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949回复:50

[语言交流]维吾尔语静词前缀bi-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07-11 23:13
今天,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个词bishepqet,虽然根据上下文能猜出意思,但在词典中却没能查到这个词,这时我开始思考。
 
第一步:语境推断
bishepqet出现的语境是:
Chin Émpériyisi yerlik xelqqe qarshi "qorshap yoqitish", "ot qoyup yoqitish", "yerlik banditlargha bishepqet bolush"qa oxshash qebih usullarni qollinip...
从与其并列的几种做法“围歼”、“火攻”以及定性总结词“残暴的方式”来看,yerlik banditlargha bishepqet bolush应当是一种类似的“残暴的方式”。可以推断,yerlik banditlargha bishepqet bolush应当是“惩戒地痞/土匪”的意思。
 
第二步:初步验证

古兰经开篇即是:Nahayiti shepqetlik we méhriban Allahning ismi bilen bashlaymen./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里,shepqetlik是形容词,表示“仁慈的”;shepqet是对应的名词,表示“仁慈”。
...gha shepqet qil-表示“对……仁慈”,例如:Mundaq ademge shepqet qilghili bolmaydu./对这种人不能发慈悲。又根据推断,yerlik banditlargha bishepqet bol-表示“惩戒地痞/土匪”。由此可见,«...gha bishepqet bol-/对……不仁»,正好与«...gha shepqet qil-/对……仁慈»正好相对,从而,bishepqet与shepqet意义相对。
 
第三步:进一步验证
此时,我猜想bi-是不是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前缀。
我立刻想到,«aram al-/休息»与«biaram bol-/不安»这一对词组,例如:
a)Saet on ikkidin ikkigiche chüshlük tamaq yeymiz we aram alimiz./12点至2点,我们吃午饭和休息。(D.29)
e)Néme boldingiz aghrip qaldingizmu?—Hee, bek biaram boliwatimen./你怎么了,生病了吗?——是的,我很不舒服。(D.35)
查阅词典,可知:aram是名词,表示“休息,安宁”,而biaram是形容词/名词,表示“不安”;从而,biaram与aram意义相对。
 
除aram-biaram之外,还有以下各组:
baha/价钱—bibaha/无价的
terep/方面—biterep/中立的

chagh/时候—bichagh/不合时宜的
xeter/危险—bixeter/保险的
……
当我们翻开词典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更多对应的词;并且,我们注意到词典上的说明:
biep=epsiz/不便的
biedep=edepsiz/无礼的
bieqil=eqilsiz/愚蠢的
bieyib=eyibsiz/无过失的
……
由此可见,前缀bi-与后缀-siz具有相同的意义。
 
小结与反思
1.维吾尔语静词前缀bi-往往是一个名词变为与其意义相对的形容词(但不绝对,维吾尔语形容词与名词并非泾渭分明,我们往往用“静词”这一概念统摄);而静词后缀-siz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Bilimsizge ish yoq, ishsizgha ash./没知识的无事干,没事干的无饭吃。
2.因此,不能查到bi-起首的词时,我们既可以进行相反推断,也可以尝试查找-siz收尾的词。例如:bishepqet=shepqetsiz/无情的,残酷的。
3.维吾尔语是黏着语,黏着成分一般是附加在词尾,而前缀bi-(连同形容词加强级)则构成例外。
沙发#
发布于:2012-08-30 21:37
改天,继续详细谈谈韵文的宽容性和信息状态的多样性。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板凳#
发布于:2012-08-30 21:34
接着说"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这句话的翻译问题。
先说一个例句,表明偶反对像hidayetulla那样翻译成"我口中的母语是两场上不倒的锦旗"的理由:

没有鸡鸭可以没有鱼肉可以

这个汉语句子,可以有两种按常理解释得通的理解。这不是一句韵文句子,所以在实在没有相对应的汉语手段时常可用同时列出几种理解法或者列出一种并添加附注说明的方法来补救。然而,对于韵文,这就不行了。
显然,上面提到的那句维语是韵文形式的。


下面,给出反应我个人翻译理念的如下汉语解释:
toxu ördek bolmighanda bolidu béliq gösh bolmighanda bolidu

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尝试。或许还有其他能够尽量多地保存原文信息状态多样性的翻译方法。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进来。
O(∩_∩)O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地板#
发布于:2012-08-17 17:42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
反正这句诗看着挺现代的,不知道上下文是什么……
 

这是新近创作的诗。

图片:捕获.PNG


 
4#
发布于:2012-08-17 17:26
反正这句诗看着挺现代的,不知道上下文是什么……
5#
发布于:2012-08-17 16:57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1.不一样。因为第一句有kirip kelish作为谓语在明确的统帅这一句,且这个句子也没有比喻。那个逗号也不是tur的作用,而是代替了bolup。即,sunup kelmish nur sherik bolup baharimgha kirip kishken。
2. 从上下文 .. (2012-08-17 14:10) 

将sunup kelmish kishken nur, baharimgha kirip shérik的语序调整为sunup kelmish nur sherik bolup baharimgha kirip kishken,变化也太大了吧?
调整以后,kishken与turghan倒是押韵的;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呢?(我想多了)

谢谢您的解释。
6#
发布于:2012-08-17 14:10
回 Marsh 的帖子
Marsh:[附件]

Sunup kelmish kishken nur, baharimgha kirip shérik,
Yürek zerdap lékin timtas zéminda dang urup turghan.
1.这段格则里(ghezel)前半句如何理解?
....... (2012-07-25 17:33) 

1.不一样。因为第一句有kirip kelish作为谓语在明确的统帅这一句,且这个句子也没有比喻。那个逗号也不是tur的作用,而是代替了bolup。即,sunup kelmish nur sherik bolup baharimgha kirip kishken。
2. 从上下文来看kishken应该是口语化了的kelishken。但是拼写也不规范,这是这个时期维吾尔文的弊病。意思应该是“一起来了”。
3.您的解释是合适的。

解释有不合适的地方,欢迎指正。
7#
发布于:2012-07-25 17:33

图片:格则里.PNG



Sunup kelmish kishken nur, baharimgha kirip shérik,
Yürek zerdap lékin timtas zéminda dang urup turghan.
1.这段格则里(ghezel)前半句如何理解?
和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有无相同之处(nur shérik tur)?
2.另外,这句话里的kishken是什么意思?
有位朋友曾经询问过这样一句话的意思:apigiz nalik,siz qokum bak kixkankansizda undakta.我是这样解释的,Apingiz nelik? Siz choqum bek kishkenkensizde[<ké(li)shken ikensiz-de] undaqta.这里,我将kishken解为kélishken<形容词,漂亮、英俊>,是否合适?
8#
发布于:2012-07-25 12:56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我的原文加不加逗号理解都一样。
那我把他的翻译加上逗号。
“口中的母语,战场上不倒的旌旗”。 (2012-07-25 11:41) 

“口中的母语,战场上不倒的旌旗”,这种翻译应该对应于aghzimdiki ana tilim, jenggahtiki yiqilmas elem.吧?

虽然接触的诗歌、谚语不多,但凭感觉,完全按照原文的语序来理解,有时存在困难,变通一下语序也是允许的。或许天上的狮子是按照这种语序来理解的:ana tilim aghzimda, jenggahta elem yiqilmas.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注意原文都押-m的韵,或许会将tilim和elem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tilim elem (tur)./语言是旗帜。
然而,这又是不容易的。tilim和elem这两种意象差别很大,很多人都不会设这样一个喻——“语言是一面旗帜”,但是诗人可以。
正因为这样,由于tilim和elem这两种事物差别较大,通常都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指引读者分别思考这两句话。
9#
发布于:2012-07-25 11:41
我的原文加不加逗号理解都一样。
那我把他的翻译加上逗号。
“口中的母语,战场上不倒的旌旗”。
10#
发布于:2012-07-25 09:59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好吧,如果用他的的翻译的话,也要按原文的意思改为:“口中的母语是战场上不倒的旌旗”。这和他的翻译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2012-07-25 07:25) 

关键是这里有一个逗号,这就让人觉得有断句的意思。

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这样也不易引起误会吧。
11#
发布于:2012-07-25 07:25
好吧,如果用他的的翻译的话,也要按原文的意思改为:“口中的母语是战场上不倒的旌旗”。这和他的翻译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12#
发布于:2012-07-24 23:51
我能插两句吗?
 
两位“老师”的维吾尔语水平都很高。“天上的狮子”老师,尤其是我们这些无法获得正规维吾尔语教育的人学习的楷模:他广泛涉猎多门外语、语言探究能力极强,这些都为他学习、研究维吾尔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天上的狮子”老师,十几年以来一直坚持学习,并且乐于与我们分享学习心得,凡此种种“教”与“学”,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天上的狮子”老师“自信”的一个来源。
最近才看到hidayetullah老师在论坛上活跃,维语、汉语水平之高,可以从诗歌互译窥见一斑。Marsh揣测,hidayetullah老师定是受过专门的语言训练,否则对于一些“术语”不会如此考究。当然,囿于我们的水平,可能在术语使用方面不慎规范。(窃以为,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术语,毕竟这不是论文。)您的受众是普通的网友,所以,希望您能稍微使用些形象化的表达,或者,对术语稍加解释。
 
最后,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这句话:
初看到“口中母语常在,战场旌旗不倒”,觉得讲得通;
再看到“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觉得也合理。
首先,我是认同诗歌是多解的。这就允许多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万千、见解万千,而作者可能只有一个、创作意图可能也只有一个。如果作者出面澄清,那么,作者的解释就是再切合不过的了。
 

ana tilim aghzimda, elem yiqilmas jenggahta.
aghzimda (bolidighan)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bolidighan) elem.
这样或许就不会引起歧义了吧。
 
13#
发布于:2012-07-23 10:00
我们俩争论的语言现象,基本上只属于第一种对应。因为,对母语的这种情感和理念在所有民族中都存在而且是相同的。
再从表达对母语的这种情感和理念的语言现象及其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大都大同小异,这其中也包括汉语、汉文化和维语、维族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刻意强调和凸显维语的特殊性,这就显得有些故意而为之的狭隘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4#
发布于:2012-07-23 09:27
不同语言间,我个人认为,存在三种对应:
1、同态对应(类似:alma 苹果)
2、异态对应(类似:xudagha amanet 上天保佑)
3、缺态对应(指不用概念解释和说明无法理解的事物)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5#
发布于:2012-07-23 09:22
就我们所讨论的语言现象来说,汉语和维语并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倒是同态(相似或者相同性状)对应的情况多。
封斋的事我早知道了,我可以在这里继续表达观点,同时等你封斋结束继续发表观点。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6#
发布于:2012-07-23 09:17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那个,我们一个月后再辩吧,我这还封着斋呢,不适合争辩…… 刚才都忘了……  (2012-07-23 01:21) 

谁说ana tilim那么就是指谁的“母语”或者是用第一人称方式连带指和听话者处于同一方的“我的”共同母语。
因此,这个ana tilim是随情况变化的,不能强调是突厥语,否则就该用türküche。对不对。

我说的这些语法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语中,维语也一样。我感觉你有些tetür和öktem了。
汉语和维语有不同,但这种不同不属于完全无法沟通的那种不同,否则就无法互译了。
这种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事物表象不同本质相通的基础上的。这就像不同民族的人吃的东西会有差异,这是表象,相通之处则是都是为了生物体生存补充物质、能量维持新陈代谢。正因为这样,所以不管什么民族对会有“吃”这个概念。并不会因为民族不同,你这里的吃在其他民族那里就是其他动作了。
而在吃的过程中又可能有形式的不同,比如一个民族这里用手抓着吃,另一个民族用叉子扎着吃,还有的民族用棍子夹着吃,而最终结果都是使事物先进入口中进行第一道消化工作。
同样,事物进了口中,不管哪个民族常态下都是要用牙齿咀嚼的,咀嚼的时候都是要用舌头参与工作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每一个个体的人,咀嚼时怎么用牙齿咬,用左边牙齿多点还是用右边牙齿多点,嚼几次,舌头如何动作参与搅拌,等等,这就完全不具有影响表示吃这个意义的共性的特殊作用了。
要知道,只要你能感觉到有差异,那么必然说明了:
1、至少有两个事物存在
2、各事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相同是对应,不同也是对应
你这个民族只吃西瓜消暑解渴,他那个民族只吃冰激凌消暑解渴,但这不影响我们表示做这两种动作的最终作用和实现目的。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7#
发布于:2012-07-23 01:21
那个,我们一个月后再辩吧,我这还封着斋呢,不适合争辩…… 刚才都忘了……
18#
发布于:2012-07-23 00:57
这是中文诗歌的文法了。
那你说“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和“突厥语字字玑珠,狼头旗沙场不倒。”哪一个更符合我原文的意思?
 
我写的是ana tilim,不是ana tili。不是突厥语难道是中文?
19#
发布于:2012-07-23 00:38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我没有翻译这句话,你翻译了,但是没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只好给出一个我自己的翻译。

翻译,是要让外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不是教给对方自己的语言,也不是通过翻译改变对方的语言 .. (2012-07-22 23:41) 

呵呵,那不也可以是:
字字玑珠(的是)突厥语,沙场不倒(的是)狼头旗

了么?

且不说你还无理搅三分把ana tili硬说成只能是突厥语。

你那个原文维语不属于无法用字面翻译的范畴,不要以此为借口一味求意译。

你这样说,由此可见你对直译和意译的理解还很肤浅。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你是在用这种歪理为滥用意译开绿灯为自己辩护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