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发布于:2012-07-22 23:35
不然。你这是在强解我的那句汉语解释。
的确,这个汉语解释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但不想你理解的只有因果关系。 同理,你的维语原文也并非不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 因此,这样不就对应起来了? 你的维语原文既可以理解成主谓关系的简单句,又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的复合句,或许还可以理解成其他关系的句子。 我的汉语解释也是如此,与之对应度最大,为什么就不对了呢? |
|
|
21#
发布于:2012-07-22 23:41
我没有翻译这句话,你翻译了,但是没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只好给出一个我自己的翻译。
翻译,是要让外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不是教给对方自己的语言,也不是通过翻译改变对方的语言。 所以,按字面意思翻译在很多场合是不可取的,尤其在翻译到本文化圈之外的文化体的语言的时候。 “玑珠”是“一粒粒的珍宝”的意思,中文用来指代珍贵的话语。母语是每个人最珍贵的语言,所以“玑珠”在这里指母语。“字字”是“每一个字”的意思。每一个字都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所以一字一句珍贵的话语就是“嘴里的母语”。 这话是我说的,那ana til当然是指突厥语了。 每一句应该由名词结尾,之前的形动词才不会像你翻译的那样变成动词。所以"玑珠"和“突厥语”是同位语,这样翻译也是为了对仗、平仄和韵律。 这样翻译,和原文的语义、语体就一致了,也符合作者的身份。 你满意了么? ![]() |
|
22#
发布于:2012-07-22 23:44
你的原文才用了允许需要元素可以脱离常态位置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诗歌样式的对称句式。这种句式,本身就允许在语法范围内有多种理解,除非你原文两处定语都用diki词尾。除此以外,你的原文维语本身就可以有多种理解。为什么解释成汉语了就要翻译成只能明确有一种意思可理解的样子呢?
|
|
|
23#
发布于:2012-07-22 23:47
jenggahta yiqilmas elem
按照诗歌句式的成分自由度理解成elem jenggahta yiqilmas也可以啊,但那就不是定语加中心语的简单的句成分结构了,而是一个主谓倒装的简单句了。 |
|
|
24#
发布于:2012-07-22 23:49
还可以理解成:
jenggahta yiqilmas (nerse) elem (tur) 不是吗? 怎么还反说是我汉语水平有问题了 |
|
|
25#
发布于:2012-07-22 23:53
所以,你的原文可以这样理解啊:
aghzimda ana tilim (tur), jenggahta yiqilmas elem (tur) 不是吗? 既然你原文本身就包含了多重解释的可能,为什么汉语解释一定要保留唯一的一个意思呢? |
|
|
26#
发布于:2012-07-22 23:59
我们也不用说诗歌了,我随便举一个谚语大家看看便知我说的成分易位现象:
yaxshi bilen dost bolsang yetersen muradqa, yaman bilen dost bolsang qalarsen uyatqa. |
|
|
27#
发布于:2012-07-23 00:02
实际上这个谚语按照语法常规语序通常是这样的:
yaxshi bilen dost bolsang, muradqa yetersen, yaman bilen dost bolsang, uyatqa qalarsen. |
|
|
28#
发布于:2012-07-23 00:06
所以,你自己已经把汉语解释理解成了因果复合句,这样翻译成维语当然就和原文不一样了。而实际上汉语解释和维语原文一样不单单只能理解成因果句。
|
|
|
29#
发布于:2012-07-23 00:13
刷屏是没有用的。
1.维吾尔语原文没有因果关系。 2.原文更不可能是复句。 3.把原文明确表达一个意思的句子翻成了有几种理解可能性、且最直接表达意义不是原文所表达意义的句子就是不正确的翻译。 错就错在你加了“常在”。 |
|
30#
发布于:2012-07-23 00:20
所以,像你那样解释成汉语,再把汉语转译成维语,不管怎么理解就只能复原出维语原文中的一种意思了。
而汉语和维语保留同样多重理解的情况下,倒是有可能还原出维语原文中的多重含义。 孰轻孰重? |
|
|
31#
发布于:2012-07-23 00:34
什么叫诗歌句式?没听说这个“术语”。
你认为句中词序随意变换就是所谓的“诗歌句式”么? 我的第一句中没有显性的动词,第二句中也没有。第二句中的yiqilmas是形动词,不是动词,且它是elem的定语。你把yiqilmas翻译成作谓语的动词就是不正确的。 你的例子是复句,每一个单句都有动词,且变换词序的词之间是动宾关系。 你的维吾尔语水平导致了你的错误,不知道你固执己见是基于什么样的自信? ![]() |
|
32#
发布于:2012-07-23 00:38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我没有翻译这句话,你翻译了,但是没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只好给出一个我自己的翻译。 呵呵,那不也可以是: 字字玑珠(的是)突厥语,沙场不倒(的是)狼头旗 了么? 且不说你还无理搅三分把ana tili硬说成只能是突厥语。 你那个原文维语不属于无法用字面翻译的范畴,不要以此为借口一味求意译。 你这样说,由此可见你对直译和意译的理解还很肤浅。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你是在用这种歪理为滥用意译开绿灯为自己辩护 |
|
|
33#
发布于:2012-07-23 00:57
这是中文诗歌的文法了。
那你说“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和“突厥语字字玑珠,狼头旗沙场不倒。”哪一个更符合我原文的意思? 我写的是ana tilim,不是ana tili。不是突厥语难道是中文? |
|
34#
发布于:2012-07-23 01:21
那个,我们一个月后再辩吧,我这还封着斋呢,不适合争辩……
![]() ![]() |
|
35#
发布于:2012-07-23 09:17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那个,我们一个月后再辩吧,我这还封着斋呢,不适合争辩…… 谁说ana tilim那么就是指谁的“母语”或者是用第一人称方式连带指和听话者处于同一方的“我的”共同母语。 因此,这个ana tilim是随情况变化的,不能强调是突厥语,否则就该用türküche。对不对。 我说的这些语法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语中,维语也一样。我感觉你有些tetür和öktem了。 汉语和维语有不同,但这种不同不属于完全无法沟通的那种不同,否则就无法互译了。 这种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事物表象不同本质相通的基础上的。这就像不同民族的人吃的东西会有差异,这是表象,相通之处则是都是为了生物体生存补充物质、能量维持新陈代谢。正因为这样,所以不管什么民族对会有“吃”这个概念。并不会因为民族不同,你这里的吃在其他民族那里就是其他动作了。 而在吃的过程中又可能有形式的不同,比如一个民族这里用手抓着吃,另一个民族用叉子扎着吃,还有的民族用棍子夹着吃,而最终结果都是使事物先进入口中进行第一道消化工作。 同样,事物进了口中,不管哪个民族常态下都是要用牙齿咀嚼的,咀嚼的时候都是要用舌头参与工作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每一个个体的人,咀嚼时怎么用牙齿咬,用左边牙齿多点还是用右边牙齿多点,嚼几次,舌头如何动作参与搅拌,等等,这就完全不具有影响表示吃这个意义的共性的特殊作用了。 要知道,只要你能感觉到有差异,那么必然说明了: 1、至少有两个事物存在 2、各事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相同是对应,不同也是对应 你这个民族只吃西瓜消暑解渴,他那个民族只吃冰激凌消暑解渴,但这不影响我们表示做这两种动作的最终作用和实现目的。 |
|
|
36#
发布于:2012-07-23 09:22
就我们所讨论的语言现象来说,汉语和维语并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倒是同态(相似或者相同性状)对应的情况多。
封斋的事我早知道了,我可以在这里继续表达观点,同时等你封斋结束继续发表观点。 |
|
|
37#
发布于:2012-07-23 09:27
不同语言间,我个人认为,存在三种对应:
1、同态对应(类似:alma 苹果) 2、异态对应(类似:xudagha amanet 上天保佑) 3、缺态对应(指不用概念解释和说明无法理解的事物) |
|
|
38#
发布于:2012-07-23 10:00
我们俩争论的语言现象,基本上只属于第一种对应。因为,对母语的这种情感和理念在所有民族中都存在而且是相同的。
再从表达对母语的这种情感和理念的语言现象及其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大都大同小异,这其中也包括汉语、汉文化和维语、维族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刻意强调和凸显维语的特殊性,这就显得有些故意而为之的狭隘了。 |
|
|
39#
发布于:2012-07-24 23:51
我能插两句吗?
两位“老师”的维吾尔语水平都很高。“天上的狮子”老师,尤其是我们这些无法获得正规维吾尔语教育的人学习的楷模:他广泛涉猎多门外语、语言探究能力极强,这些都为他学习、研究维吾尔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天上的狮子”老师,十几年以来一直坚持学习,并且乐于与我们分享学习心得,凡此种种“教”与“学”,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天上的狮子”老师“自信”的一个来源。 最近才看到hidayetullah老师在论坛上活跃,维语、汉语水平之高,可以从诗歌互译窥见一斑。Marsh揣测,hidayetullah老师定是受过专门的语言训练,否则对于一些“术语”不会如此考究。当然,囿于我们的水平,可能在术语使用方面不慎规范。(窃以为,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术语,毕竟这不是论文。)您的受众是普通的网友,所以,希望您能稍微使用些形象化的表达,或者,对术语稍加解释。 最后,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这句话: 初看到“口中母语常在,战场旌旗不倒”,觉得讲得通; 再看到“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觉得也合理。 首先,我是认同诗歌是多解的。这就允许多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万千、见解万千,而作者可能只有一个、创作意图可能也只有一个。如果作者出面澄清,那么,作者的解释就是再切合不过的了。 ana tilim aghzimda, elem yiqilmas jenggahta. aghzimda (bolidighan)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bolidighan) elem. 这样或许就不会引起歧义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