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情歌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གསུང་གཞས) 仓央嘉措所留下的这些有关爱情的诗歌,深受藏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他身后广为流传。不但口头传唱,而且被辑录成册,有手抄本,也有木刻本和铅印本;有藏文版,也有汉文版,还有英文版。各种版本所收首数不同,在印刷的藏文版中,1915年达斯辑本为60首,1930年于道泉辑本为62首,198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整理本为74首,1981年庄晶整理本为124首。在各种不同的手抄本中,没有可靠的统计。首数最多的,可能是中央民族学院藏语组的存书中的一种手抄本,共录诗歌三百六十余首。 自1930年由赵元任记音,于道泉注释并加汉英译文的《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发表以来,这种诗歌集的汉文名称都定为“仓央嘉措情歌”。但实际上,第一,不论首数多少,其中有的不见得是仓央嘉措的。一般认为,真正属于仓央嘉措的,可信的约有70首左右。第二,在藏文的书名中,并没有语义为“情歌”的字眼。译作“情歌”, 是根据大多数诗所反映的都是爱情而定的。这一称谓,约定俗成,已为大家所接受。在藏文的书名中,出现的只有མགུལ་གླུ和གསུང་མགུར两个词。1915年达斯和1930年于道泉据为蓝本的拉萨木刻本首页上的书名是《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མགུལ་གླུ་སྙན་འགྲུགས་ཀྱིས་བཀོད་པ་བཞུགས་སོ》。其中མགུལ་གླུ一词,是གླུ的敬语,གླུ本是“鲁”体民歌的意思,但也可以泛指“歌”。其他版本中有用གསུང་མགུར的,是མགུར的敬语,མགུར是“道歌”的意思。这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身份是“达赖喇嘛”,所以才用这个词。我们的标题中用གསུང་གཞས,是གཞས的敬语,是“谐”体民歌的意思。因为作品在诗歌的格律结构上采取的是“谐”体民歌的形式。 “谐”体民歌的格律结构一般是每首4句(行),每句三拍,即每两个音节一停顿。它可以用各种不同曲调和不同形式来演唱。例如来自西部地区的“堆谐”(སྟོད་གཞས),常用于以笛子、扬琴等乐器伴奏下的女声独唱;流行在四川甘孜州的“巴塘弦子”(འབའ་གཞས)常用于领舞者弦子(二胡)伴奏下载歌载舞;流行于广大藏区的“圆圈舞曲”(སྒོར་གཞས)常用于无伴奏下携手环形起舞的齐唱。 “谐”体民歌的歌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主要是用前后藏的口语,只是因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带一些方言土语成分;因修辞或出版的需要含有某些书面语的成分。但总的说来,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修辞多取比兴,寓情于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回味无穷。 仓央嘉措情歌,可以作为“谐”体民歌的代表。 说明:1、本文引自本人的专业课本《藏族文学文摘》中对仓央嘉措情歌的题解,为周季文老师所作。 本人上传的仓央嘉措情歌(1)(2)藏文版出自别的书(仓央嘉措、阿旺伦珠达吉著),标题有所不同,用的是མགུལ་གླུ而不是གསུང་གཞས。 2、藏族的民间诗歌,从格律结构上分,主要有“鲁”(གླུ)和“谐”(གཞས)两大类。“鲁谐”(གླུ་གཞས)则是民歌的通称。 鲁体民歌的主要特点是分段。其基本格式是,一首三段,每段句数相同,每句字数(音节)相同。在流行过程中,有时省去前面的一段或两段,成了两段体或一段体。鲁体民歌中的段与段,段中的句与句之间,在意思、用词和节奏方面都有对应关系。相当普遍的是前面各段都是设喻手法,最后一段直陈本意。 介于谐体民歌和鲁体民歌之间,或者说是由谐体民歌和鲁体民歌演变出来的,可以称之为自由体民歌。自由体民歌的段数、句数、字数(音节数)都比较灵活自由。一般篇幅较长,局部相对整齐对应,全篇则不求统一。 [ 本帖最后由 掌心流沙 于 2008-11-15 23: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