(通常配s)而非短元音(在固有词中通常配ss)时],(尤其当、但不必须)重音处于该词干的靠前位置时,处于该词干的核心元音间的齿龈单擦容易浊化 |
|
15#
发布于:2016-10-29 23:06
|
|
16#
发布于:2016-10-29 23:22
另外,清塞送气和不送气在不同语系语族也都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地理分布规律,在不同语群里有交叉,罗曼语族西支高卢罗曼次语支的北分支如奥依语群里的瓦隆语、庇卡底语(包括比利时的蒙斯)、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话包括标准法语乃至高卢纳波内次语支奥克语群里的朗格道先话里都能见到清浊送气的与其他多数西罗曼语不同;同样地,斯拉夫西支莱赫次支的波兰语的某些西北方言①包括卡舒布语里的清塞也有颇多送气(标准波兰语原则上不送气,但准确说来音值上仍有少量弱送气成分,跟罗曼西支南部各支里的真正不送气还有一段距离②。我听过太多的波兰人和法国人读ptk时送气,例如很多法国东部人将catalan读成“卡塔朗”而非“嘎耷朗”。以至于我经常为了赶时髦强调前者与捷克语在送气问题上的差异,有时也会在强音节里采取不送气的读腔。而像遇到紧跟流音的辅音丛pr、tr、cr|kr这种,甭管别人怎么说,那些外语教材上怎么说,你读都是送气的,法语的pré-、pro-、trois(跟意大利语等的tre里的t音值不同)、croire里的p/t/c都送气,波兰语的prze-/przy-里的p,kraj里的k,说不送气那是骗人的,跟捷克语pře-/při-完全不可比,而且其实后者也是微弱送气的),而日耳曼北支东诺尔斯次支的标准瑞典语(尤在弱音节中,例如lägenheter里的t。[而且这里词尾heter中的第一个e的实际音值也较怪,接近/ɪə/甚至/ɪɐ/]。词头的p/t/k还是送气的,这与标准荷兰语不同。另外,英格兰境内也有完全不送气的方言。我不清楚Northumbrian以及低地苏格兰语包括Buchan等是怎么读plosive的,总之,肯定存在完全不送气的方言点)、西支莱茵-魏塞次语支低法兰克类型的标准荷兰语里,清塞音不送气比比皆是
① http://ifa.amu.edu.pl/psicl/files/2/08_Rubach.pdf "Doroszewski explains that the presence of aspiration in some regional dialects of Polish in Northern and Western Poland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rman." ② http://pagines.uab.cat/danielrecasens/sites/pagines.uab.cat.danielrecasens/files/PosterStrasbourg9.pdf The acoustic factors causing front /k/ to be confused with front affrica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lacking [c] and exhibit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stop burst aspiration: (i) German, where stops are strongly aspirated, (ii) Polish, where stops are slightly aspirated, (iii) Eastern Catalan, where stops are unaspirated. [ask于2016-11-15 01:38编辑了帖子]
|
|
18#
发布于:2017-01-09 13: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