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462回复:9
几个一直以来的问题
最近看了许多亚洲语言的书,涨了一些知识,但也有了许多疑问……
1.亚洲语言中有许多用拉丁辅音字母为结尾的单词,但并没有英语中那样的发音效果,也不像法语一样省略,比如说政府为少数民族创造的语言,这些字母是用来表音调的,然而我一直不知怎么分辨33,44,55调;而粤语和韩语的拉丁拼写都有实际发音,是不是都是韩语里的紧音? 2.尽管藏文和印地文都属于婆罗米文字,在某些教材里藏文的 ཀཁག也用ga、kha、ka标记,与印地语一致 然而kha却代表音调,与印地语中h表送气音完全不同,加上我对清浊音分不清,结果更不清楚了。 这种标注现象,或者发音不同现象,在婆罗米文字中常见吗?或者在印度语系中这套标注是一回事,达罗毗荼语系是一回事,藏缅语族又是一回事? 3.我家乡的方言中似乎总是把“吗”(ma)发成man(或者mã?)这种现象常见吗?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6-04-30 22:30
吠陀梵语的重音是标记出来的,甚至类似声调(有高平,降调,和低平),但这种重音至少在公元前就失去了,只有在唱诵吠陀时婆罗门还记得,但他们只是用手势比划,已经不会发音了。
[leonhwa于2016-05-01 03:33编辑了帖子]
|
|
|
板凳#
发布于:2016-04-30 22:20
滚键盘吧gfkibgtfrva:比如说意大利语的重音多在倒数第2位音节,瑞典语在末音节,英语俄语需标注,这些语言没有汉语一样的声调,但是有重音来使单词听起来悦耳,那么印地语有类似的结构吗?或是像藏语一样加缀改变音调,或是像英俄一样许强记?不过和尚念经似乎没有音调,莫非是像...回到原帖我当时学印地语的时候,印地语的重音没有成熟的理论。基本靠经验总结。比如kitàb, pustàk, hindì,比较多落在最后一个元音上。情况和意大利语差不多吧。和尚念经念的是中文,顶多是中文转写的印度语言,不是梵文,也不是印度其他语言。 |
|
|
地板#
发布于:2016-04-30 21:57
第三个
诸如m的鼻辅音音有时候带元音的确会有鼻化,比如闽南语(实际上那些鼻化已经成为了韵母表的的一部分) |
|
4#
发布于:2016-04-30 21:45
|
|
5#
发布于:2016-04-30 21:32
滚键盘吧gfkibgtfrva:谢谢,但是,这是不是说印地语和所属印欧语系的大多一样,只有重音?沒事。我不太明白你說的“重音”是什麽。東南亞語言我沒有學過,不太了解。 |
|
|
6#
发布于:2016-04-30 21:11
|
|
7#
发布于:2016-04-30 21:05
|
|
8#
发布于:2016-04-30 08:49
2.尽管藏文和印地文都属于婆罗米文字,在某些教材里藏文的 ཀཁག也用ga、kha、ka标记,与印地语一致
然而kha却代表音调,与印地语中h表送气音完全不同,加上我对清浊音分不清,结果更不清楚了。 这种标注现象,或者发音不同现象,在婆罗米文字中常见吗?或者在印度语系中这套标注是一回事,达罗毗荼语系是一回事,藏缅语族又是一回事? 答:在印地语字母(天城体)中,क ka ख kha ग ga घ gha ङ nga不表示音调。区别是,清音不送气,清音送气,浊音不送气,浊音送气,相印位置的鼻音。印地语的这个字母来自梵语。 藏文字母是依据梵文创制的,當時梵文還用早於天城體的字母作文字,但是为了适应当时古典藏文的发音,似乎没有घ gha音。因此在Wylie转写系统中,按梵文传统来,ཀ ka ཁ kha ག ga ང nga 。可以说,藏文在创制时,适应了自身语言的特点。 但是请注意,藏文自创制到今天已经千年了,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部分学者认为藏文的声调可能是后起的,如今拉萨方言的发音是ཀ ka 实际上是清音不送气高平调 ཁ kha 实际上是清音送气高平调ག ga 实际上是清音送气升调ང nga鼻音升调。 总结: 梵语和印地语的转写和实际发音是一致的(以我学习印度语言的经验,主要IndoAryan语言基本遵守这个规则)。藏语当初制字时的口语目前学界不完全清楚,语言学者借助一些方言基本假定当时是和梵语对应的,现代拉萨音多了音调,转写已经不能代表实际发音。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制定了更符合拉萨话的藏文拼音(可参考周季文的《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但是在学术界鲜有使用,可能因为Wylie系统更简单明了,和藏文书写对应得更工整吧。 达罗毗荼语言基本借鉴梵语文字系统,但是由于达罗毗荼语和印度雅利安语发音系统也有区别,发展历史也很长,我也没有学过,在此不做回答。 [leonhwa于2016-04-30 09:14编辑了帖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