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98回复:7

[语言交流]印地语、梵语简识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2-01-16 08:09
或曰:印度文字、语言过去、现在状况如何?
   弘法士曰:据某浅见,印度语言历史可追溯到彼等民族在高加索地区(即所谓吠陀前)时代,而文字最早出现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佉卢字(仅指雅利安系)。到了阿育王时代普遍使用“婆罗谜字”,此从左向右书写之文字,奠定了以后诸如“笈多”、“悉昙”、“天城”、“孟加拉”等文字的书写模式。公元四世纪初,中北印度出现了一个“笈多”王朝,该王朝普遍广泛使用“笈多”(早期)、“悉昙”(晚期)字体书写的“梵语”。我们较熟悉的“悉昙”字母,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典章制度经由水陆二路传来的,当其鼎盛之时东到日本、朝鲜半岛,南到南海诸岛都广为流传。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唐义净大师如此记载当时的盛况:夫声明者,梵云摄拖苾驮(停夜反)。摄拖是声,苾驮是明,即五明论之一明也。五天俗书,总名毗何羯喇拏。大数有五,同神州之五经也(旧云毗伽罗论,音讹也。)神州之人若向西方求学问者,要须知此方可习余,如其不然,空自劳矣。斯等诸书并须暗诵,此据上人为准,中下之流以意可测。翘勤昼夜不遑宁寝,同孔父之三绝,等岁精之百遍,牛毛千数麟角唯一,比功与神州上明经相似。法俗悉皆通学,如其不学,不得多闻之称。南海诸洲,咸多敬信。此佛逝(今印度尼西亚)廓下,僧众千余。若其高僧欲向西方为听读者,停斯一二载,习其法式,方进中天,亦是佳也。
   只是随着公元七世纪来自西亚沙漠风暴的野蛮入侵,原盛极一时的“梵语”与“悉昙”字体也随着沙漠宗教的“三光”政策而几近灰飞烟灭,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后才又被重新使用,目前在印度,“梵语”作为印度十五种官方语言之一,普遍使用者约40,000人,此外在学校内也作为古代语言来教习,并且在法律、学术及正式公文场合中普遍使用,涉及本土宗教的用词几乎全部来源于“梵语”。只是“悉昙”字体逐渐萎缩到了宗教范围内。
   “天城”体字母由诞生于公元七世纪的“城体”字发展而来,目前已经成为印度、尼泊尔主体文字之代表。连“梵语”之教学也不得不借重于“天城”体字母。
而“印地语”约产生于公元十世纪的以德里为中心的北、中印度地区,其发展可简单分为三阶段:①、初期(公元十世纪—十五世纪)随着突厥、波斯、阿拉伯人的武力入侵,这些民族的语言也大量渗透进来,而梵语原形词逐渐减少,但梵语变形词依然占大多数;②、中期(公元十六世纪—十八世纪),随着欧洲列强的武力侵占,英、葡、法等欧洲语言词汇大量被吸收,但后期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与高涨,原废弃的“梵语”原形词又被大量重新使用,但变形词却有所减少;③、1947年独立后,1949年制定的印度联邦宪法规定:联邦官用文字应为天体字体之印地语,同时又规定在必要或适宜时,印地语首先从“梵语”,其次则从所规定的其他语言中吸收词汇。因此各学科之术语往往由“梵语”和“英语”二种语言词汇来表述。而那些来源于突厥、波斯、阿拉伯等语言词汇逐步被淘汰。据非官方统计目前印地语词汇中来源于“梵语”的约占60%以上,此外,来源英语的词汇则大有增加,很有些攻城略地之势。
   或曰:印地语目前使用人口几何?
弘法士曰:某人浅见,目前印地语广泛通行于印度中、北部地区外,还流行于海外如:毛里求斯、斐济、圭亚那、苏里南、南非、特立尼达等地区,使用人口超过3亿,又印巴分治后的西巴基斯坦地区所使用的乌尔都语与之来源相同,故目前二者在语音、基本词汇、基本语法等都是一致的,若一巴基斯坦人遇上一印度北部人,他俩之间之会话一定毫无隔阂,虽然书写时巴基斯坦人用以波斯字母为源之乌尔都文(彼等文字书写时自右向左)。二者相加人口在5亿人以上,在世界上超过西班牙语,仅次于汉语、英语,位列全球第三。至于尼泊尔语更是与印地语一脉相承,不但使用文字相同,语法及词汇也几乎一致,比如:शुक्रवार(印地语)→शुक्रबार(尼泊尔语)शनिवार(印地语)शनिबार(尼泊尔语)等等,只是不同, 其实除了地区口语外,在古悉昙文中此二字母也极易鲁鱼莫辨。
或曰:天体文书写有何特色?
弘法士曰:依某浅见,在全世界范围内,文字书写大体分为三种:1、字母串接型,2、笔画拼接型,3、复合型。
   欧美拉丁语系文字均属于第一种字母串接型,也即单词(अक्षर)是由个个字母(शब्द)简单串接而成。试以英文为例,书写时不用发生任何变化,直接串接即可,最多也就是大小写转换的问题。如英文中的table、English等等;
我国汉语是属于第二种书写模式即笔画拼接型,其特点是:单词是由偏傍部首之笔画拼接的,在拼接过程中,原字体往往发生缺笔简写的现象。如:河=水+可、忆=心+乙而成的,但在这里“水”简写成“氵”而“心”则 简写成了“忄”。
  印度人(特指雅利安民族系)所使用文字无论是“悉昙体”,还是“天城体”,它们的书写方式都属于第三类复合型的。例如:नदी(河)= न+द+ई;तुम(你)=त+उ+म。其中“ई”、“उ”也都发生了损笔简写的现象。从中不难发现,其书写特点是即有欧美“字母串接型”的显著特点(毕竟同属于印欧语系范畴)又有与汉语笔画拼接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印度民族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在文字书写方式中也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由此也让我们了解到印度真不愧是一神奇的国度!
或曰:除了上次所说之外,天城体字母书写还有什么特点?
弘法士曰:据俺浅见,天城体字母书写总规则除了前面提到的“自左及右”外,最大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即先从字母的下部开始起笔,然后再加上上面的一横杠,最后再将一些点点钩钩的东西加在横杠上。此外由于书写的符号特多,多一点或少一点都可能成为另一词,故书写时一定要多多留意。
或曰:妙哉!吾今日方知印度为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原因了。原来他们从字母上就已经打下了如此扎实的基础!
弘法士曰:何以见得?
曰:天城体字母都是先从底部入手,再由上面一横杠统领全词,尽管下部挥洒自由,但上部绝对整齐划一。每个词汇都是那么的上严(谨)下宽(松),真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文明和谐的具体表现!
弘法士曰:印度语音也自有特色:
  从总体来说印欧语系都属于音素文字,也就是所谓的拼音文字。其特点是:在书面上用一定的字母来表示对应的音。由于同一语音在前后位子不同,常常会产生“谐音”现象,也就是会发生细微的音变。拼写梵语的文字(包括“悉昙体”、“天城体”)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录音文字”,就在于梵语中的任何细微音变都能以其字形的相应变化来体现出来,“读得出就写得出”,反之“写得出也就读得出”---即“读”与“写”高度一致。
   与梵语有所不同的是,同样以“天城体”字母作为语言在书面上具体标示,印地语并非如其老前辈梵语那样,在“读”与“写”的方面,它有点类似于现代英语,也就是“读”与“写”并非高度统一。因此印地语有几条读音规则需要牢记:
1、印地语单词中单个辅音字母若在词首,读时必须带元音a;
2、印地语单词中单个辅音字母若在词尾,读时都不带元音a,书写时下面一般不带去元音的符号“、”(这是与梵文截然不同的地方);

如:आम(芒果)、रात(夜)应读成“aam”、“raat”
3、印地语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若是长元音,而倒数第二个音节又是辅音与元音a构成的话,读时这倒数第二音节的a不读出来,书写时则不加去元音符号“、”(也与梵文规则不同);如:
कमरा(房间)、सपना(梦)应读成“kamraa”、“sapnaa”
4、印地语单词中由四个辅音字母组成的单词,读时第二与第四音节的a不读出来,书写时也不加去元音符号“、”(与梵文规则有异);如:बचपन(幼年时代)、
बरसात(雨季)应读成“bacpan”、“barsaat”
5、印地语单词中,最后二个音节若都是辅音与元音a构成,则读时倒数第二个音节中的a要读出来;如:समझ(理解)、
नम्बर(号码)应读成“samajh”、“nambar”
6、词尾若是复合辅音,读时词末的辅音字母则应带元音a;如:
दिलचस्प(有趣的)、अगस्त(八月)应读成“dilcaspa”、“agasta”
7、印地语单词中含有复合辅音的音节的前一个音节必须重读;如:
बिल्ली(猫)、कुत्ता(狗)即“बि”、“कु”均应重读
8、二个相同闭塞音、塞擦音复合时,前面一个音不读出来,但发音器官必须按发音方法动作,并略有停顿;如:अच्छा(好)、उच्चारण(发音)第一个“c”不出声
9、半元音“य”和“व”若在元音“अ”和“आ”的后面,而它们的后面又无有元音与它们复合,则读时分别读似带有“ए”和“ओ”的音,如:चाय(茶)、नाव(小船),应读成“caae”、“naao”,但“ए”音和“ओ”音均短而轻。
或曰:楼主谈印地语学习,何故屡屡扯上“梵语”?
弘法士答曰:此无它,因现代印地语由古印度语演变而来,虽非直接来源于梵语,但总有千丝万缕之联系,加上当代语言学家、政治家都有意无意的从梵语中不断吸收文字、语法,所以当代高级印地语几乎等同于梵语,特别是在各种重要文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或曰:印地语、梵语对俺们国人来说有何难易?
弘法士答曰:各有千秋---梵语难在其本身变化多端,而印地语难在其包罗万象!对印地语来说,鄙者称之“大杂烩”,誉者谓之“集大成者”!
今试举一二以窥全豹:我们知道印地语名词、形容词、代词等都有性、数、位(格)的变化,虽然与梵语相比变化大大减少,只是其变化的形式却又受到来源地语言变化的影响----就拿名词变数来说,通常印地语阳性名词以元音结尾的复数变成(也有不变的),如:कपड़ा---कपड़ेबेटा---बेटेकमरा---कमरे;以元音इया结尾之阴性名词变为复数时,将上述三字母变为इयां即可。如:स्त्री---स्त्रियांचिड़िया---चिड़ियां
但有些直接来源于英语的名词却按英语语法规则变化如:बुक(book)---बुक्स(books)टेबुल(table)---टेबुल्च(tables);而来源于阿拉伯语的名词则通常加आत如:सवाल---सवालातमकान---मकानात,不用说,更有许多来源于梵语的名词其性、数的变化也往往有按梵语语法规则变化的了。故曰:学梵语的可以不懂印地语,而学印地语的万万不可不懂梵语!
或曰:如此看来无论梵语还是印地语对于外国人来说的确够难的。
弘法士曰:非但外国人其实连印度人自己也挺伤脑筋的,世上最大的英文报刊不在英国也不在美国而在印度,其原因就在于英语与梵语或印地语相比那可实在太容易了些。
或曰:印度人识英文的多,但好像发音普遍不准,何故?
弘法士曰:这要辩证的看待,首先英语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据许多语言专家判断当今所谓英语发音最标准的人即非英国人、更非美国人或澳洲人而是南非白人。有些国人总是具有莫名的自大狂症,以为俺们国人英语发音是全球最标准的,一会儿嘲笑日本人的发音,一会儿又说南亚人(当然包括印度人在内)有口音,其实都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病,英美人士尚未开言,哪里轮得到这些刚出国门的不入流货色嚼舌的份儿?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亚洲人的英语普及水平,原英属地区普遍名列前茅,而国人虽非名落孙山确也恭添在后。
  其实,若从语言角度来看,印地语中来自英语的单词自有其独特有趣的一面。我们知道在梵语、印地语的字母中有二组发音方法不同但听上去相似的即:ट ठ ड ढ ण(卷舌音)和त थ द ध न(齿音)。在现代印地语中凡是来自英语等欧洲大陆的语言往往采用ट ठ ड ढ ण(卷舌音)来拼写,如लिफ्ट(电梯) होटल(旅馆) डाक(邮件)、डाक्टर(医生),此外在印地语中缺乏英语中的开闭音节,试比较:
书→book(buk)→बुक(buk);学校→school(sku:l)→स्कुल(skul)
出租车→taxi(tæksi)→टैक्सी(taiksi);警察→police(pli:s)→पुलिस(pulis);医生→doctor(dokt)→डाक्टर(daktar)
另外还有不少英+印混合字,如:
电影院→सिनेमाघर(由英语转换语सिनेमा+印地语घर组成);火车→रेल-गाडीं(由英语转换语रेल +印地语गाडीं组成);炸弹→बमगोला(由英语转换语बम+印地语गोला组成)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故印度人说英语往往让人觉得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同一单词由于采取不同语种发音肯定会发生细微的音变,若能究其原委那就不会少见而多怪了。
或曰:俺们是学日语的,为何五十音图的排列与梵语(印地语)极为相似?
弘法士曰:不光是字母排列极为相似,二种语言还有更接近的地方,何故?此乃由传承与殊路同归二种因素决定的。传承是指确有实物(公元6世纪左右,印度高僧手写的当时作为教材的梵语字母表,现珍藏于法隆寺。)证明,而日本语言专家大都也认同日语五十音图来源于或者说借鉴了梵语字母表。
殊路同归是指二种风马牛不相干的语言却有许多相似之处:①、无论是日语字母还是梵语字母(包括印地语字母)严格来说都没有纯粹的辅音字母,都必须与a相连一起念读;②、我们知道梵语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早在唐代义净大师在《西方学法》一篇中就曾统计习诵梵文的时间,谓六岁童子学之十年后方解。其复杂性除了动词变化、名词有三性、三数外,就是体言(包括名词、代词、数词)以及形容词有所谓的八格之变(体、业、具、为、从、属、依、呼)---其作用就是通过自身的对应变化来表明本词在句中的语属地位,也就是说(从绝对意义上)一句梵语中个个单词的排列可以是随机无序排列的,因为个个单词无论是动、名、代、数、形容、副等词如同“变型金刚”般都要按本词在该句中角色别别变化,主谓宾语语序可以自由排列,当然大多情况下还是按主谓宾来排列的。但是随着印地语语法变化的大大简易(体言及形容词除了数、性的少数变化外,其他均以原型使用),主谓宾语的排序也基本固定下来,也就是所谓的“主宾谓”式,其与汉语的“主谓宾”式有较大区别,而这个语序与日语完全一致,故二国人在学习对方语言时似乎不必再考虑语序的颠倒,而国人在此则有所不便。试比较:我在看一本有趣的杂志。मैं एक दिलचस्प पत्रिका पढ़ रहा(रही) हूँ ।→私一册面白雑誌でいる.当然日语语法是属于世上少有的“黏粘体”语系,即助词绝对发达,某一句子尽管没有其他任何语法错误但缺了诸如からので等等助词,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无从知晓,从中也能领会到日本人自古就缺乏自主性的原因了----扯远了!就此打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