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蒙古语去的“略语法族"一贴,表示认同,同时想详细谈谈我的看法,供大家借鉴、批评与讨论。
先谈语法,因为不打算写成一篇学术论文,所以严密的论证和资料索引略去。只讲最基本的看法。所谓传统的外语学习法,就是要学习并死记硬背语法条目,这在最近越来越多的遭到批评与否定,但一些比较无知的人开始了过度逆反性的否定并走极端的到另一端,称完全不要学语法,并以儿童学习的例子为证据进行论证,但是并没有注意到这所谓的论证极其的不严密。就像一堆只顾骗钱的家伙大力推广英语的自然拼读法一样,让我想起的是李一道长和林光常这类终究被法律制裁的“养生达人”,满脑子应该都是“不管你学得会学不会反正你来我这学习我就赚钱的态度”的思想。并且方法、行为、态度都要新、奇、特,这样才能有知名度,这又让我想起了“凤姐”。这些误人子弟的烂货就先说到这,不再论证。 我的看法是,作为外语学习者,而不是母语学习者,语法是一定要学的,相比较而言,语文课的语法不学了外语的语法也要学,但是学语法要做到两点:一是绝对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二是学完语法绝对不能用其指导使用词汇去“造句”。我所认为的学外语确实是类似于学母语,但是毕竟是在脑子里已经有了母语的情况下,不仅语法,词汇,语音,就是思维习惯和文化也受到母语的影响。没有外遇学习经验的人,普遍连沐浴中不存在的音都听不出,怎么像母语一样学?首先要对输入的语言(听,读)做到可理解,就这一点先要从学语音开始,先从理论上认识到母语中不存在的音,然后才能听辨练习,然后才能听出是什么词汇,然后通过听到的词汇的组合方式才能分析出语法(无论是自觉的,不自觉的还是潜意思的)。但是,到这仍然不行,因为听到的单词不知道是什么,这又是因为我们已有的母语语言系统始终在干扰理解,这就要学习词汇和语法。 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语法是为了能理解语言,能理解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有可能像学母语一样学习外语。背语法背单词的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原因,就是因为把这直接等同于学会外语,这才遭到批评否定。因为背单词背语法它不是学会外语了,而只是开始学外语之前的准备(也就是说,语音、词汇、语法全学会了=一丁点都没开始学外语,更别提学会了)。只有学会了外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才能真正开始学习外语,而真正的学习外语是通过大量听与读正确的并且可理解的语言材料的潜意识自觉的统计学习。也就是“习得”。 结论主要基于两点,【一】、外语专家(而不是我)说的,“学会一门外语,和了解这门语言如何运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就像你看了钢琴大师的演奏录像甚至可以慢放和回放,你就可以知道怎么弹钢琴,但除非你练会了否则你不会弹钢琴)。【二】、学会外语,是可以使用外语代替母语来完成任何使用母语可完成的任务。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来运用词汇和语法组成一些不符合该外语的语法、语用、语体且不符合母语者认知及文化习惯的错误句子,来完成单向或准双向的信息传递,甚至不能完成信息传递|(因为母语者听不懂)。 [604692228于2017-12-08 01:42编辑了帖子]
|
|
沙发#
发布于:2018-03-14 13:20
学习语言,既要死又要活,活中有死死中有活。一个语言过程,是一次拼意过程,拼出表达者想表达而接收者又确实能按照表达者的希望接受者理解出来的意思,拼除掉表达者不希望接收者理解出来的那些意思。
|
|
|
板凳#
发布于:2018-03-14 13:23
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怎样拼意;学表达,就是学拼意,学理解,就是学反拼意(也就是解读出别人通过拼意表达出来的希望接受者理解到的意思)
|
|
|
地板#
发布于:2018-03-14 13:41
语法,是对一般情况的抽象概括,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初期必须死记、记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何不绝对,待后面说一下。这里要先说的是,首先必须要死记前人的劳动成果,而前人总结的语法规则是一个谈论依据,没有依据言之无物势必空洞妨碍理解和谈论。有很多语法现象和概念,需要先有一个统一认识,概念统一了,才能针对概念所说的事物进行谈论。打个比方来说,“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这个概念,你不看语法书,不记住这个概念,那么当偶们要谈论这个事物时,把这个概念提出来针对这个概念所指事物要说些什么时,你却不知所云,这样就妨碍了探讨交流在同层次同步进行。这就是因为,概念不同步不统一。
有人会说“动词非谓语形式”就是动词不当作句子谓语使用的用法,暂且认为这样解释是对的。那么,每当谈论“动词非谓语形式”时,都转而使用“动词不做句子谓语的用法”这样的说辞,会啰嗦,甚至会把原先简洁的表述变得混乱。 |
|
|
4#
发布于:2018-03-14 13:58
记住、记熟语法规则,才有可能在碰到实际句子时联系联想到所说的语法现象,才有可能时不时地,有意识无意识地,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咀嚼这些语法规则,才有可能弄懂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不断加深理解,道理理解了,才会成为感觉。
所有的语法规则,其中会有一部分,偶们一开始读到就能顷刻接受,这样的一些规则,不论什么原因导致偶们有这样的感受,可以不去死记,因为偶们一开始就对这些规则没有或者很少有陌生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新事物的抵触,这种内心的或者潜意识的抵触,会容易妨碍偶们接受新事物并把新事物认同为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旧有知识联系起来吸收进去。 |
|
|
5#
发布于:2018-03-14 14:01
第一步需要死记的,恰恰是偶们旧有认识中没有或者缺少基础的那些认识的规则,初期的死记、熟记,正是对抗偶们头脑的旧知导致的对新知的抵触、排斥的最原始手段
|
|
|
6#
发布于:2018-03-14 14:08
这是最初的一步。在这一步中,原本被偶们旧知抵触而无法自然而然接受进来的作为新知的规则,通过机械死记熟记,其中一部分有很大可能会被作为无需用旧知解释才接受的东西强行合并到旧知中去,从而不再对它们有抗拒,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了这部分规则,很多在初学者阶段无法、不方便讲清楚道理的规则,也需要在这阶段通过死记硬背记熟,以备今后条件成熟了再“反刍”去真正理解这些规则的道理
|
|
|
7#
发布于:2018-03-14 14:30
这第一步,是对抗“不能接受”的硬手段,以硬手段强行无条件记住一些不同于母语规则的新规,从而筛选出这个硬手段下仍然因抗拒而记不住的新规,留待用软手段解决,而且用硬手段强行记住的新规,也有可能终生不忘却也终生(得不到点拨而)终身没有真正理解,这问题也留待软手段筛选阶段解决。
|
|
|
8#
发布于:2018-03-14 14:36
软硬手段那种先用不一定,而且可以软中有硬硬中有软。不过,硬手段记忆,不需要任何与新规相联系的旧知,所以一般对知识相对贫乏经历不够丰富的人适用,因此比较适合第一阶段。软手段,说穿了就是在新规和母语旧规之间疏通,打通道路,用母语和母语旧规来辅助理解新规,以便不知不觉将原本抵触的新规接纳进来,理解,就是软手段中最常用的一种。
|
|
|
9#
发布于:2018-03-14 14:37
理解,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历等等。
|
|
|
10#
发布于:2018-03-14 14:56
在硬手段中记得一辈子都忘不了但却可能会一辈子也不理解的规则,已经不愁记不住了,这时候可以甩开语法书和语法老师去自己或者借助于其他已经理解的人去弄明白规则为什么这么定或者这规则怎么出来的。前人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则,表现为某种表达定式(或者说表达结构),这些结构和定式都是有一定的语言元素结合起来表示相对固定的意思,要弄明白这些相对固定的定式意思是怎么从它们的定式组成元素中拼出来的。
|
|
|
11#
发布于:2018-03-14 14:59
而通过硬手段筛选仍然无法有效记住的一些规则,就只能也用软手段去理解、记忆,其中包括各种巧记、活记、趣记等等手段。
|
|
|
12#
发布于:2018-03-14 15:41
至于用造句、构词创造说法,可以有且必须有,因为这是进一步明确规则的适用界限、范围的有效手段之一。这就和做东西一样的道理。你知道椅子怎么做,只是知道做椅子的规则并不能说明会做椅子椅子做得好,按照做椅子规则做出椅子把它立起来看看坐人上去看看坐着前后左右摇摇看等等,经过这些检验合格了,才说明你会做椅子做得好。语言学习,知道语法规则和规则的道理了以后,自己做一做句子,做出的句子表达出来看看接受者的反映,以此来检验自己是不是会用这些规则了用得对不对好不好,句子造得好不好,词组构造得对不对,如此等等。在知道规则的基础上,只去理解别人构造的意义单元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一定能正确如愿地组织说辞将希望别人理解的意思表达出去让人如期接受到解读出你的本意。更何况,语言表达也是体现个人特色的表达,这种个人特色不是从别人那里学得到的。
自己造的句子、词语,别人不明白,那说明你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还有问题,还需要对规则进行你自己的总结。比如说,一般的汉语语法规则不会细致到告诉你“吃膳”这样的说法语法没错但通常“吃”不和“膳”搭配表意,于是有外国人就会很有可能根据词典对膳的解释而将膳在语义语体色彩上等同于“饭”了。 所以,不能以母语者是否用过造过这个说法来衡量是不是可以或者有必要自己创造说法。很多事实都可以证明,母语者往往太过禁锢于固定搭配,反而作为外语学习的人在正确理解语言的构造和具体的细致拼意注意事项后,反而有很大可能自造出母语者都刮目相看的佳言妙语,比如说“母校”这个词原本不是中国人创造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你创造的说法,母语者不能理解,只能说明你认为没问题的地方仍然有问题,你在创造说法上还有缺陷,需要不断改进。 创造说法,是语言交流中不能回避的一件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创造说法就没有语言交流,因为偶们根据自己对语言和语法的理解、认识拼出能让别人解读出自己需要的意思,就是创造说法。 对语言有主动探索精神希望比一般人(指母语者)更深刻精进地了解语言的人,在能中规中矩中正确实现拼意和发送的基础上,甚至可以有意识地造些一般人(指母语者)没想到去尝试的说法看看他们的反映,根据它们的反映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这种语言,日积月累,等到质变的那个阶段你都有可能变得比(一般)母语者都更了解、精通那种语言 |
|
|
13#
发布于:2018-03-14 15:47
而一般的母语者达到其母语一般程度以前,在还是刚刚开始开口说话的小孩子时候,也正是这样在一次次自造说法试探地表达改进再试探再改进中发展到这样的一般母语状态的,然而他们就停留在了这样的一般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而另外一些人,则成为了它们这些一般母语状态母语者的母语的文学家、语言家、语言学家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
|
|
14#
发布于:2018-03-14 16:05
学得好学不好的一个关键,恰恰是敢不敢尝试,敢不敢试错,以此在实践中或者自己切身体验的经验,把理论(自己记熟弄懂掌握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同实践(实际作用中的效能)结合起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
|
|
15#
发布于:2018-03-17 16:53
语言运用,就好比下棋。学语言,根本是学怎样运用语言应对局面。一副象棋,有多少棋子,每个棋子或者每种棋子什么作用允许在棋盘上怎么行动,棋盘是怎样的,它怎么局限、规范棋子的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算语法,其中棋子还可以比作语汇。
|
|
|
16#
发布于:2018-03-17 17:03
偶们假设,一种下棋活动(比如象棋)的发明者就相当于一种语言的母语者,那么偶可以很肯定的说并非这种棋的发明者必然下这种棋要比其他并非发明这种棋但参与运用这种棋的人好。
|
|
|
17#
发布于:2018-03-17 17:32
诚然,一次语言交流和一次象棋对决,从竞技的角度来说性质是不同的,你可以说语言交流不是竞技。呵呵。但是,偶们前面说了,参与语言交流的一方,本身就是有个性而独特的,不可能始终按照别人事先给出的某种语言套路说话,母语者自由就自由在这里。它们之所以自由,正是因为它们在懂得了类似象棋着法的基本规则基础上,懂得了怎样不违反这些基础规则而又能够按照自己应对局面的需要随心所欲地“下棋”,也就是语言表达。非母语者,累就累在,被别人牵!着鼻子地告诉你“你不是母语者,母语者没说过的你不能乱说,乱说就是错的”然后你就被束缚住了语言表达的天赋,很累。为什么累,因为主动权始终在别人手里,你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贴合所应对局面地表达。基本的语法规范掌握了,基本的语汇也有了,但是你却还要拼命记忆别人划定的一个个圈圈里苦修,每个圈圈就是一个语法、语汇规则外的又一个规则。所以,当别人说“你好吗”时,你就不敢应景地根据自身所想地表达“不怎么好,除非你不出现”,因为已经掌握了语法和基本语汇的你,几乎没有一本教材是这样教你“口语交流”的。呵呵。
累!累?是因为你傻! |
|
|
18#
发布于:2018-03-17 17:39
呵呵。曾经风光一时风靡一时的“疯狂英语”有“偶们可以是好朋友,让你的老婆做偶情人吧”这样的疯狂交流来训练表达吗?话说,这需要训练吗?但是,习惯了别人先教别人允许才能怎样,也无形中划在了语法规范里而在束缚自己了。
|
|
|
19#
发布于:2018-03-17 17:40
呵呵。曾经风光一时风靡一时的“疯狂英语”有“偶们可以是好朋友,让你的老婆做偶情人吧”这样的疯狂交流来训练表达吗?话说,这需要训练吗?但是,习惯了别人先教别人允许才能怎样,也无形中划在了语法规范里而在束缚自己了的人,怎么会学一门语言不累呢。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