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krame.na garbhaad abhini.hs.rta.h san | babhau cyuta.h gata.h khaad iva yonyajaata.h | kalpe.sv aneke.su ca eke.su iva bhaavitaatmaa | ya.h sa.mprajaanan su.suve na muu.dha.h ||1.11| 【注解】 這本書的單詞解釋過於簡單。譬如krama是陽性名詞,意思為“步伐”。其工具格krame.na則表示副詞“逐漸、漸漸”的意思。而書中直接標注“漸漸”,太過簡約了。名詞garbha(子宮)是陽性名詞,來源於動詞grabh(懷孕)。其ablative表示“從腹部,從子宮內”。主語名詞abhini.hs.rta,書中也就簡單一個“出來”。前綴abhi一般都有華麗龐大的氛圍。這裏過去分詞ni.h+s.rta(出來、出現)作名詞使用,與現在分詞san(英文的being)一起做主語。領瓦羅困惑的是,這裏出現san算什麼用法。 接下來限定動詞出現了,那就是babhau(發光)。這是完成時形態,詞根音節bhaa重複。詞根以母音結尾的,第三人稱單數是-au,由bhaa變成bhau。另外,bhaa也是名詞“光明”。耳熟能詳的amitaabhaa(阿彌陀佛)就是amitaa(無限的、無量的)和aa+bhaa(光明)組成的,所以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光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的)出現閃閃發光,漸漸從子宮裏面。偉人就是不一樣。我國的劉邦等帝王的出生莫不如此。 過去分詞cyuta(落下的)是主格,那就是主語。有的版本還有gata.h一詞,本書沒有。Kham(天空)的ablative作時空狀語。虛詞iva表示“同一狀況、如同、好像”等意思。名詞yoni(即li.nga的對應物)、前綴a(否定)和過去分詞jaata(出生)合成了一個名詞,那就是“不經人道出生的、非自然生產的”。主語cyuta.h khaadiva yonyajaata.h的意思無非就是:自天而降的、不經產門的(出生)。 連續兩個複數locative名詞詞組kalpe.su aneke.su,表示時間,在無數時間裏。Kalpa音譯成“劫”,這是古印度一個超長的時間單位。據說一劫的長度等於,一個人用一塊抹布每天擦拭一次,一塊幾千公尺見方的石頭,直到石頭被擦掉所耗的時間。成語“萬劫不復”就是“永遠不會再來”的意思。印度人數學的天分就來源此。 An+eka就是“非一”的意思,引申為“很多的”。有的文本有ca eke.su(以及一個的),本書沒有。 Aneka ca eka表示“一個又一個、無數個”的意思。主格名詞bhaavita+aatmaa ya.h是複合詞,表示他的“淨化過的自身”。sa.m+prajaanan 是現在分詞,表示“完全具備大智慧的”。Prajaanan與praj~na(般若)是同根詞。su.suve(出生)是完成時。muu.dha.h是muh(困惑、癡呆)的主格過去分詞。本書好像很少標注過去分詞,不知為何。 由於詩歌的詞序不是正常的,本節文字有兩個動詞,也就是有兩句話。abhini.hs.rta.h san babhau(出來帶著光)。bhaavitaatmaa ya.h sa.mprajaanan su.suve na muu.dha.h(他那淨化過的自身,充滿大智慧而不愚鈍的出生了)。不過主格cyuta.h … yonyajaata.h充當什麼成分,瓦羅不太清楚,也許就是“自身”的修飾成份。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1-11-10 01:32
Qasoqaanga
牛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