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方言和卫藏方言区的界限基本上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线吧?康方言的界线基本上是四川和西藏的界线吧?
这三大方言区藏族人的往来程度如何?通婚程度如何?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0-02-01 10:45
【方言】
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我們常說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衛藏一帶的藏族,就是根據三大方言的範圍來劃分的。 衛藏藏族: 「衛藏」指拉薩、日喀則一帶,即傳統地域裡前後藏的統稱。該地域還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區。 這一地域內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較一致,而且在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經濟等方面也較統一,是西藏地區傳統的核心地域,舊稱為西藏的本部。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衛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區的藏族。康區最早是指衛藏以東廣闊的地區,後來這一地域又分為「康」和「安多」兩部分。康區多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舊稱「朵思甘」地區。習慣上將西藏丹達山以東的地區,東與四川西昌,雅安地區和阿壩藏羌自治州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果洛兩州相連的地域叫稱為康區。具體包括: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樹州以及那曲東南一線。 康巴地區歷史上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在行政、宗教,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康巴人最為人稱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為虔誠,有經商和遠遊傳統,體格相對強壯等。裝束上最明顯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結以示勇武。這種傳統保持至今,拉薩街頭隨處可見。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傳統地域是指阿尼瑪卿山西北、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小積石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山至青海湖一帶。安多藏族的著裝特別富麗,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絲絹為主,不似衛藏等地以相對素樸的氌氆等為面料。帽子也多飾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綠、金、黃、紅等色為主的圖案裝飾。由於安多地區受蒙古和漢族影響較多,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徵方面比較有特點。安多藏族普遍高大,體形豐滿,男女都比較漂亮。 嘉絨藏族: 位於四川阿壩和部分甘孜境內的藏族稱嘉絨藏族。歷史上嘉絨一帶地處藏、羌、漢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該地區早期民族分佈和融合情況更加複雜,所以嘉絨藏族帶有較多揉雜特徵。如頭帕、繡花鞋和腰帶等裝飾與羌族形似,其生產模式以農業為主,在風俗和習性上又有漢族的特徵。 工布藏族: 在康區與衛藏交接的林芝一帶,居住著珞巴人和門巴人等,這一帶古稱工布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這一帶的藏族習慣上稱為工布藏族。另外,康區木雅一帶(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礱江之間)的藏族因其獨特的語言和習俗,也稱「木雅藏族'。在阿壩東北部的藏族,還分有「白馬藏族'等支系。康區地勢多南北縱貫河谷,很早以來便是民族走廊,這一帶的藏族多為歷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學術界多稱此為「藏羌通道」、「藏彝通道」等。往南延伸可達緬甸一帶,在語源方面統屬藏緬語系,故支系眾多,但沒有什麼明確的族別界定,皆統稱為康巴藏族。 |
|
地板#
发布于:2010-01-14 11:29
呵呵 心态不死 语言不死。。。上海作为开放前沿已经两个世纪了,上海人心态决定这事儿短期内不会发生的。。。何况长三角吴语区力量庞大啊
|
|
|
4#
发布于:2010-01-12 13:33
回复 8# Qasoqaanga
最单纯的新解,不过何尝不是如此。 |
|
|
6#
发布于:2010-01-12 12:34
1、本地方言母语者不能守护好本地的方言呢?
--呵呵,大人可以,如果孩童从小被教育呢? 2、为什么本地人不能有自信、有实力和能力发扬本地方言? --呵呵,“发扬”,这不符合“本地人”的心态,保持已是万幸。实际上,最多本地人甚至是不自觉,不知道有那么回事,更不用说是保留还是发扬。 3、吃不到的葡萄最甜的心态。 呵呵,偶有。有普通话很好,但过分推行带来的这些问题是不容小视的。 4、实际上这个问题挺复杂,偶也是随便一感叹。 |
|
|
8#
发布于:2010-01-12 12:21
|
|
|
9#
发布于:2010-01-12 11:56
各地区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语言是最好的,也深切认同父辈的语言不可忘。所以,在藏区推行统一语音甚至只是藏语普通话戏都不大。。。
额外话,其实藏语的现状该让我们汉人羡慕又汗颜。普通话的推行在实际上或残杀或阉割了很多方言,以及方言后的地域本土文化,一场杯具。 |
|
|
11#
发布于:2010-01-05 20:20
康巴话(德格话):青海的玉树、西藏的昌都、四川的德格白玉等;
安多话(牧区话):青海的大部分地区、甘肃藏区、四川阿坝藏区、甘孜州的炉霍和色达等地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