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音是很多语言的一个重要音位(超音质音位),一般常见的重音分布在词首和词尾,前者如日耳曼语族诸语言(第一个音节),后者如突厥语族诸语言(最后一个音节)。(我们要先排除一切外语借词,研究纯洁的语言,如果一种语言离开了借词就成了千疮百孔的筛子,那我们就研究这个筛子。)词首重音规则比较简单(一般在第一个音节);词尾重音规则则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情况也纷繁多样,其中,重音固定在最后一个或倒数某个音节上的情况比较简单(如捷克语),重音分布在最后固定的几个音节上但尚无规则确定是哪个音节的则相当复杂(如阿尔巴尼亚语,古典希腊语)。
词尾重音中有一个不是很简单又不是很复杂而又非常具有广泛性的类型,学过拉丁语,阿拉伯语,梵语等语言的人一定对这个确定重音的程序了然于胸: 1) 划分音节 2) 忽略最后一个音节 3) 倒数第二个音节是长音节的,重音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4) 倒数第二个音节是短音节的,重音一律在倒数第三个音节上 这里要对音节的长短作一个说明。短音节指的是只包含一个短元音(a)或辅音+短元音(ca)的音节,也就是说短音节是只包含一个短元音的开音节;长音节是除短音节外的其他类型的音节,有下面几种:长元音(aa),复元音(ao),短元音+辅音(ac),长元音/复元音+辅音(aac/aoc),以上情况前加辅音(caa/cao/cac/caac/caoc)。即长短音节有表格里这几种情况(a表示短元音,c表示辅音,o表示复元音中的另一个或几个元音): 长音节 aa, ao, ac, aac, aoc, caa, cao, caac, caoc 短音节 a, ca 另外,有些音节的开头辅音是复辅音(cc+),如英语street,往往它们也被视为长音节,不过这样的情况在不同语言的不同音节划分规则下有所区别,而且也不多见。 这时候我们不免想到重音不作音位的汉语——如果我们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长短音节,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会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和韵母,声母分“零声母(*)”,“单辅音声母(c)”和“复辅音声母(cc)”三种,韵母分“单韵母(a)”和“复韵母(a+)”,当然,汉语的元音原则上没有长短对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不妨把长元音归入复韵母(复韵母和复元音本不是一个概念,单元音也不一定得归入单韵母)。于是音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长短 音韵学音节 西方语音学音节 短 *a a 长 *a+ aa, ao, ac,aac,aoc 短 ca ca 长 ca+ caa, cao, caac, caoc, caacc, caocc 长 cca cca 长 cca+ ccaa, ccao, ccaac, ccaoc, ccaacc, ccaocc 我们不难看出,汉语音韵学体系对音节的描述比西方语音学简洁得多。如果把*, a, c分别看作时间上的“一拍”,那么,短音节就是只含两拍的音节,长音节就是长度超过两拍的音节。 于是,我们的这个重音规则可以归结为:倒数第二个音节的长度超过两拍,则重音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否则一律在倒数第三个音节上。我们就暂且称这个规则为“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吧。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语言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个重音规则,典型的如拉丁语,古典阿拉伯语,梵语。 这些语言的“后代”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一规则。如意大利语(罗曼语族)的重音规则“大部分词的重音在最后第二个音节,少数在最后第三个音节”,因为意大利语元音失去长短对立,故而只能作这个模糊的描述,其实和拉丁语的重音是一脉相承的;法语(罗曼语族)的重音不区别词义,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如果是句子,则在一个意群的最后一个音节,因为拉丁语的词尾音节在现代法语中已弱化或消失,因而大多数拉丁语的倒数第二个音节成了现代法语的末音节,再经过类比作用,人们就习惯于把重音放在末音节上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罗曼语以及波斯语,印地语,僧伽罗语等印度-伊朗语族语言以及现代阿拉伯语诸方言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两种情况。 在复原古代语言时,我们往往借鉴它们的亲属语言,有些亲属语言本身也是死语言。这些古代语言的音质得到了较为忠实记录,而重音却常常无从考证,这时候,只能套用某种已知重音规则的亲属语言。比如古突厥语的重音,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突厥语重音一律在末音节的现象轻松地推测也在末音节。但其他情况就没这么简单。如古波斯语,我们就只能套用相近的古典梵语,甚至更古的吠陀语的重音规则,也就是这里说的“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而现代诸伊朗语支语言的情况与这一规则也相符(但不一定相同,如法语,意大利语之于拉丁语),相似情况还有对阿喀德语(巴比伦语,亚述语)的复原,现代希伯来语的重音往往在末音节,少数在倒数第二个音节,其情况与法语相似。 另外,有些语言的重音规则并不符合“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或根本没有重音规则,但从它们的重音分布情况可以推测它们过去很可能也遵循这一规则。典型的如古典希腊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希腊语的重音没有很明显的规则,但在屈折变化时有严格的重音转换规则,而且重音永远只落在最后的三个音节上,这与“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不谋而合,而且它与拉丁语及梵语,伊朗语的亲属关系也暗示了它的早期形式;阿尔巴尼亚语是伊利里亚语族语言的孓遗,与拉丁语,希腊语等印欧语言有较亲密的关系,现代阿尔巴尼亚语的重音一般在最后第二个音节,少数在末音节,因为没有元音长短对立,规则不明显,但可以看出“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的影子,情况和意大利语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在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之始即将重音一律前移到了首音节,现代诸日耳曼语即是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要强调,要排除日耳曼语中大量的外语尤其是罗曼语借词)。重音前移引发了一系列语音变化,这里不多作描述。 适用“词尾三音节重音规则”的语言覆盖了从欧洲到亚洲的一大片相连的地区,虽然各地区语言的语音相差很大,有些互相还属于不同的语系,找不出亲缘关系,重音的表现形式(音高,音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是同质的。 |
|
最新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