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发布于:2020-08-29 17:28
dekdentei:同學,厲害了
看了你從語音方面對應關係的分析,我有一個想法:蒙古語的na-是不是就是從ma-變來的?
回到原帖
不大可能,既不符合通常音变,也没有确凿语言证据,也没看到相关论文讨论这个。
21#
发布于:2020-08-30 08:51
SPUERLYOKO:不大可能,既不符合通常音变,也没有确凿语言证据,也没看到相关论文讨论这个。回到原帖
在14世纪中后期以前的蒙古语中,仍然保留着原始蒙古语之人称代词的初始固化痕迹。按照依次排列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原生构拟的基底形式分别是:

一人称:bin/na(n)

二人称:tin>ĉin

第三人称:in


因而,中世蒙古语以及现代蒙古语的三个人称的各种单数格变化形式全都脱胎于以上三个母本系别。


若以bin/na(n)系为例,第一人称单数的双生基底词干承传至现代蒙古语中而略有变异的,乃有“主格形”的би,“属格形”的миний,以及“与格形”的надад之类。

至于网友dekdentei提到的“蒙古語的na-是不是就是從ma-變來的”,这的确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譬如单数第一人称之“对格形”的намайг,或是第二人称之“对格形”的чамайг,其格变化词干中的“-ма-”,按推测应该是一个用于构词的中缀,但它的具体意思和原始功能现已无从展开究极式的研究。
22#
发布于:2020-08-30 18:33
waga:在14世纪中后期以前的蒙古语中,仍然保留着原始蒙古语之人称代词的初始固化痕迹。按照依次排列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原生构拟的基底形式分别是:

一人称:bin/na(n)

二人称:tin>ĉin

第三人称:in


因而,中世蒙古语以及...
回到原帖
目前已知的副蒙古语 (Para-Mongolic) 中还没有可证实的完整的人称代词系统,若有的话可进一步与蒙古语人称代词进行对比,从而构拟出更进一步的原始形式。Vovin (2015) 构拟出吐谷浑语第二人称单数代词 *čʰo,同等蒙古语 či,这似乎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证实的副蒙古语的人称代词。

另外,蒙古语 (Mongolic) /i/ 与副蒙古语 (Para-Mongolic) /o/ 似乎是对应关系。
例:
蒙古语 či 与吐谷浑语 *čʰo “你”
东部中古蒙古语 takiya / 西部中古蒙古语 taqiya “鸡” 与契丹语 t(i).qo.a“鸡” (女真语 tiko “鸡” 借自契丹语)
东部中古蒙古语 moqai / 西部中古蒙古语 moɣai “蛇” 与契丹语 mu.ho.o “蛇”
中古蒙古语 noqai “狗” 与契丹语 ńi.qo “狗”

再对比一下时间,吐谷浑语约使用于公元3-6世纪,契丹语约使用于公元4-13世纪,原始蒙古语约使用于13-14世纪。

关于吐谷浑语 *čʰo 的论文链接:
www.academia.edu/24403941/Some_notes_on_the_Tuyuhun_%E5%90%90%E8%B0%B7%E6%B8%BE_language_in_the_footsteps_of_Paul_Pelliot
[SPUERLYOKO于2020-08-30 18:41编辑了帖子]
23#
发布于:2020-08-31 05:31
dekdentei:波斯語從主賓格變成作通格然後又變成主賓格,跟特伊西亞斯好像
關於古韓語的作通格能否說更多點?
回到原帖
我可以大概列举一下 Vovin (2010) 所著的Koreo-Japonica: A Re-evaluation of a Common Genetic Origin 中提到的关于古韩语作通格的观点。目前学界对于古韩语是作通格语言的看法建立于 King (1988) 的观点之上,很可惜 Ross 的论文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因而没能在网上找到,以下是他的论文标题:King, Ross. 1988. “Toward a history of transitivity in Korean.” Paper presented atthe confer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7 April.

韩语在历史上是作通格,而日语在历史上是主宾格,但西部上古日语中曾有短暂的活格构造 (active construction),借自古韩语,且不见于其他日琉语系 (Japonic) 分支。韩语词法学上的被动构造较为年轻,由词法学上的使役 (causative) 发展而来,对于历史上曾是作通格语言的韩语来讲很正常。另一方面,贯穿历史日语则一直有被动构造。(pp. 6)

尽管现代韩语是主宾格语言,但很明显韩语曾是作通格语言,Ross King (1988) 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显示从句中的及物动词的主语一贯以 -i 标记,而从句中的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则不加标记。(pp. 45)

另外,Whitman & Yanagida (2012) 中更详细地提及了King (1988) 中介绍的的早期韩语作格,且他们也认为上古日语中短暂出现过的活格构造借自古韩语。以下摘抄自Whitman & Yanagida (2012) yukoyanagida.com/wp-content/uploads/2016/12/A-Korean-grammatical-borrowing-in-Early-Middle-Japanese-kunten-texts-and-its-relation-to-the-syntactic-alignment-of-earlier-Korean-and-Japanese.pdf
King (1988) 认为在后期中世韩语 (约15世纪) 之前,更早期的韩语曾有作格或活格配列。这基于后期中世韩语和现代韩语的格标记的不同。King 发现中世韩语的格标记比现代韩语更基于语义学,零标记更常见。

CENG  un     pal Ø   is-no-n                      TUNG  ila.
Ceng    TOP  foot     exist-PROC-PADN   lamp     is
‘A Ceng is a lamp with feet.’ “Ceng 是有脚的灯”
                                  Wŏrin sŏkpo 1.8b (1459), King 1988: 2

PWUTHYE Ø  NYELQPPAN  ho-sya-n               HHWUW  ey
Buddha             nirvana             do- HON-PADN   after           at
‘after the Buddha achieved nirvana’ “佛陀实现涅槃之后”
                                   Sŏkpo sangjŏl 23.6.verso (1447)

注:大写字母是中世韩语中以汉字书写的汉字词的拉丁字母转写,小写字母是谚文的拉丁字母转写。

以下是 King (1988) 提出的韩语配列的历史性发展的假设:

第一阶段: 作格(前中世韩语)
                              主语    宾语
不及物动词            Ø
及物动词                -i          Ø

第二阶段: 作格的扩展
                              主语    宾语
不及物动词             i         ~ Ø
及物动词                -i       Ø/-γɨl

第三阶段: 宾语 (15世纪 晚期中世韩语)
                              主语    宾语
不及物动词           ∅/-i
及物动词               ∅/-i      ∅/-l

另外,高句丽语碑文中的 “伊 *i可解读为作格 (Vovin 2005),与古韩语和中世韩语 -i 等同。
[SPUERLYOKO于2020-08-31 06:16编辑了帖子]
24#
发布于:2020-08-31 08:41
SPUERLYOKO:我可以大概列举一下 Vovin (2010) 所著的Koreo-Japonica: A Re-evaluation of a Common Genetic Origin 中提到的关于古韩语作通格的观点。目前学界对于古韩语是作通格语言的看法建...回到原帖
关于古韩语是否被确认为所谓“作通格语言”,这个在国际学术界仍未有定论。限于考证之欠缺,至少韩国学界至今仅是将此视为一个假说,认同上是非主流的。

私以为,较比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这等阿尔泰语言来看,韩语的主格形态从原初无标的零形式发展到延续至今的有标的가/이这样的主格接尾词形式,多少也算是一种跳脱窠臼的进化,不妨理解为将主格焦点化了。或许可以将가/이视为异于阿尔泰语言共通零标记主格形式的特殊的“发达形”,而且在语法功能上彰显着些许强调的意味。
上一页 下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