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ourville 于 2009-11-27 19:14 编辑
其实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文字的地位都是大过语言的。可能是因为我没什么机会出国与不同语言的人打交道吧,看和写我觉得比听和说比重更大(当然,我完全不否认,听和说才是第一的,只有听和说掌握好了才算真正掌握好了一门语言)。所以与很多人按语系、语言难易程度或者文化类型来学习不同。我的语言学习计划是按文字类型来安排的。 首先,日文体系既有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又有假名这种全音节文字,所以也是我的必学,也是无目前学习中的语言。 然后是目前也在学习中的韩文。因为韩文算是世界上第一个有计划性的按照一种原则和方法下独创的文字,所以韩文对我的吸引是第一的。韩文作为组合型音素文字,甚至我认为是世界上目前为止,相对而言最完美的文字(只是相对而言。不是说就没缺陷,而且这里的完美不是视觉上好看)。虽然实际上我对韩国这个国家不是很感冒,也不喜欢听韩语。 再来我想学阿拉伯文。好像有人把阿拉伯文和汉字称为世界上唯二的书法文字吧。那些在清真寺装饰的阿拉伯文看上去真是太漂亮了。而且还是辅音文字的代表。估计明年的样子我就准备开始学习阿拉伯文。至于波斯文、乌尔都文和维吾尔文,我觉得都是阿拉伯文的变体,学习积极性不大(学这三种语言的同学饶恕我吧,丝毫没有看不起它们的意思)。 四是希腊文。作音素文字的典范,在它的体系下诞生了拉丁文和斯拉夫文,所以我觉得文字上来说学希腊文为第一考量(学拉丁文诸语和斯拉夫诸语的同学也请原谅我吧,一样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所以我反而不是因为希腊语的严谨和内涵而想学的。 五是是梵文。我对宗教和哲学的兴趣让位给了“音节文字的代表”这一特点。所以东南亚、南亚诸文以及藏文虽然书写起来很好看,但学习动力排居其后。 最后是蒙古文。蒙文作为竖写文字的代表,同样不可不学。 所以日韩阿希梵蒙文作为各种类型文字的典范,是我生会尽一生之力去学的。再有时间和精力才是其他各种文字书写的语言。 不知有没有和我一样把文字作为学习语言第一动力的同学?? |
|
|
板凳#
发布于:2009-12-08 08:09
|
|
地板#
发布于:2009-12-06 22:21
回复 41# Qasoqaanga
主要问题是,现在去看这几个字,似乎都没必要简化,尽管它们或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或看起来也有一定的理据。 文字改革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在很好地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要让文字更好地为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服务,所以原则不外乎好认、好记、好写等等。 有些简化兼顾了历史传承和科学简便,所以隔几十年去看还是可取和成功的。上面几个简化字也就减少了一些笔画,要说简便,似乎也简便不了多少(原来这几个字并不繁难,现在笔画多、看起来复杂的字也仍有不少),要说科学,似乎却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即使是古代存在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话说回来,我基本上同意你对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因为现在社会上攻击简化字的人很多,而本身不太认识繁体字,骂繁体字的人也不少,在这个问题上,都折腾得太厉害了。 我个人的看法仍然是,对简化字进行重新审视,对部分简化字就行修正,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不仅文字如此,汉语语音、词语上的“不和谐”也需要妥善解决。其他国家的人我不知道,作为中国人,我只觉得我们的汉语汉字不好学(可能太博大精深了),需要稳健式的改革。 当然,上面几个字的问题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严重,语言文字这东西也不是我们想怎么改就可以怎么改的。就算是个人的一点想法吧。 我自己,喜欢看繁体字的书,习惯了简化字的书写。 |
|
|
4#
发布于:2009-12-06 18:52
簡筆字其實還是絕大多數有依據的,大都是根據草書字體而來,少數嫁接冷僻字,另外有些古人本來就混用的。所以一味抨擊簡筆字是無知的體現。看傳統漢字圖書,寫簡筆字,其樂融融。
“愛”字簡化后沒有心,但是簡化後的下方“友”字彌補了不足。“友”就是兩手相牽,同樣有愛。 “后”就是“司”的左對稱,都有“統治、管理”的唯一含義,一個單義使用兩字,比較浪費,因此廢“后”與多義的“後”合併。 “發”簡化成“发”,純粹是草書的因素。 “乾”簡化成“干”則是來源於前者的異體字“幹”的聲符。“干”的本意是“盾牌”,引申為“侵犯”。 |
|
6#
发布于:2009-12-06 15:43
我还是支持汉字简化的的,不过现行的简化汉字简化不够合理(如很多人常提及的“爱”、“后”、“发”、“干”等),简化波及的面太大(有些本身不是太复杂的根本不需要简化),有必要去除一些简化字,或重新设计。
|
|
|
7#
发布于:2009-12-06 15:24
繁瑣的文字肯定要改革,小篆是我國最早的法定文字,不隸定楷化是不行的。隸書首先打破六書原則,楷化又進一步。所以文字改革是趨勢。不過不認識傳統漢字是作為喜歡語言的中國人的遺憾。
|
|
8#
发布于:2009-12-06 14:34
没办法,好好的字非要改了,反正我会一直坚持书写繁体字。叫法就不深究了,至于叫做正体还是繁体,留着专门人去研究吧
|
|
9#
发布于:2009-12-06 11:56
文字都要進化,誰也阻擋不了。認識傳統漢字,百利無一害。書寫簡化字,百利也無害。
各人修煉程度不同,一切自便。 |
|
11#
发布于:2009-12-04 11:10
本帖最后由 hongwei0315 于 2009-12-4 11:11 编辑
哈哈 那我也來改用傳統漢字吧~ 果然還是得有個引領者呢~ 看過來發現自己的水平還是有差距啊 這邊不少是我個人不夠熟悉的 不隨便說什麽了~ 不過來湊熱鬧是因爲對我個人來説 文字是很有吸引力的哦 很多語言都是因爲文字讓我產生了相當的興趣~~ 不過watson啊 你知道麽 你在16樓給出的東西 真的很少學諺文的是從那個角度入手的啊……真不知道爲什麽 好可惜呢 造字者的苦心啊…… |
|
12#
发布于:2009-12-04 10:55
|
|
13#
发布于:2009-12-04 09:11
很心水那个格鲁吉亚……
|
|
14#
发布于:2009-12-01 13:31
|
|
15#
发布于:2009-12-01 13:26
|
|
16#
发布于:2009-11-29 19:00
格陵兰语,當地人稱為kalaalisut,由於歷史原因,其丹麥文資料要多於英文的。愛斯基摩人(尊重的稱呼是因紐特人)的語言都是親屬語言,屬於愛斯基摩-阿留神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使用的三種方言,其中具有官方地位的是西格陵蘭語,也就是kalaalisut。在本人msn空間里有本人的學習筆記和課文。
(摘自網路)黏着语为多式综合语的一种,具有词形变化的一种语言类型,通过在名词、动词等的词尾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一般而言,黏着语的所有词缀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若某语言的一个词缀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则该语言一般视之为屈折语,一种语言不能同时是黏着语和屈折语。日语、韩语、芬兰语、满洲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泰米尔语等为典型的黏着语。斯瓦希里语和德语,世界语,缅甸语等也部分地被认为有胶著语的性质。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等也胶著语性,不过,胶著的长度因为极端(文全体是胶著),常常作为相抱语(正确复式合并的语言)。 qasoqaanga自學的kalaalisut正是一種和很多印第安語言、部份高加索語言相似的複式綜合語。 |
|
17#
发布于:2009-11-29 18:31
Qasoqaanga兄好像对格陵兰语的评价还是挺高的,但我想问一下其黏着程度到底有多高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但没查到具体的例子,不知Qasoqaanga能不能提供一点格陵兰语的资料,了解下这门语言。
|
|
18#
发布于:2009-11-28 00:13
|
|
|
19#
发布于:2009-11-28 00:07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