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东胡民族的文明!
|
|
板凳#
发布于:2010-12-23 22:03
最初,我认为是纹饰,错金的纹饰。随着探讨与学习的深入,个人认为这是一把错金文字的东西。
这是削刀两面的两张摹本。 |
|
4#
发布于:2010-12-23 22:52
介绍一把青铜削刀
发现和认定 一九九四年春季,内蒙古自治区发现一把青铜削刀,同时还发现有三足陶鬲(残)和磨制的有孔石斧,经文博部门同志鉴定和分析,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器。 这些呈不对称排列的符号装饰在削刀上,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如果是为了美观漂亮,为何不用对称型的纹饰呢?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后,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文字符号,笔者不精于这方面研讨,报导出来,就教于大家。 |
|
5#
发布于:2010-12-23 22:54
由于这把削刀的发现,为燕国刀币来源于北方民族青铜环首削刀又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如果削刀上的符号能够释读的话,那么就给以“刻木为信”的北方民族寻找到了一个曾经使用文字符号的突破点。也为燕国刀币背文的破译增加了一件确切的材料。
|
|
6#
发布于:2010-12-23 22:54
史料记载“燕北有东胡,天之骄子”,东胡民族是居住在古燕国北部一个强大的民族,曾多次“病燕”(侵燕)。东胡民族在商王朝的时候就生息繁衍在燕山以北,历经商、周、战、秦时期,在汉朝初年被燕国大将秦开所败。以后余部分两支,一支北退称乌桓,即乌丸族,另一支东退称鲜卑。
从近年出土的文物资料得知,北退的乌桓民族居住在内蒙古赤峰市以北400公里的乌桓山,有印章出土为证。乌桓印章为方型骆驼钮,铭文为“魏率乌丸佰长印”与其相同的印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少数民族展柜中也展出一枚。东退的鲜卑族从呼沦贝尔盟鲜卑墓葬和大鲜卑山的嘎仙洞里面的石刻都得到了证实,鲜卑族曾在此居住与繁衍过。在呼盟鲜卑墓中发现煤精石,其上有刻划的文字符号,证实了该民族曾使用过文字符号。在史料记载中称其为“刻木为契”。鲜卑族记事称“刻木为契”,其族源东胡族记事称“刻木为信”,都说的是记事的方法。“刻木为契”和“刻木为信”中的“木”到今日已经朽没不存在了,可喜的是发现了刀币背文、骨刻符号、岩字、石刻符号和今天报道的金文等材料,为证实这个古老民族的存在提供了载体不同的、有规律可寻的、有可比性的、有方向性的、有复合性的、有添加性的、有对称性的文字组合形式。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这把削刀,为寻找已经消亡的东胡民族提供 了一件珍贵的实物。 |
|
8#
发布于:2010-12-24 08:04
您说的有道理,谢谢您!
另,从考古学报道的材料看,匈奴人的墓葬是木棺葬, 东胡人的墓葬是石板葬。这把刀出自石板葬。 |
|
10#
发布于:2010-12-25 08:36
引用第9楼uyghurboy于2010-12-25 00:51发表的 : 是的,很喜欢的,尤其是考古。 我和我的朋友们还做了一个网站,中国北方文化传播中心 www.bfwh.net 已经运行六年多了。 走过的道路几乎与声同网相似,多次经历了几乎被关闭的荣誉。 http://bbs.bfwh.net/index.asp?action=frameon 这是关于东胡的介绍。 这样说很像做广告的,24小时后我编辑掉这个介绍。 |
|
11#
发布于:2010-12-25 09:15
这是最新的考古挖掘材料。
陶片上的文字符号,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年份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文字符号。
|
||
12#
发布于:2010-12-25 09:41
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首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种性质文化的遗存。依据地层学原理,把堆集在下层的早期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而把堆集在上层的晚期文化层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据碳14测定,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距今4000-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而上层文化遗存距今3000-2200年,相当于中原的晚商和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
|
|
13#
发布于:2010-12-25 09:45
夏家店上层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的青铜艺术,史学界的老前辈们称作草原青铜文化或草原青铜文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以东的青铜器,应该叫做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叫做鄂尔多斯青铜器有区别的。 |
|
14#
发布于:2010-12-25 10:09
|
|
15#
发布于:2010-12-25 10:24
夏家店上层文化文字符号的发现与整理(东胡撰文)
很可惜,很多的图片看不到了。 http://www.findart.com.cn/7b1601bf5061443555b5ffa2bbb0d10a74f1d7d462bd8469f339d007088bcec3-8-showorder.html?key=[ |
|
18#
发布于:2010-12-25 22:12
回 17楼(604692228) 的帖子
谢谢您觉得不象是文字的说法,谢谢! 当年,我和您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是一种战国时期的错金纹饰。 随着探讨的深入,资料的增加,拜访全国各地前辈和大师的增多,我的这是一种战国时期的错金纹饰的看法,逐渐的改变了。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