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数民族语言可以有汉语借词而中国人学外语不能有汉语借词?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有汉语借词,因为他们的语言在无法表达新事物,或者某些词不会用自己语言说的时候,就用汉语词表达,那为什么中国人学外语遇到不懂的词不能也借用汉语词呢?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也和汉语差异巨大啊,遇到不会的词,照样可以搬用汉语词代替。为什么中国人学外语时不这样?如果也学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能使自己使用外语的次数大为增加,使自己外语能力增长?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09-06-24 13:55
因为少数民族语言是拼音语言,音和意属于一个系统,他们借汉语,本质上是借汉语的音。而汉语是音意分开的,比如internet这个词在任何一种拼音语言中都可以用类似于【‘intə:net】音来代表,但是汉语用“因特网”,“因特”这两个字本身有自己的意思,何况,这两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中,发音会不同。如果完全都用这种以汉字标外音的做法,会引起很多麻烦。最好的方法,就是既能表现原外语音,又能表现原词的意思,才符合汉语的规则。事实上,我们生活中许多词汇 比如 摩托 的士 巴士 基因都是借词,这里面,基因这个词是最好的,因为借了音,也表了gene的意思。当然,在更为规范的表达上,汉语多是新造词比如用万维网来指因特网,用遗传因子来指基因等等。
|
|
地板#
发布于:2009-06-24 14:06
唐玄奘当初翻译梵文古典的时候提出过几个音译原则,你可以参考一下,呵呵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语; (二)多含故不翻:一词多义的词取音译,不取意译; (三)此無故不翻。 中国没有的东西,只取音译,不取意译; (四)順古故不翻。 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译为“无上正觉”。 但自迦叶摩腾以来,一直采取音译,不取意译; (五)、生善故不翻。 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译。 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翻译成般若令人生敬。 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 |
|
4#
发布于:2010-09-10 01:21
这个是翻译中的一个问题。
与日本相对,会发现日本人把日本文化的东西翻译出去时使用音译较多,如KIMONO,SUSHI,SASHIMI,GO等。 我们翻译时使用意译较多,如DUMPLING,CHOPSTICKS等。 可能和翻译习惯有关系吧。 不过也正是这种关系,我们中国的东西不太会被外国人认识,日本的则相反。 我们翻译菜名等时,也可以用音译,如: Today, I want to introduce you a famous Chinese dish called "Shuizuhuoyu", it fished cooked with many other materials. 文化性的东西,适当用些音译,然后辅助说明下。 说到音译,有时候可以顾及方言,不一定要国语。 如“米粉”在南洋早已有 Bihun 一词(闽南话),可以直接使用。 |
|
6#
发布于:2010-09-11 18:55
中国人学外语不行我觉得主要有下列原因
1 和别的语言差别大,表现在同源词基本没有(日语不算),发音近似词几乎没有 2 缺乏语言环境,国内收不到cnn,bbc这种电视台,少了个免费的但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周围外国人少,缺乏锻炼机会 3 性格原因,胆小不敢开口,怕说错,爱面子,导致口语差,也影响听力理解 4 中文本身原因,思维习惯和别的语言差的远 暂时想到这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