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194回复:1
中国年底推出藏文版“辞海” 为史上最大规模藏文辞典
新华网拉萨1月8日电(记者黎华玲)在西藏使用率最高的“微信”,如今可以直接用藏语表述为“称琼”。这些新鲜词都将收录进今年底启动出版的《藏文大辞典》。语言专家表示,这部兼具语词和百科知识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将起到藏语标准化工具书的作用,是“藏族历史上最全面、最权威的藏文辞典”。
记者从中国民族出版社获悉,这套辞典仿照《辞海》体例,先按分册编撰出版,最后汇集出版。预计2015年底首先面世3个分册,2018年完成全部出版计划。计划收词约15万条,字数约2500万字。 据介绍,《藏文大辞典》按藏族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分为30个分册,传统学科包括工艺学、医学、佛学、修辞学等领域,由北京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百余位专家参与编撰,读者对象为具有藏文中级以上程度的人员。 藏语言历史悠久,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创制于公元7世纪,主要使用者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以及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使用人数800万人左右。 78岁的藏族翻译家赤烈曲扎告诉记者,1902年,印度人萨罗特·旖陀罗·达斯所编著并附有部分梵文对译的《藏英词典》问世后,风行数十年。 但是达斯的《藏英词典》中存在部分歪曲事实的词条解释。词典第713页右栏的一处词条译为汉语即“中国人恨一切外国人”。赤烈曲扎指出,类似这样的字词解说非常不利于世界和平。 1949年,学者、僧人格西·曲吉扎巴编著出版《格西曲扎词典》,结束达斯的《藏英词典》的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藏文词汇越来越丰富,藏汉族学者编著了《汉藏对照词汇》《藏汉大词典》《藏汉英对照词典》《汉藏对照词典》等多种辞书。 1985年,张怡荪主编,全国数十位专家编撰的《藏汉大辞典》问世,是迄今为止的“藏文工具书之王”。2002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由藏学家东嘎·洛桑赤烈历时半个世纪编纂完成的《东嘎藏学大辞典》。这两部辞典在藏学界的地位至今未被超越。 中国民族出版社编审、全国藏语新词术语翻译审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嘎说,藏文辞书出版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历史局限,《藏汉大辞典》所收录的5.3万余条词目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为规范藏语言文字的使用,2003年,中国民族出版社提出《藏文大辞典》选题意向。这一项目得到国家拨款上千万元作为专项经费。 据介绍,1985年版《藏汉大辞典》是藏汉对照,新版的《藏文大辞典》在其基础上丰富,并以藏文出版。在新版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传统词汇,还吸收了大量新词。 赤烈曲扎指出,社会发展迅速,新词术语不断出现。同时,“由于藏语方言的存在和规范工作滞后,同一新词存在多种不同说法,对于藏区老百姓之间的沟通产生了一些影响。” 以“微博”“微信”“平板电脑”等新词为例,藏文中一直没有与之对应的正确表述,当地人不得不将汉语夹杂其中,十分别扭。 经过10余年的努力,西藏审定发布近9000余条新词术语,科技术语6万余条、计算机界面词语12条。这些新词将被选录进《藏文大辞典》。 西藏自治区编译局副局长曲扎认为,语言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新词术语不仅反映出藏族百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迅速发展,也丰富了藏语文本身,增强了藏语文的生命力。 藏语研究人士十分期待这部辞典的出版。记者采访时,赤烈曲扎老人从家中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藏汉大词典》在手上掂量,而后他双目微闭,若有所思,“新的辞典一定会重极了,我怕我抱不动它。”他说。 藏文大辞典 《藏文大辞典》拟作为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类词典编纂,读者对象为具有藏文中级以上程度的人员。计划收词约15万条,字数约2500万字,仿照《辞海》体例,先按分册编纂出版,最后汇集出版。 《藏文大辞典》是民族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于2007年启动编纂工作。《藏文大辞典》是一部集语词和百科的大型综合性辞书。作为一项重大国家级出版项目,《藏文大辞典》的编纂和出版,对丰富中国各民族文化宝库,对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书名:藏文大辞典 出版社:中国民族出版社 简介 《藏文大辞典》按藏族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分为30个分册,其中,按传统学科分为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吐蕃文献、语词、本教及象雄文化等13个分册;按现代学科分为政治学、军事学、哲学、法律学、经济学、工业、农牧业、教育学、文化、历史学、文献档案、语言学、地理学、数理化、生物、医学、信息技术17个分册。据介绍,《藏文大辞典》各分册编纂拟在2013年底前全部完成,全书的统编出版在2015年底前完成。 编纂背景: 民族出版社编审、《藏文大辞典》项目负责人江嘎介绍,在中国,用藏文保存的天文历算、藏医藏药、历史文献和民间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经典等,数量之多仅次于汉文而居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藏族文化更是从过去只为少数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变成国内外许多普通人都渴望认识了解的、独具特色的人类文化现象。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济、政治、法律、国防、外交,以及高新科学技术各领域迅速发展,出现众多新词术语及释文。这些新词术语有藏译名,也有汉藏对照词,但加解释的基本没有。藏族人民在了解、学习新知识,与国内国际进行交流与合作,与各民族同步发展等方面,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江嘎介绍,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藏文工具书《格西曲扎藏文词典》,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收词仅2.6万余条。1978年,国家特拨专项经费,全国数十位藏汉双语专家八年编纂出版了藏汉双解工具书——《藏汉大辞典》,是迄今为止的“藏文工具书之王”。但全书收词目仅5.3万余条,远远不能满足读者要求。 2012年11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下称规划)并印发相关通知。规划显示,《藏文大辞典》等284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重点出版项目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著)出版工程纳入规划。 项目情况: 2003年,民族出版社提出《藏文大辞典》选题意向,正式向国家民委提交项目报告,并获得60万元人民币前期费用。2006年《藏文大辞典》项目启动。2007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将此编纂出版列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拨款1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经费。 据悉,《藏文大辞典》拟作为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类词典编纂,读者对象为具有藏文中级以上程度的人员。计划收词约15万条,字数约2500万字,仿照《辞海》体例,先按分册编纂出版,最后汇集出版。目前已经有数十位专家学者按学科进入编纂和编译的前期工作。 进展情况: 2008年12月17至19日,《藏文大辞典》编纂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预示着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藏语文百科工具书——《藏文大辞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全面展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热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藏文大辞典》具有融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特点,它的出版对于继承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藏语文新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藏区的贯彻执行,关系到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同达赖集团的斗争以及西方反华势力的斗争和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这又是一个涉及全面贯彻落实宪法中关于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重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2011年,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第二次《藏文大辞典》编撰工作会议于11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藏文大辞典》顾问委员会主任热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国家民委副主任、《藏文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主任丹珠昂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藏文大辞典》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拉巴平措,以及参与该书编撰的工作人员、藏学专家与会。会议对编撰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相关部署。 据《藏文大辞典》项目组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工作规程,加强了队伍建设和对编撰人员的培训,完成了大量资料收集和基础性工作,专为项目研发的藏文词典信息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选词和试写样条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一切都为编撰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编撰工作拟在2013年底完成,全书的统编出版计划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