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093回复:19

[语言交流]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ghan./灰尘落到桌子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03-14 21:56
1.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ghan./灰尘落到桌子上。
→落到桌子上的灰尘:joza üstige qon'ghan chang-tozan
→落 上 灰 尘 的桌子:chang-tozan üstige qon'ghan joza
 
2.U chang-tozanni joza üstige qondurghan./他把灰尘掸到桌子上。
→被掸到桌子上的灰尘:joza üstige qondurulghan chang-tozan
→被 掸 上 灰 尘的桌子:chang-tozan üstige qondurulghan joza
→把灰尘掸到桌子上的人: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
 
对吗?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沙发#
发布于:2012-03-20 15:33
维语动词不论是及物还是不及物,都可以有强制态(使动态)。
一个被当作基本态的动词,如果已经变成倍动态了,该倍动态动词不能再变成强制态。而由基本态动词变化出来的强制态动词可以继续变成被动态。
也就是被动不强制,强制可被动;或者可以说不使被动,可被强制。比如:
men kitab oquymen.我读书。
这里动词oqu是基本态。这句话可以改成被动态句型:
kitab oqulidu.书被读。
这里面oqu是基本态,oqul是被动态。到这里为止就结束了,不能再变成强制态了。这时候被动态及物动词再变成强制态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所能表达的意思仍然是oqu这个及物动词所表达的及物意义。即使要表示“我使书被读”,也可以用强制态说成men kitabni oqutimen.
因为强制态一定是及物动词,而且由于维语的宾谓句法习惯,以及维语中主语、宾语其实都可以成为论述对象,所以当把宾语看作论述对象时,及物动词本身就蕴含了被动态。
就拿前面men kitab oquymen这句话来说,把kitab看作论述对象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kitabni men oquymen.
这时,如果假设要论述对象是kitab而men是次要的,不需要强调的,那么句子就变成了:
kitabni oquymen.
这时候,从kitab的角度来说,它是被“读”的。
由此可见,及物和不及物,在正常的句子结构中不是以语序来决定的,而是以该动词的意义是否缺损来决定的。
当动词意义不缺损,那么该动词本身就蕴含被动态,只是该倍动态是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动作的发出者不在句中而且不需要明确该动作发出者。有这样一个维语例句,我们可以用来说明:
güller échildi.花儿开了。
这句话中,如果把échil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把它看作基本动词,那么就可以理解成échil这个动作是“花儿”自己做出的。但是,从échil的内部结构来看,我们发现他其实是有ach这个及物动词派生而来的被动态(或者自复态)不及物动词。也就是说,这句话其实原型应该是:
xxx güllerni achidu.
因此,理论上讲,“花开”这句话是可以说成“güller achidu”的,但是为什么事实上不这样说呢?道理正在于前面我说的“根据动词的语义”来确定。也就是在习惯上ach这个动词是理解成独立存在时其动作接受者不明从而意义有缺省的动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的一个最基本的语法特征就是,该动词在上下文或者语言环境不明的情况下,必须所以也就因此会自动结合其最近的一个名词构成动宾短语,而这个动宾短语便成为一个新的动词,这个动词对外就呈现出不及物性了。
所以,及物动词的第一需求是宾语,第二需求是主语,第三需求是各种形式的状语。
而,不及物动词,我们可以看作已经内含宾语,所以对外它的第一需求是主语,第二需求是状语。
而这也正是我所说的维语以动词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按照我这样解释的话,维语中除了动词以外的所有成分都应该看作是动词的修饰语。如果,大家理解了我这样的解释,那么你就会发现很多不能理解的维语语法现象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那么,怎么来证明我所说的及物动词的第一需求是宾语这个论断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句子:
men kitab oquymen.
这句话中,及物动词oqu满足了两个需求,他同时拥有了主语men和宾语kitab,由于kitab正处在及物动词oqu的第一需求位置上,所以kitab没有用宾格标志ni。也就是说,kitab和oqu都是用的主格形式。其实,维语中名词“主格”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维语名词在句中没有格的标志时被称作主格是为了其他语言母语者便于理解而这样称呼的。按照我个人理解,维语所说的主格理解成“不定格”比较恰当。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如何进一步证明及物动词以宾语为第一需求。
由于kitab处于oqu的第一需求的为止,所以它不用宾格标志但却是oqu的直接宾语,从而紧密结合成了kitab oqu这样一个动词,这个动词对外便呈现出了不及物性。也因此,句中剩下的内容便是可以成为第二需求(主语)或者第三需求(状语)的内容(注意:对及物动词oqu来说是第二需求的主语或者第三需求的状语,对kitab oqu这个不及物动词来说就是第一需求的主语或者第二需求的状语了)。
到此为止,这句话各种句法成分关系都明确了,各种语法标志也都实现了,所以在此基础上格成分可以自由活动了。(这是黏着语的特征之一,语序可以不固定,不过通常动词殿后,除非在特殊文体中或者有特殊表达需要,比如诗歌、标语、口号等等中)所以,现在我们讲句子成分语序打乱,这样句子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kitabni men oquydu.
在这里,kitab就必须要加宾格标志ni了。因为,它从句子形态上脱离了oqu的第一需求位置,而它作为oqu的第一需求的特征仍然存在。
这种在宾语成分发生位置改变以后出现的标志显现,正说明了有该宾语标志的内容正是oqu的第一需求,相反主语men仍然没有标志。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这样men kitab oquymen和kitabni men oquymen有没有区别呢,没有区别的话这样换位不是多此一举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区别。区别在于,这样一换位以后,oqu的第一需求——宾语,便成为了说话谈论的主题了。
在常规语序下,主宾谓的句子顺序是正形。而且,以前我说过,一次信息交流的最小单元默认的是以句子为单元的;而且这个最小单元的特征是,它是二元的,也就是“谈论的主体+对该主体情况的叙述”。这里所说的句子,既包括语法句有包括意义句,也就是说不一定所说内容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但这种信息交流用句最小单元必然需要有两部分——“谈论的主体或者主题”和“针对该主题进行的叙述”。
当意义句和语法句重叠以后,那么,主题就是正形语法句的主语,正形语法句的主语就是主题。
现在,我们知道kitabni men oquymen是变形以后的语法句,也就是说他已经不是语法句的正形了,所以,kitab便成为了交流用句的主题了。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正是为了让kitab成为交流用句时的主题,所以才按照语法允许的规则进行了对正形语法句的变换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句子。在这个句子里,kitab看作主题的话,那么整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书我读了”。这样一来,句子就具有了被动意义,但动词仍然是主动态。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简单总结一下,那就是:
1、及物动词必须先和宾语结合成对外呈不及物性的动宾短语,然后将这个动宾短语看作一个独立的不及物动词才能在句子中使用,这是及物动词特性决定的。
2、及物动词的动宾短语形式的结合是紧密结合(参考我在“实验帖”中所说的紧密修饰),当打破这种紧密结合时直接宾语必须添加宾格标志ni
3、因此,对动宾短语内部的宾语来说,当宾语作为被谈论主题时及物动词本身就蕴含被动意义。
任何动词,任何动词在变成被动态后都变成不及物动词,在变成强制态后都变成及物动词。因此,强制态动词也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及物动词的特征,也就是必须要先结合宾语。
在维语中,动词从基本态变化到被动态,意味着原先基本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发生了改变,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维语动词的语法意义,并非简单的词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词义变化,实际上这这种变化是牵涉到整个语法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语序的变化。正因为这样,所以动词由基本态变化到被动态时,实际上涉及到的是该及物动词本身需求层次的变化,也就是和外界成分结合时的先后顺序的变化。前面我们讲到,在基本态情况下,及物动词的第一需求是宾语,所以宾语的正常位置是在该及物动词之前紧贴该及物动词。如果宾语和及物动词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位置被打破,那么就必定是次序发生了变化,所以宾语要显现语法标志ni。同理,基本态及物动词变成被动态时,该被动态动词就是不及物性质的,按照不及物动词的需求层级,那么第一需求就是主语,主语在任何位置上是不需要语法标志的(至于为什么主语不需要语法标志,我们以后可以在合适时候相关话题里谈到,这也和我说的修饰语有联系,而且我个人认为的确仅在维语中就也已有证明),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将这个动词做了一个旋转,以此种方式起到了改变原句语序的作用,并因此使得原先的宾语成了主语,原先的主语便可以不存在了,如果原先的主语必须存在,那么却反而就需要采用语法手段将其变成修饰语而存在(因为,在有基本态变成被动态的旋转过程中,把对主语(第二需求)的可以占有的位置转移走了)。这样,就出现了宾语绝对不能用宾格词尾,而动词用被动态的句法形式。被动态是减法旋转,通过这种减法旋转,使得动词对外结合需求改变,从而实现了对外需求顺序的改变,需求顺序的改变可以看作是空间位置顺序的改变。
动词基本态变成强制态,也是一种旋转,这种旋转恰恰和变成被动的旋转相反,基本态变强制态的旋转是加法旋转,也就是通过基本太变成强制态这一旋转,使得旋转后的动词在原先基本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对外需求的位置。原先是不及物动词的,那么旋转成强制态后便增加出了一个二级需求位置,原先是及物动词的通过变成强制态,旋转出了一个三级需求的位置,同时相应地相对改变了原先的语序。正因为这样,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被动态句法有差异但都有共同点,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一、不及物动词
u ölidu.他死。   (主动态动词基本型öl,由于动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对这个动词来说只存在第一需求——主语,和第二需求——状语)
uni öltürimen.我弄死他。(主动态基本型öl,旋转以后变成强制态基本型öltür,这次旋转以后算然从空间顺序上u和öl仍然是紧密关系,但因为旋转增加出了一个新的位置即主语men的位置,从而使得“伦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u需要标注宾格词尾ni;因为,现在的这个oltur及物动词具有三个需求,第一需求——宾语,第二需求——主语,第三需求——状语;对比原先的“第一需求——主语,第二需求——状语”来看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选择次序也就是优先级别的变化,既然有次序变化,那就说明原先的正形次序被打乱了,所以宾语要加宾格标志ni)
 
二、及物动词
u kitab oquydu.他读书。(主动态动词基本型oqu,对外搭配次序:第一需求——宾语,第二需求——主语)
men uninggha kitabni oqutimen.我使他读书。(主动态基本词形oqu,旋转后变成oqut,并因此调整了对外需求顺序,第一需求——宾语kitab,第二需求——主语men,第三需求——状语uning,因此kitab作为宾语需要添加词尾ni。)
由于kitab在主动态及物动词句中是需要第一步先结合的宾语,所以在强制态句型中就要首先考虑对它进行宾语标记。
由此可见,及物动词变成被动态的作用是取消原先主语的位置从而使原先的宾语变成主语,及物动词变成强制态是将原先主语的位置空出来被新的主语占有而原先主语通过变格(原主语加向格词尾)的形式变成修饰语(即重新排座次),然而整个动作都是针对同一个宾语做的,所以宾语不变,但由于整句话中其他各元素“伦理”次序发生了变化,所以宾语要标记出来。
在维语中,及物动词主动态中的主语在强制态中用向格出现,和向格所具有的基本意思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在这里,向格可以理解成“被”这个意思。在维语强制态中的向格,可以看作是一个消极主语。所谓消极主语,是指该主语不一定指直接做这个强制态动作的主体,但该强制态动作必须经由该消极主语才能最终实现。打个比方来说,我们把句中的u看作是一个大染缸,里面盛满了染料,这个染料的名称叫做oqughan,这种染料的特征就是能使进到染缸的东西被染成oqughan这种颜色;当然,这个染缸u连同其中的染料oqughan,是不会自己跑到kitab这个东西上把它染成oqughan的,所以得有另一个主体做动作把kitab弄到u那里从而使kitab变成oqughan。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里kitab是向着u而去的,所以u要用向格变成uninggha;同时我们又一次看到,在强制态句型中,从宾语kitab的角度来说,它是被消极主语u所做的事物,因此强制态句型内部和宾语相关的那部分内容蕴含了被动态。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理解维语被动态怎么处理原主动态句型中的主语的方法,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知道,为什么维语有很多说法中可以用向格来表示。
在维语的一些说法中向格用法很多,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用“消极主语”这个观点去看待,消极主语是指并非积极主动地去做动作的但具有一些主语特征的事物。因此,很多主动句的主语在被动态中被处理成向格,比如:
men bu ishini yenik tuyimen.我觉得这件工作很轻松。(主动态)
manga bu ish yenik tuyulidu.这件工作我感觉/在我感觉起来很轻松。(被动态)
 
另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容易理解的维语不及物动词主动态也用向格来表示一些意思,现在把向格名词看作消极主语把不及物动词看作被动态就可以理解了,比如:
bu chaydan sugha toshti.这个暖水瓶装满了水。
按照汉语思维,装满了水这样说我们会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把向格名词看作消极主语用被动态来理解,那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水瓶被水装满了。
又因为向格名词可以理解成消极主语,所以进一步引申还可以有表示原因的意思,所以,上面这句话理解成“这个水瓶因为水而满了”也可以。
那么,既然这样的话,“往瓶子里灌水”这句话怎么说呢?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men chaydan‘gha su quyimen.我往水瓶里灌水。
 
好了,这下可能有人又看不明白了。问题就在于,前一句是su用向格,后一句是chaydan做向格。这样想的人没有错,但是说明你还是没仔细看并且理解我前面说的向格名词“消极主语”特征,但并不是说所有向格名词都一定是消极主语。以向格形式出现的消极主语,是指本身具有使动作实现的特征但不是主动去使该动作实现。
在bu chaydan sugha toshti中,su才是使tosh这个动作在chaydan这个东西上完全实现的事物,没有su,那么chaydan无论如何都tosh不了,所以su是消极主语,所以用了向格变成了sugha。而在chaydan'gha su quyimen中,chaydan是su的承受者,而不是quy这个动作的消极实现者,因为没有chaydan,quy这个动作仍然可以实现,只不过su全部quy在了不该quy的地方了罢了,而且,在这里su是quy的直接对象(直接宾语,一级宾语,chaydan是二级宾语、间接宾语所以用chayndangha)。
现在,最后要说明的一点,维语中强制态及物动词,和基本态及物动词是否有差别。对于这个,答复是肯定的,有差别,而且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差别才需要使用强制态。这个差别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引出消极主语,以此来说明动作是有主语动作通过(经由)消极主语才得以实现的。比如说,有下面这样的句子:
men chachni aldim.我剃了头发。
men chachni aldurdim.我剃了头发。
这两句话在汉语里都可以按照汉语解释的那样理解,但在维语里意思是不同的。
men chachni aldim是说“剃头发”这个动作是“我”做的。
men chachni aldurdim是说“剃头发”这个动作是“我”经由别人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我让人剃了我的头发”,这句话如果不省略消极主语,那么应该是men birisige chachni aldurdim.(我让人剃了我的头发)
因此,这种强制态再变成被动句的话就成了:
chach alduruldi.头发被剃了。
这和chach élindi.头发被剃了。在汉语里意思完全一样,但在维语里前句提示了头发是被两个人合作起来剃掉的,其中一个人是类似发号施令者,另一个人是执行指令直接动手剃的我的头发;后句,在维语里仅表示头发被某个人自己动手剃掉了。
 
最后说明一点,这些想法是我自己从维语学习中得到的启示,所以为了能说清楚问题,我不得不自己临时创造了一些名称来表达我要说的意思。正因为这些名称是我自己临时创造的,所以可能大家看了不太容易理解,如果这样,可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我尽量想办法努力帮助大家理解。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板凳#
发布于:2012-03-16 14:06
 

呵呵,是我乱了您的铺陈啊。期待您写成一篇“被动态”的文章啊。您什么时候把那个“强制态”的文章删了啊,我都没仔细看。
地板#
发布于:2012-03-16 14:00
噢,楼主着急知道结果了,那我就不做铺垫了,直接说结果:
维语的被动态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必须手段。它的作用是用来不使语意存在同时有两种解释的可能。
这点,在土耳其语中也有证明。
另外,被动态的作用是强调动作由外界完成。
其实这种用法和汉语是相同的,比如:
功课做好了。
功课被做好了。
qondur在这里不会引起误解。因为,如果把qorulma理解成动作执行者,那么就就没有逻辑宾语了。
在具体使用中,为了使语言单位容易直观理解,所以有时候尽管不会产生歧义,也会给及物动词加被动态,增加其可读性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4#
发布于:2012-03-16 13:49

图片:伊犁4.jpg


这一段基本是 “修饰语+中心语”的形式。
5#
发布于:2012-03-16 13:37
回 天上的狮子 的帖子
天上的狮子:及物动词构成形动词时,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对主语情况进行说明的成份,一种是做做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并以被修饰语为核心。
维语是一种粘着语言,所以它 .. (2012-03-15 23:58) 

您的提醒非常及时,我最近又不安分了,想要听记歌词、翻译诗歌了。。。呵呵
6#
发布于:2012-03-16 13:37
由此可见,不及物动词,由于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动词,它不需要直接宾语,所以它变成形动词没有被动态。因为,换一种思路的话,那就是说,不及物动词本身就蕴含了被动意味。而且,我们还要有一种理解,就是,不及物动词之所以不及物(不需要直接宾语)是因为他本身就包含了直接宾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维语和
很多语言一样同一个动词,往往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而作为动词的基本意思却是相同或者相近的。比如:
骑马,可以说成at minmaq这是min做及物动词,表示at是min的直接宾语,也可以说成atqa minmaq,这时minmaq就是不及物动词了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7#
发布于:2012-03-16 13:35
回 天上的狮子 的帖子
天上的狮子:所以,这就是üchün前面那部分内容的意思,即:饭食外加炒菜。
那么,为什么句子说的时候,把炒菜处理成了中心语了呢?(中心语的语法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那是因为,要和后下面的“喝酒 .. (2012-03-15 22:53) 

又涉及到“赏析”的内容了,“信-达-雅”,逐层深入啊。
8#
发布于:2012-03-16 13:34
回 天上的狮子 的帖子
天上的狮子: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吟唱的目的仅是饭食上堆放的炒菜。üchün前面说的两样东西,都是通过吟唱想要得到的。其中,饭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底线。炒菜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两样都要满足, .. (2012-03-15 22:39) 

对我来说,理解语意还是蛮难的。
9#
发布于:2012-03-16 13:32
回 天上的狮子 的帖子
天上的狮子:Bir chine mentengge qondurghan bir texse qoruma üchün bir kün naxsha towlap haraq ichidighan ghuljiliqlar
为了一碗mente和堆在上面的一碟下酒炒菜而一整天吟唱的伊宁人。
(为了一碗饭和堆在饭上的一碟下酒炒菜而可以 .. (2012-03-15 21:39)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用qondurghan,而不用qondurulghan?
qon-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变成强制态qondur-后成为一个及物动词,bir texse qoruma成为qondur-的支配对象。

一个句子分为“主题+述题”两个部分,以“述题”描写“主题”。相同的修饰关系可以用短语表达,此时,“主题”变成“中心语”,而“述题”变成“定语”。

维语有个基本句型SOV,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主部(S)+谓部(OV)”,也就是“主题+述题”。在变成短语前,bir texse qoruma=O, qondur-=V,也就是说,bir texse qoruma是“谓部/述题”的一部分,而不是“主部/主题”。为了变成相应的短语,首先应当使bir texse qoruma成为“主部/主题”,因此,qondur-应当变为被动态qondurul-。

比如:
Bu kitab qayta neshir qilin'ghanda uninggha bezi tüzitishler kirgüzülgen./这本书再版时作了一些修改。
----------------------------------
1.Bezi tüzitishler bu kitabqa kirgen./这本书有一些修改。(描述性)
→bu kitabqa kirgen bezi tüzitishler/这本书的一些修改

2.
(1)Aptor bezi tüzitishlerni bu kitabqa kirgüzgen./作者对本书作了一些修改。(动作性)
这句话中,主题是aptor(S),述题是bezi tüzitishlerni(O) bu kitabqa kirgüzgen(V)。
→bezi tüzitishlerni bu kitabqa kirgüzgen aptor/对本书作了一些修改的作者。

(2)变成被动态:
Bezi tüzitishler bu kitabqa (aptor teripidin) kirgüzülgen./一些修改被(作者)引入该书。
→bu kitabqa kirgüzülgen bezi tüzitishler/被引入这本书的一些修改。
10#
发布于:2012-03-16 12:49

知道了主谓结构句子和修饰语+中心语的词组之间的对应关系后,现在我们就可以先用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看主谓句变成“定(语)中(心语)”结构词组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首先,我们先来看形容词谓语句。这种句子,谓语可以直接用作定语,方法是句子主谓顺序颠倒(翻转),就完成了从句子到一元词组的转变,比如:
苹果是好吃的。alma tatliq.
好吃的苹果 tatliq alma
 
在维语中,形容词可以随时按照需要变成动词,方法是在形容词末尾添加具有辅助作用的动词,所谓辅助作用,就是使形容词连同该动词一起可以按照动词变为,从而实现与主语相呼应以及其它一些由动词表现出来的特征。
比如:
alma tatliq bolidu.

接着,我们来看不及物动词谓语句变成定中结构词组的规律。
(héliqi)adem öldi.那个人死了。
ölgen adem 死了的人/死人

可以看出,维语动词可以通过词尾变化变成类似于形容词的成份做定语,从而构成了定中结构。而且,这种定中结构,可以按照形容词定语词组那样,通过翻转变成主谓句,只不过这种主谓句其谓语部分是描写性质的,不同于动词谓语句其谓语的陈述作用,比如:

ölgen adem.死了的人
翻转变成句子:
(héliki)adem ölgen. 那个人是死了的。
试比较下面这句:
(héliki)adem öldi.那个人死了。

两个句子核心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侧重的作用有所不同,上一句具有描写、润色作用,下一句则是对情况的述说。

另外,我们会发现,不及物动词,在这种用法中,没有被动态的形式。为什么呢?因为,不及物动词,除了没有明确的论述对象(主语)外,它的意思是完整的,因此当不及物形动词前没有动作主体时,其后被修饰名词通常就是该词组还原成句子时的主语,如果形动词本身已经带主语,那么其后被修饰成份就是还原成句子时的各种状语。比如:
u ölgen waqitta uning baliliri nahayiti yash idi. 他死的时候他的孩子非常年轻。
这句话里,u ölgen waqit中öl已经有主语u了,所以被修饰的waqit其实是逻辑时间状语,我们看下它还原成句子的样子,就容易理解了:
u (uning baliliri nahayiti yash bolghan)waqitta öldi.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1#
发布于:2012-03-16 12:37
回 Marsh 的帖子
Marsh:我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二种,少加了一个ni。

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意思就变掉了,“因为灰尘的作用而落到桌子上的人”。 (2012-03-16 12:11) 

暗暗。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2#
发布于:2012-03-16 12:11
回 天上的狮子 的帖子
天上的狮子: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
灰尘所堆落到桌面上的人(即:被灰尘堆落到桌面上的人)
chang-tozanni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
将灰尘堆落到桌面上的人
 (2012-03-15 21:02) 

我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二种,少加了一个ni。

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意思就变掉了,“因为灰尘的作用而落到桌子上的人”。
13#
发布于:2012-03-15 23:58
及物动词构成形动词时,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对主语情况进行说明的成份,一种是做做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并以被修饰语为核心。
维语是一种粘着语言,所以它的语法成份有一定的规则,并以相应的语法标志来显示。
除此之外,他也有和汉语这类孤立语相同的使用方法。
比如,汉语中一个句子有时候可以按不同的意义组成单元来理解。
维语,在语法变化都确定语法的形态标志都实现了以后,也存在这种情况。
这里要说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形动词的上述两种情况有时候不容易区别,尤其在诗歌等之类当中。因为这个原因,我说过,学维语初期,最好不要过多接触语法成份次序为了诗歌韵律而被打乱的诗歌内容。因为,在还没有对维语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整体了解的情况下,每个维语成分被拆散了,就不容易知道他们中哪些之间存在一个相同层面的联系,怎么联系的。
所以,对维语先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知道,怎样从个体的成分去判断语法联系。
要做到这点,就要区别形动词在构句和够词之间有什么区别。
话说,维语中,形动词后句和枸词,有很多时候是很难区别的,因为两种用法都没有语法标志可以识别。
但是,在多思考多体验,仔细分析研究以后,我们会发现,两种用法之间还是有方法识别的。这个识别的标志就是词本身的语法属性和词意。
也就是说,要在对维语语法整体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将维语拆开来学,将每个相同作用语法单元单独研究找出它们自身的特征。
维语形动词的两种用法,涉及到句法和词法。
在这里,句法和词法,都是为了说明形动词的,而且词法指的是词组法则,而且重点在于句子和词组的对应关系。
维语句法,就是:被论述对象+论述内容,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主题”,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叙述语”。主题通常是以主语的形式出现。叙述语则是对主题所说的事物的情况进行讲述。
这是维语句子的根本结构,这是一个二元结构,因为在没有上下文或者语境提示的情况下,两部分内容都不可缺少。
上述的二元结构句子可以变成一个词组,一种变法,就是通过形动词构成定语加中心语的结构。这时候,定语是修饰语依付于中心语,所以中心语是重心,中心语本质上不可省略,修饰语即使在没有上下文或语境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只是省略以后中心语中包含了所有各种特征的这类事物。所以,这种词组,本质上是一元的内容
现在,举例说明一下:
1、句子:苹果好吃(二元结构)
2、词组:好吃的苹果,可以省略成“苹果”(一元结构)
1、2两句的对应关系就是,主题(主语)对应中心语,谓语对应修饰语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4#
发布于:2012-03-15 22:53
所以,这就是üchün前面那部分内容的意思,即:饭食外加炒菜。
那么,为什么句子说的时候,把炒菜处理成了中心语了呢?(中心语的语法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那是因为,要和后下面的“喝酒”相联系,因为要喝酒所以炒菜也就成了必须品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伊宁人为了糊口,所以他既要挣来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饭”,同时呢他们又有不能放弃的“奢侈”嗜好“喝酒”,而且正因为这种无法放弃的嗜好,使得他们的行为让旁人觉得似乎酒仿佛才是他们的生存根本,以至于他们舍得为此而奋斗。这就是这个语法结构这样安排所要产生的一个效果。同时,这句话用了三个数量词,而且都和bir搭配。前两个bir都是突出所求事物微不足道,后一个bir则是说花的时间多(一整天)。这样一来,就起到了强烈的对此修辞作用。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5#
发布于:2012-03-15 22:39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吟唱的目的仅是饭食上堆放的炒菜。üchün前面说的两样东西,都是通过吟唱想要得到的。其中,饭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底线。炒菜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两样都要满足,否则就不能满足吃饭时还喝酒的需求。
在理解句子成份相互关系的时候,为了容易理解句子意思,看清句子脉络,可以认为修饰语是次要的。但是,从语意的角度讲,只要不存在累赘多余的内容,那么所有成份表达的意思都是要考虑的。
这可以通过反向思维来理解。如果,句子只是要说明伊宁人是为了一盘炒菜而吟唱,那么完全可以说成为了一盘炒菜而做事。但是,现在却并没有这么说。这就说明,除了炒菜以外说到的东西也有它的作用。
打个比方来说:
比如,假设我有一个5、6岁的侄子,他说“我要吃外面涂了一层糖的草莓”,ok,那么,从语言成份来理解,我给他一个随便什么草莓就可以了,因为“……的”这部分是修饰语。但是,从语意的角度说,“外面涂了一层糖的草莓”和“外面没有一层糖的草莓”是不一样的。从语意的逻辑学角度讲,需要的是各个条件一应俱全,即:草莓、草莓的外面、糖,而且这三个条件要完整地合成一个整体,那才是我侄子需要的“外面有一层糖的草莓”而并非仅仅是一个草莓。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6#
发布于:2012-03-15 21:39
Bir chine mentengge qondurghan bir texse qoruma üchün bir kün naxsha towlap haraq ichidighan ghuljiliqlar
为了一碗mente和堆在上面的一碟下酒炒菜而一整天吟唱的伊宁人。
(为了一碗饭和堆在饭上的一碟下酒炒菜而可以一整天吟唱的伊宁人)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7#
发布于:2012-03-15 21:02
chang-tozan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
灰尘所堆落到桌面上的人(即:被灰尘堆落到桌面上的人)
chang-tozanni joza üstige qondurghan adem
将灰尘堆落到桌面上的人
ئادەم دېگەن خام سۈت ئەمگەن نېمە، شۇڭا ئىت ئۈرەر كارۋان يۈرەر
18#
发布于:2012-03-15 18:00
回 zhaoyan 的帖子
zhaoyan:
méningche toghra yézip béripiken siz

 

图片:QQ截图20120315175144.png


 
Buni Xenzuchige qandaq terjime qilisiz?
"Qondurghan"ning ornida "qondurulghan" kelsun dep guman qilimen.
zhaoyan
白银十字骑士
白银十字骑士
  • 社区居民
19#
发布于:2012-03-15 16:34
méningche toghra yézip béripiken siz
我虽然很普通,别人却无法复制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