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发布于:2012-08-29 10:28
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场所、位置,这个场所包括时间和空间,因为时间是以另一种形式的空间场所来理解的。维语里表示存在的场所、位置的格称为位格,也就是da格。事物必然要存在于某个场所、位置来实现各种动作,因此任何动作都有发生的场所、位置。然而,正因为不存在没有发生位置和场所的动作,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场所就成了一个默认的前提,事物存在的场所不具有特殊的语言意义的时候倒反而常常省略了场所、位置。
qal动词也是这样。当做qal动作的事物存在的场所不具有特殊语言意义时,也常常省略,这也就使得我们对qal动作的意义的理解产生了误差,因为我们会以为qal的特殊意义是和其他语言成分有关的。然而,其实真正使得qal不同于其他也能表示“从相关联事物或环境”中脱离出来的,正是这个位格成分。我们就用下面几种说法来分析一下qal动词和其他动词的不同以便理解qal具有什么或者为什么具有“保持相对于环境而静止”的特殊注意: 1、qoy yaylaqta topidin karwangha chiqti. 羊在草场上脱离/走出了羊群进了(骆)驼(商)队。 2、qoy yaylaqta topidin karwangha ketti. 羊在草场上离开羊群向驼队而去。 3、qoy yaylaqta topidin qaldi. 羊在草场上掉队了。羊脱离了羊群留/落(la, 第四声)下在了草场上。羊在草场上离群落单了 4、qoy yaylaqta toxtidi. 羊在草场上停住/停下来了。 第一、二句都是表示羊在草场上实现了占领范围或位置转移的动作,所以根本不可能理解成羊剩下、留下、落(la, 第四声)下在了动作执行的场所。 第四句,虽然能够理解成羊留在了原地,但“草场”只是实现“停”这个动作的场所,而不是为了实现“在草场” 这个效果、结果执行了“停”这个动作,“停”这个动作是为了终止羊的原有动作而做的。 由此可见,虽然上面三句动词意思都和qal不一样,但却比较出了qal与它们的不同,qal的不同大致有下面一些: 1、不表示空间、时间上的位移 2、qal动作实现的场所,也正是qal动作需要获得的“处于这个场所之上”这样一个效果、结果。这是qal最本质的不同于其他动词之处,所以qal解释成“留、剩”。当侧重表示做qal动作的事物与原有状态(比如:不在草场上)相脱离时通常理解成“留”,当侧重表示做qal动作的事物与原有整体相脱离时通常解释成“剩”。 因此,这个位格成分是真正能够释放qal动词表示“保持在某种状态”的核心意思的成分。 |
|
|
81#
发布于:2012-08-28 14:51
事物有出处就有可能也会有归处,也就是有去向。表示去向、归处,在维语里用向格qa。这里所说的归处,“归”不是返回的意思,是指向着一个将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环境而去。这也是一个基本定义,由此基本定义可以引申出“为了,由于,对于,向着,针对,被,由”等意思。这样的话,qal动词句在上面的句子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充如下:
sizge yigirme Yuandin besh Yuan qaldi. 20元中5元钱留给/剩下给你了。 这样,qal动词还可以和向格搭配,表示做qal动作的事物的去向。 |
|
|
82#
发布于:2012-08-28 14:32
从添加从格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从相关联事物或环境脱离出来”,也正是对从格din的最基本定义,din的很多其他意思也是从这基本含义中引申出来的。引申出来意思通常有“因为、由于、自从、来自、出自、从……起、被、由”等。比如:
men qeshqerdin=men qeshqerlik 我是喀什人 qeshqerdin表示从喀什出来的一部分或者一份子 qeshqerlik表示具有喀什属性的事物,其中lik表示“就有……属性、性质的(事物)”、“多……属性、性质的(事物)” |
|
|
83#
发布于:2012-08-28 13:43
这里面,关键含义是“相对于相关事物或环境以保持或趋向于相对静止状态而从相关事物或环境中脱离”。
明白了这样的意思,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把行使这个动作的事物加上去,就能构成最基本的完整句子,比如: besh Yuan qaldi. 剩五元。 根据前面对qal的意思的分析,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它暗示了“五元”钱不是孤立的单独事物,它是从原先的一个整体(N多钱)中脱离出来的。它从相关的其他事物(N多钱)脱离出来(也就是qaldi)了以后,才成为了一个孤立的与原有状态和事物相脱离的整体事物。 而从某一个相关联事物整体或环境中脱离出来,在维语中用从格也就是tin格。所以,我们假设原有相关整体是20元(yigirme Yuan),那么这句话可以扩充成如下: yigirme Yuandin besh Yuan qaldi. 20元中5元剩下了。 这里面,“五元”是“剩、留”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动词的主语。 可见,qal动词可以和din格搭配。 |
|
|
84#
发布于:2012-08-28 13:12
qal动词,汉语意思可以理解成“留、剩”。这是一个表示静止状态、特征的动词。要澄清的一点是,动词并不都是指运动或者状态变化的动作,保持事物不变化、不发展的主观努力也是动作,因此表示这类动作的动词我个人称之为静态动词。qal动词就是这样的动词。它表示qal动作的发出者,以保持自身不变化、不发展的方式于周围动变、发展的环境或者相关事物相脱离从而保留自身的既有状态。因此,qal是一种从运动状态脱离出来向相对静止状态发展甚或维持相对静止状态的运动的动作。它不同于“停止(toxta)”。停止,是事物结束一种运动状态的动作,包括结束诸如qal这类动作。
所以,qal解释成汉语的“留、剩”比较恰当,而且适用性很广,也就是基本能和汉语的“留、剩”所使用的范围全面对应。 |
|
|
85#
发布于:2012-08-28 12:10
因此,用“光”做补语解释有欠妥帖。
现在,来看主要动词是yighla的句子。我们将该动词和qal、qoy、ket、wet、wal这几个动词搭配进行比较来看看wet的含义。 |
|
|
86#
发布于:2012-08-28 11:43
那么,“草拔掉了”这句话,怎么说合适呢?也就是“草”做主语的句子怎么表达它做宾语时动作落实到它身上这样的意思呢?说法是这样的:
ot yulunup ketti. 草(被)拔掉了。 这里的助动词ket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向着目的动作yulunup而去,在极短时间里完成状态转换从没有被拔掉进入被拔掉的状态。因此,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一下子或完全进入动作完成状态”。也就是“彻底,不拖泥带水、干脆、利索”。注意,这里的“完全”是针对动作本身而言的,而不是指动作涉及的事物的范围或者数量。因此,意思根本不同于上面例句ot yulunup boldi. |
|
|
87#
发布于:2012-08-25 13:20
ot yulunup boldi.
草(全都被)拔光了。 O(∩_∩)O |
|
|
88#
发布于:2012-08-25 13:14
chiraghni yanduruwet——把灯点起来,点上灯,把灯点了,把灯点一下
|
|
|
89#
发布于:2012-08-25 13:13
更正输入错误:
所以即使在otni yuluwet中也不适合用来解释助动词,除非在比较狭隘的语境中。 不适合,错打成了“适合”。抱歉 |
|
|
90#
发布于:2012-08-25 13:10
“光”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这时候表示“尽、没有剩余”。但,由于这个词意思不但一,另外还有“完全、全面、全部”这样的意思,所以即使在otni yuluwet中也适合用来解释助动词,除非在比较狭隘的语境中。
|
|
|
91#
发布于:2012-08-25 13:05
不好意思哈。我知道从今以后又会多了一个记恨我的人了。只可以我是个认理不认人的秉性。哎!
|
|
|
92#
发布于:2012-08-25 13:03
而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在某童鞋盛气凌人的无端指责下只能弱弱地表示:
otni yuluwet——拔掉了草,拔除了草,拔走了草,拔去了草 |
|
|
93#
发布于:2012-08-25 13:01
机械地学习语言,不努力探求事物的本质,死扣课本、教材,照本宣科只记住语言元素的该元素在书本上所规定的意思,就会犯错误,比如下面一个例子:
otni yul,这个词组汉语意思是“拔草” 如果添加助动词使之意思更具体,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otni yuluwet 对该助动词根本意思理解错误的话,就会认为这个词组汉语意思是“拔光草”。 但是,这个词组的助动词是可以替换的,替换成下面这样: otni yulup tashla tashla做动词的意思是什么呢?好吧,维汉词典的童鞋翻一下词典就能知道了,省得又嫌我啰嗦。 那么,如果不用替换法,能不能说明这个错误呢?因为有人会认为“光”这个解释是对的,而是给我用偷欢概念转移论题的方法故意说成了错的。那么好,我们看下面例子: uni öldürüwet öldür——弄死(及物动词) 如果wet助动词表示“光”这个意思,那么这个词组意思应该是:把他弄死光,使他死光 对不对? 可是,我们却觉得别扭?为什么?因为这个汉语解释是错的。 那么有人说了还是我在耍诡计陷害这样解释的童鞋。那么好,我们仍用“拔草”这个词组: bu tal otni yuluwet 用“光”这个意思来解释一下词组看看,是“把这棵草拔光”。 怎么我还是觉得别扭啊?也许我汉语的确也有问题,就像某同学指控我的那样。 那么,chiraghni yanduruwet只有解释成“把灯点光”才是正确的了。那么,这个词组在只有一盏灯的情况下是不能用了 O(∩_∩)O |
|
|
94#
发布于:2012-08-25 11:18
是不是这样呢?
O(∩_∩)O |
|
|
95#
发布于:2012-08-25 11:14
这就需要交流、探讨,互相促进帮助发现本质共同进步。
|
|
|
96#
发布于:2012-08-25 11:12
所以,毫无疑问,我们在学习维语时必须要动脑筋思考,要问怎么样,要问为什么。不管对维语感兴趣的这个人是专家学者还是扫地掏粪的。
尤其是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有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让我们通过解决为什么就能自己一下子解决多个怎么样的问题。这才是有效率的值得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
|
|
97#
发布于:2012-08-25 10:55
再比如toshmaq这个动词,我们知道用这个动词可以正确组成如下句子:
istakan su'gha toshti. 杯里装满了水。 但问题是,自己为什么是“su(水)”用了向格?因为,按照大家理解,应该是水往杯子里去了以后,杯子才满了呀。 而,如果按照“这是固定搭配”来理解,或许没错,所以这句话的强制态可以说成如下: men istakanni su'gha toshturdum. 我使/把杯子灌满了水。(我把杯子弄满了水) 这样说没有错。但这不是维语思维指导下产生的正确句子,尽管句子的确没错。 错只错在,这个句子的这个意思反应出说话人在运用语言时的思考方式仍然不是维语特有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这句话,维语母语者或许更多的会说成: men istakangha su toshturdum. 我把杯子灌满了水。 那么,按照所说su'gha toshtur是固定搭配,我们就会糊涂了,在此情况下不搞清楚为什么,还敢用这个词吗? 而这种情况在维语中不在少数,尤其是动词基本态转换成强制态时。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语言领域和思维认识有关的事物关系“相对论”。 呵呵 |
|
|
98#
发布于:2012-08-25 10:36
然而,即便这样,动词与格的搭配仍然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一个动词和什么格搭配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图省事只记住什么动词什么意思和什么格搭配,这样反而事倍功半了。
我们要在既有的一般搭配中找出他们的本质规律,要通过问为什么来促使自己从语言材料中发现本质。这样,需要材料对你才真正起到了作用。找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就会发现格与动词的搭配是以我们头脑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相对性,我们认识到了,所以反应在格的选用上了。 能够养成这种学习习惯,掌握这种方法,那么我们就能自主学习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有了真正的感觉,就能有把握辨析语意,从而自主灵活正确使用语言,就像这种语言的母语者那样。 比如,有这样两个词组,我曾经问问过一些人,不是说不清楚所以然就是说“这是约定俗成的”,更有的人虚荣心太强竟至于说“你怎么有这种怪念头,你这样怎么学好语言”。这两个词组如下: top tepmek——踢球 topke tepmek——踢球 两个词组用汉语这样解释都没有错,但是使用时却是有将就的,甚至有时候就能看出你是不是达到了该语言母语者的语言思维状态的程度。 这样的情况在维语中不少,如果不能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学维语就学不到根本,因此不但工作量大(因为你不得不死记硬背),而且记住了也不会或者不敢随便用(因为是死记硬背的不知道道理,怕用错丢脸被人鄙视) |
|
|
99#
发布于:2012-08-25 10:15
上面关于完整式的说法的例子,告诉我们需要用“完整观”也就是整体观对待需要了解的语言材料,要注重和该语言片段有关联的外部其他元素的作用。因此,哪怕是学单词也要有这种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不但单词易学易记易懂,而且学了就不容易忘记就能很有把握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
整体和局部是相对的。当我们把注意焦点放在存在问题的部分而不考虑这部分和其他事物的关键性,那么这部分自身就是一个整体,比如单词、单句、复句、段落、篇章等。这时候。当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到与其有关联的另一个整体中去时,它就是那个整体中的一部分了。这也是相对性。相对性,反应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对学习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如,在很多需要教材里,词汇表一览往往会简单标明动词和哪些格相搭配使用,实际上它是列出了该动词构成简单句的基本用法的完整式。打个比方,chiqar这个动词,教材词汇表中可能会这样注明: chiqar (ni, din, gha) 使……出 括号里的提示,就是告诉我们用这个动词把括号里给出的格都组合进去通常就是这个动词最简单的完整句的形式。所以,我们只要据此自己造一个很容易记住意思的句子就能学会这个单词了。造句的时候,尽量使用我们自己绝对有把握不会忘记的熟词就行了,这样里不容易忘记例句有能保证我们把注意力保持在造这个句子的目的词chiqar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