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尔民族东迁前历史考辨
李树辉 中国撒拉尔民族主要生活在青海循化撒拉尔自治县,新疆伊犁和甘肃积石山也有一部分,总人口约14万人。 中国撒拉尔民族语言(Salarçe)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南(乌古斯)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包括:土库曼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 中国撒拉尔民族语言(Salarçe)文字以前曾使用自称“土尔克文”的阿拉伯字母,现在使用拉丁字母体文字。 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Tangut Salyor( Tardut-Salur,唐古特-撒拉尔,即早上到的撒拉尔)。民间传说称:其先民原来居住在花拉子模的玉龙杰赤和撒马尔罕,由于部族内的矛盾斗争,在首领嘎勒莽和阿赫莽率领下,带着驮有《古兰经》和故乡圣土、圣水的白骆驼,向东方寻求新的天地。他们经过新疆进入甘肃,后发现了与圣土、圣水条件相同的循化地区,于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居于今循化的街子地区,成为撒拉尔的族源。 学术界亦认为:撒拉尔是明洪武三年由经玉龙杰赤和撒马尔罕地区东迁至该地的一支Salar(Salor=Sal— ghur=Saluur)人,而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民族。 关于撒拉尔的族源,伯希和(P-Pelliot )、捷尼舍夫(E-R-Tenishev)和佐口透等学者都认为,是出自Guzz(Oguz,乌古斯)族的一部分Salar人,捷尼舍夫还指出:14世纪的土库曼族中有一个Salar或 Salor部落。这个种族更古老的名称是Oguz部族的Salur或Salghur。前苏联境内梅尔夫和萨拉赫斯的土库曼族中有 Salur部落,马鲁、查尔昭、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拉克等的土库曼人亦有名叫撒拉尔(Salur)的部落。 在今土库曼族(Türkmen)的Salor部落内还有一个姓嘎勒莽(Karaman)的氏族存在。14世纪后半期,撒马尔罕地区的Salur部族嘎勒莽氏族受帖木尔勃兴时期西突厥斯坦政治变动的影响,而移徙至甘青地区。也即是说,均认为撒拉尔的先民出自乌古斯(Oguz) 部族的Salur部落。 V· V·巴托尔德还曾指出:花拉子模的突厥蛮(Türkmen)人分为内部撒拉尔和外部撒拉尔两大集团 。佐口透由此亦推测其与循化撒拉族的内外8工(或12工)制度有关系 。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撒拉尔语的语言特点,可为此说提供证据。同突 厥语族的其他语言相比,撒拉尔语具有古代乌古斯语的典型特点。具体表现 为 : 1、其他古代突厥语方言中的q,k音在古代乌古斯语和克普恰克语中多演变为X音,撒拉尔语不仅词汇如此,甚至连词缀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例如:撒拉尔语ayax(≥aiaq),汉义脚; 撒拉尔语parmax ( ≥ barmaq ),汉义手指; 撒拉尔语 jamax(~jamaq) ,汉义补丁; 撒拉尔语oxu(~oqu) ,汉义阅读。 撒拉尔语jijex(≥ jijeq ) ,汉义花。 2、“j音化”与“岛音化”的区别是古代乌古斯语与古代克普恰克语中显著特征。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是对古代克普恰克语的直接继承,具有典型的古代 突厥语“岛方言”特点;而撒拉尔语是对古代乌古斯语的直接继承,具有典型的古代突厥语“j方言”特点。 3、音与w音的对应,亦是古代乌古斯语和克普恰克语的区别特征。这一特点为现代突厥语族语言所继承。着眼于这一特点,也可将现代突厥语族语言分为“音化语言”和“w音化语言”两大语组。 例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Ⅰ、Ⅱ、Ⅲ代表1~3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1983、1984年版,数码为所在页码) 。 《词典》中的tag (山,Ⅲ.209)。维吾尔语、西部裕固语和哈卡斯语仍作ta,撒拉尔语dağ,土瓦语作da,土耳其语作da:/da,乌孜别克语作tdlg,哈萨克语、诺盖语和塔塔尔语作taw,柯尔克孜语作to:/tau; 《词典》中的 bah(带子,Ⅲ.208),维吾尔语作bah,撒拉尔语作pah,哈萨语作baw,柯尔克孜语作bo :(≤baw≤bah)。与此相应,维吾尔语中的b1wah(≤blbah,腰带), 哈萨克语作belbew(≤belbew); 《词典》中的ouz(初乳,I.77),维吾尔语作Oguz,撒拉尔语作Oguz,哈萨克语作uwez; 《词典》中的aliz(嘴,I.77),维吾尔语作ehz,撒拉尔语作ahz,哈萨克语作awez; 《词典》中的ahrih(疼,痛,病,I.133)维吾尔语ariq, 撒拉尔语作arax,哈萨克语作awrew; 《词典》中的aji (熊,1.86),土瓦语作adih,维吾尔语作ejiq,哈卡斯语作azih,撒拉语尔作azıx,哈萨克语作aju,土耳其语作azıx; 《词典》中的oul(儿子,I.101),在诸多的突厥语话语言中都为oul,哈萨克语和诺盖语作ul,而在楚瓦什语中则为ewdl。 可见,无论从名称来看,或是从语言特点来看,称撒拉尔的先民出自乌古斯部族的Salur部落,都正相吻合。 “撒拉尔”为Salar/Salor的音译,Salar/Salor是Salur的讹变。Salur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古斯部族24个部落之一。《词典》称:乌古斯部族诸部落的名称均源于其创建者之名。 据撰写于8世纪中叶的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OguzHan,以下简称《传说》)和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乌古斯可汗有2妻6子。长妻3子名为Gün(太阳),Ey(月亮),Yülduz(星星),次妻3子名为Gök(蓝天)、Dağ (高山)、Diniz(大海)。这6子又各有4子,共有24子。这24子便是乌古斯部族24个部落的始祖。 乌古斯部族自前突厥汗国时期开始,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集团。东部集团也便是汉文史籍中的“东(北)突厥”,亦即《传说》中所记载的“布祖克”(B uzuq)和《史集》中所记载的“右翼军”,为出自长妻三子的部落; 西部集团也便是汉文史籍中的“西突厥”《隋书·西突厥传》 “十箭”《旧唐书·突 厥传下 》 “十姓”《旧唐书·突厥传上》 “十姓部落”《旧唐书·突厥传上》 “十姓突厥”《新唐书·裴行俭传》 “回纥”《旧唐书·回纥 传》,亦即《传说》中所记载的“乌乔克”(Uffoq)和《史集》中所记载的“ 左翼军”,为出自次妻三子的部落。Salur部落出自乌古斯次妻三子中的Dağ (高山)之长子,属于Uffoq集团。 |
|
沙发#
发布于:2008-01-29 21:59
Salur部落名称,亦曾见于古代史诗《先祖考尔库德书》(Kitabi korkud ) 以及成书于l7世纪的中亚史家阿不勒哈孜的《突厥世系》等书。
《史集》Salur释为“到处挥动刀箭和锤矛而无往不胜者”,的确历史上Salur部落的流动性相对于其他突厥部落来说最大,中亚草原、呼罗珊、花拉子模、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小亚细亚、安纳托里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阿拉伯、埃及等,以至于中国青海,到处有他们的足迹,与Salur的意“到处挥动刀箭和锤矛而无往不胜者”相符相称。 《北史·铁勒传》谓:“得嶷海东西有… … 萨拉等诸姓八千余。”“萨”字《通典》及《太平寰宇记》作“薛”,古音相通。《隋书》作“隆”,当讹。“ 萨拉”当即Salur的译音。又,《新唐书》卷二二一有“萨孤”人名 ,当出自该部。《词典》称Salur部落的印记为“vt,”(I.78),《史集》作“vt,”。二者显然 相同,其细微差别,当是转写过程中造成的。 成书于982年的《世界境域志》称:“在古代,全突厥斯坦的国王皆出自九姓乌古思部。” 《史集》中亦有相关的记载: 在乌古斯可汗及其诸子以后的漫长时间和许多岁月中,从这些部落中出过许多 君主。每个时代,都从这上述24支中出过威武幸运的君主。帝位长期保留于乌古思家族;君主的尊号如此长久地保留于撒拉尔的嫡支,以后又保留于【脱漏一词】一支,另几支【中也】出过受尊敬的帝王;他们每一个的传记,都将逐一载入本书补编《乌古斯史》中(引者按:汉译本中缺“补编”部 分)。他们的政权和统治达到了我伊朗国,在伊朗各地都有许多出身于乌古斯氏族(引者按:当以“部落”译之为妥)的,伟大的、很著名的、受到颂扬和尊敬的君主和异密;但并非【其中】每人都知道自己【属于】乌古斯的后裔 。 上文中的“乌古斯”,突厥语Oguz一词的音译。 所不同的,只是在该书中被用作了人名(《传说》及《选祖考尔库德书》亦同),“24支”指乌古斯部族的24个部落。“撒拉尔”也便是Salur。上文称最早的君主使出自该部,且“君主的尊号如此长久地保留于撒拉尔的嫡支,以后又保留于【脱漏一词】一支,另几支【中也】出过受尊敬的帝王”。可知Salur 部落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 该部当即是崛起于“金山之阳”的前突厥汗国(包括西突厥汗国和北(东>突厥汗国)的领导部落;所漏载的部落则当为回鹘汗国的领导部落。至于乌古斯部族的其他部落,当与其他部落一样,处于被役使、被剥削压迫的附属地位,受其领导部落的役使和剥削。其内部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这种无法调和的矛 盾,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可以说,这种矛盾以及以部落为单位的松散管理形式,是导致其政权分裂、衰亡的重要因素。 至晚自公元前 2世纪中叶开始,锡尔河中下游地区便分布有乌古斯人。锡 尔河对于这部分乌古斯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所。正如《词典》所说: Ogyz是用于相当于阿姆河(dajhun)和幼发拉底河(Firat)的所有大河的名称。此词单独使用时,在乌古斯人看来,是指锡尔(Bmnmgit)河。因为他们的 许多城市都位于该河沿岸;其游牧民也生活在该河沿岸。突厥人民生活的各省的其他一些河流也被称作ogyz。位于伊犁河流域和jafintl河流域之间边境上的一个城市也被冠以iki ogyz(双河)之名。 (I.80~81)约自唐高宗(650~683年)时开始,一部分乌古斯人又进一步西移至咸海周围和里海东北岸,包括当时尚元人居住的曼格什拉克半岛。《新唐书·王方翼传》云: 永淳初(682年),十姓阿史那车薄啜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丽河,败之。斩首千级。 俄而,三姓咽面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藓,无闻者。杀七千人。即遣骑分道袭咽面等,皆惊 溃。乌鹘引兵遁去。禽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 又,《张说之文集》卷一六,《王方翼碑》云:“走乌鹘十万于域外。”“乌鹘”也便是“乌古斯”,均为Oguz的音译。这一批西迁的乌古斯人,便是后来穆斯林史料所称的“古斯人”。而分布在天山地区直至蒙古高原的乌古斯人,则被称作Toquz Oguz(九姓,九姓铁勒,九姓突厥,九姓乌护,九姓回鹘,九姓古斯),具有“有很多人或部落的乌古斯”、“强大的乌古斯”、“高贵的乌古斯”、“吉祥的乌古斯”等文化涵义。 有关这一支乌古斯人的居地,《世界境域志》第十九章称:“该国之东为古斯沙漠及河中诸城;南面亦为古斯沙漠的一部分及可萨海;西面及北面为也的 里河。”这里所说的“古斯沙漠”指咸海北面、东面及东南面的广大荒原和沙漠地带,“可萨海”即里海,“也的里河”指伏尔加河。 根据以上史料可确定,这一支乌古斯人的游牧区域是咸海周围和里海东北岸,包括曼格什拉克半岛。其东邻是葛逻禄集团,北接其马克地界,西面是可萨人和布尔加尔人,南 面和东南面为阿拉伯人的征服地,是阿拔斯王朝的边远地区。 据材料可断定,这一支乌古斯人约包括撒鲁尔(Salur)、克尼柯(Qinq ) 、卡依俄(Qajie)、巴亚特(Bajat)、恰鲁克鲁厄(tJ'aruqlu )、佩切涅克(Pctfcnck)以及两个被称为哈拉奇(xalatf)的部落,而以撒鲁尔(Salur)部落为领导核心 。 Salur亦是现代土库曼族的重要族源。捷尼舍夫曾指出:前苏联境内梅尔夫和萨拉赫斯的土库曼族中有Salir(Salur)部族,在现代土库曼族的Salor(salur)部族内还有一个姓“嘎勒莽”(Karaman)的氏族存在。而在现代撤拉尔族的民间传说中,亦称其先民出自“嘎勒莽”(Karaman)氏族和“阿赫莽”(Akman)氏族。Karaman和Akman系由突厥语词Kara、Ak分别与man组合而成。Kara和Ak的基本义为“黑”和“白”,但同时还表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常用来表示“ 北方”和“西方”,并用于部落名称。 man当由第一人称单数代词men (我)演变而来 。 土库曼为突厥语词Türkmen的音译,史籍中多音译为“突厥蛮”。关于 Türkmen这一名称的文字资料,最早见于《通典》卷一九三,“粟弋”条。其语云 : 粟弋,后魏通焉。在葱岭西,大国。一名粟特,一名特拘梦… … 在安息北五千里,附庸小国四百余城。 杜佑所记的“特拘梦”,也便是两《唐书》《高仙芝传》所谓“特勒满川 ,即五识匿国也”中所说的“特勒满”。“特拘梦”和“特勒满”,均是“突厥 蛮”的异译。国外据说是曾见于8世纪末的穆格山粟特古文献中,但一般认为 该词是在10世纪后半叶的阿拉伯地理学家阿里·马克迪希的著作中首次见到 。 |
|
板凳#
发布于:2008-01-29 22:01
此后亦见于《词典》和《史集》等书。据汉语文献和粟特古文献的记载来看,Tyrkmen一词的使用应始于8世纪。关于该词的意思,通常有两种解释 :
其一,是《词典》中的解释,认为是Türk和men两个词的组合。第一词 是突厥语词,而后一个词则是由波斯语词man,end演变而来的。man,end有“类似”、“相似”的意思,因而Türkmen的意思为“类似突厥人的人”或“与 突厥人相似的人”。 《词典》称:亚历山大经撒马尔罕向突厥诸城进发,……见到这些人的长 发以及为突厥人所特有的与此相类的标志时,未加询问便称其为Tyrkmanand。因此该词便成了他们直到今天的名称。(Il1.564~568) 将Türkmen一词的起源同亚历山大相联系且称其源于波斯语,属于他称 , 令人难以置信。《史集》则谓该词是大食人对他们的称呼: 世界上所有的突厥蛮,都是出自上述诸部和乌古斯的24个孙子。古代无突厥蛮一词; 凡外形近似于突厥人的游牧部落,概被称为突厥,[但]各部都有某个特殊的名称。当乌古斯的这些部落从其本土来到河中诸国和伊朗国,并在这些地方 生息繁衍的时候,他们的外形受到水和空气的影响,逐渐变成近似于大食人(t azik)的容貌。但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食人,所以大食人称他们为突厥蛮,意即类似于突厥者。由此之故,这个名称概括了乌古斯诸部所有各支,它们都以这个名称著名。 这里称所有的“突厥蛮”都出自乌古斯部族,说“他们的外形受到水和空 气的影响,逐渐变成近似于大食人(tazik)的容貌”,显然是错误的。《词典》在 解释Türkmen一词时称“他们就是乌古斯人”(I11.564),在解释“乌古斯”一词时亦说“乌古斯人就是突厥蛮人”(I.77)。然而,Türkmen一词并非是仅指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同时亦用来指称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操用突厥语的人。 马赫穆德·喀什噶尔曾指出:“葛逻禄,他们是乌古斯人以外的游牧突厥人的一个集团。他们也被算作是突厥蛮”,“葛逻禄是突厥蛮人的一部分 ”( Ⅱ.402)。 可见,Türkmen一词实际上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等操用突厥语的人的通称。至于其容貌近似于大食人,则当是长期与 中亚地区的印欧人混居通婚所致。再者,说“这个名称概括了乌古思诸部所有 各支,它们都以这个名称著名”亦明显有误。可见,称突厥蛮为“类似突厥人 的人”或“与突厥人相似的人”的说法,无任何根据,根本不能成立。 其二,认为Türkmen一词由突厥语的Türk(突厥)和men(我)两部分构 成,字面意思为“我是突厥”从突厥语的角度看,其组合符合语法规则;从语 义的角度看,为自我介绍之语。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的称名,虽然也有可能源 于他称或外民族语,但绝不可能被用于自称。Türkmen一词不仅用于他称,更用于自称,且被用作现代民族的称名。由此可断定,Türkmen一词应源于突厥语,由其自称之词演变而来。 Türkmen一词的使用,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仍保持着与伊斯兰教教规不相矛盾的传统文化。这些皈依伊斯兰教的乌古 斯人,为与操用闪含语系语言和印欧语系语言的穆斯林相区别,或为与非穆斯 林的突厥人相沟通,常以Türkmen —“我是突厥”自称。久而久之,Türkmen一词也就成了其专称。生活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花刺子模学者比鲁尼曾 说:前些时侯,突厥乌古斯人中凡是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与穆斯林站在一起的人 就充当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翻译。一个乌古斯人接受了伊斯兰教 ,乌古 斯人们就会说:他成了突厥蛮,也就是类似突厥人的人。 医生出身的阿拉伯学者马卫集(1046~1120年)在《动物的自然属性》中也写道: 乌古斯人在与伊斯兰地区作了邻居之后,一部分乌古斯人接受了伊斯兰教 并开始被称为突厥蛮,他们与那些未接受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之间便开始有了 敌意。乌古斯人中的穆斯林人数不断增加,伊斯兰教在乌古斯人中的地位也有 所改善。穆斯林终于占了上风,排挤不信伊斯兰教的人……突厥蛮便散布到了 伊斯兰教各国,突厥蛮的地位改善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掌握了大部分伊斯兰 教国家,做了这些国家的汗王和苏丹。 11世纪中叶,游牧于锡尔河下游地区的乌古斯人遭到南进的克普恰克(QiptJ'aq,钦察)人的进攻。 被攻击的乌古斯人大部分归顺了塞尔柱集团(这个集团也出自乌古斯撒鲁尔部,前文所述突厥蛮人分为内部Salur和外部Salur两大集团,而塞尔柱属于内部Salur集团的Kınık部落),并以自己的武力为塞尔柱集团的西征助战,陆续进入呼罗珊、花刺子模、安纳托里亚及阿拉伯等。 塞尔柱突厥帝国建立后,除宗主国塞尔柱汗国外,就有撒鲁尔汗国(这种地位是其他乌古斯部落所没有的,属于皇亲汗国)。随着塞尔柱帝国的对外扩张,有的则移徙到东欧的乌克兰草原、巴尔干半岛。乌古斯人因此而散居于中亚、西亚、东欧的广大区域。另有一部分投到了 喀喇汗王朝的政权之下。留居原地的乌古斯人后与克普恰克人融合。随着中亚 地区的伊斯兰化,突厥蛮渐成为该地区所有操突厥语部落的通称。当时的著名 外交官和学者白哈奇曾按地域将这些突厥蛮进行分类,分别称之为“花剌子模突厥蛮”、“环里海突厥蛮”、“呼罗珊突厥蛮”、“伊拉克突厥蛮”。 作为撒拉尔族族源的Salar(=Salor—Salghur:Salgur:Salar)人,出自乌古斯部族之著名的Salur部落,这个部落是乌古斯英雄辈出的部落,历史上曾被称为突厥蛮人。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随着文化和居住地的变迁,突厥蛮Salur部落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土库曼族的最重要构成成分。其东迁的一支则是中国撒拉尔民族的源头。 注释: 1、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 社1993年 版,第52页;第79页,第107~109页;第109 页 ;第61页。 2、埃·捷尼舍夫著,陈鹏译:《突厥语言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9页;第549页 。 3、V·V·巴托尔德《突厥民族史纲》,1929年,《巴托尔德文集》第Ⅱ一i 卷, 莫斯科,1963年,第547~633页。 4、[喀喇汗王朝]Mchmut Qcqcri:《Tyrkitillar diwani3卷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1页。 5、李树辉:《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有关问题考辨》,待刊。 6、[阿塞拜疆]雅沙尔·卡拉耶夫著,海溆英译,王振忠校:《操突厥语族语言民族的“父辈经典”—先祖考尔库德书》,刊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7、[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4页I,第144页;第146页;第139页。 8、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1983年,第65页;第68~69 页。 9、李树辉:《论乌古斯和回鹘—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一》,刊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巴尔托里德:《土库曼民族简史》,莫斯科,1963年版第548页。 11、 B·B·巴尔托里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12、米诺尔斯基编:《沙拉夫·阿扎曼·塔希尔· 马卫集》,V.Minorsky,Sharaf A1 Zaman Fahir Ma-vvazi,伦敦,1942年版,第18页。 13、白哈奇:《马苏德史》,aBy-JI-中a3且baHxaKH,~CTOpUa Macy~a,莫斯 科,1969年版 。 |
|
地板#
发布于:2008-01-31 12:49
好资料。
文章所言:据材料可断定,这一支乌古斯人约包括撒鲁尔(Salur)、克尼柯(Qinq ) 、卡依俄(Qajie)、巴亚特(Bajat)、恰鲁克鲁厄(tJ'aruqlu )、佩切涅克(Pctfcnck)以及两个被称为哈拉奇(xalatf)的部落,而以撒鲁尔(Salur)部落为领导核心 。 能介绍佩切涅克人的详细情况吗?这个部落可是突厥民族中能善战的部落。 |
|
4#
发布于:2008-01-31 14:39
Salar同胞为什么在青海安家落户而为什么不在喀什噶尔阿克套呢?我们的阿克陶县被划为柯尔克孜族的同胞们自称土库曼人!
|
|
|
5#
发布于:2008-01-31 14:51
|
|
7#
发布于:2008-01-31 2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