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是外语学习,而不是如何解决语言不通(找个高级翻译即可,不用学习外语),对于可以交流就行,不用学会外语的情况,这里视为不学外语,不予讨论。
学习外语的话,语体就是很重要的,不用说日语,韩语,连最为通行的英语也先不提(英语里说“遗弃”书面语一般见于报刊或标题的是用abandon,而口语一般说leave更符合普通人的认知),就是汉语,恐怕也没有哪个人在和朋友聊天时会这么说话:“因购书事宜,我决定于昨日晚用餐后前往书店,途中无事,但抵店后在其店内陈设布置中发现一事,甚为有趣” 可见,除了近义词辨析,惯用语等情况之外,语体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教材里一般不特别注重这个问题。 语体之外,比如英语说“她怀疑丈夫藏私房钱”的“怀疑”用哪个词?doubt不正确,这是怀疑某人说的是假话或某个事不存在,应该用suspect,这是表示怀疑某个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但是没有证据。这在一般的词典上是没有明确说明和对比的,(英语资料丰富,情况还好一些)。“瘦肉”是lean meat,而不是“thin meat”;浓茶是strong tea而不能是powerful tea。以上是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前几天讨论过了。但是,语义表述完全正确的情况下,不能保证语体的习得。 语体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为什么,报刊,网站,新闻是不能代替电视剧和电影的原因,在没有实际与母语者大量交流的情况下,语体适当的大量语言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教材该做的事情是区分各种语体。 目前我认为学习个需要区分的包括: 1,。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2.古语,陈旧语,普通现代语和时髦语的区别 3.文雅语和俚语和粗俗语的区别 4.褒义与贬义的区别(如团结与勾结都不是粗俗语) 5.标准语与方言的区别 我注意到的教材中只有不算特别好的教材的外研社的《法语》系列在开头明确的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后面讲的不系统不完整不丰富。日语教材和韩国语教材会讲到敬语之类,但是对于主要的方言一般没有基本的介绍,而且褒贬义和古语现代语都是以词汇为单位,不系统不全面,遇到具体词汇说一下,很多还不说明。不是每个词汇都有必要的语感说明。全靠学习者自己总结。甚至英语这么大的语种,也只有少部分资料零星的说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英语学习者,一开口就是一嘴书面语(这还不包括开不了口的哑巴英语)。 欢迎大家讨论,今天时间有限,就先说到这吧,后面再补充吧。 |
|
沙发#
发布于:2017-12-01 10:46
这个确实很难
没有实际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的话,说出来的外语确实都是一股书面腔 |
|
板凳#
发布于:2017-12-02 00:51
今天发现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每种语言修饰名词的形容词顺序很有讲究。比如汉语说,大白狗,小黑猫,但是一般不会说白大狗,黑小猫。大小是在色彩后面才自然的。日语的情况比较自由一点,但是有一定固定顺序要求的趋势,另外,日语的形容词之间的接续也很有意思。英语的话,顺序也比较有讲究的。再看其他语言的情况,这确实是是语言地道自然的必要之处,学习者该多注意的。
|
|
地板#
发布于:2018-03-17 20:11
第一、语体,其实是包括在语义分析中的,当然一定要精分也可以。之所以说语体是包括在语义之中的,就是因为什么语义色彩本身就是语义的一部分。dout和suspect,lean和thin,strong和powerful等等,原本就是有语义差异的,偶们所说的同义词,本质上是属于在某些语境条件下存在语义交叉(重叠)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包括在语义分析中去解决。解决的一个方法,不是单纯靠在语言单元中是否可以替换来简单解决单词识别和记忆的问题。根据是否可以替换来确定两个词是否语义相同,只解决了在语言环境条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确定两个词等义的一面。另一面就是要知道,两个词通常不是在任何语境中都是可以等义替换的。所以,语体的差异也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一种语言中看似等义的两个词,不可能所有环境下等义,否则两个词在这种语言中就不会都存在了,语言其实是很讲经济效益的。但是,偶们不可能对所有词的所有可能出现的语境都经历一遍才确定哪些词再多大的怎样的范围内可以语义替换,为此偶们可以从单词自身单词内部着手去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从词的本义、核心意思、核心单元意思、词本身的组成和有这种组成如何拼出这个词的这个意思或者如何从本义演化出这个意思,来辨析词义。
再一个,两个在某些语境可以等义替换的同义词,比如strong和powerful,可以去考察反例,也就是找到不能用storng替换的使用powerful的事例,解析出其在这个实例中的词义,如果在类似这样的语境中powerful具有不同于可以用storng替换时语境中的powerful的意思,那么这个powerful的能和strong替换时的意思和它的另一个意思,往往存在内在的演变关系。偶们假设,powerful有两个意思:A和B,假设strong有三个意思:A、B和C。偶们把Powerful的两个意思记作pA,pB;把Strong的记作sA,sB,sC;假设,pA和sA在有限条件下相等,那么偶们就得知道一点,由于pB的存在(除去pA和pB两个意思时其实是同形异义词),那么实际上pA这个意思是和pB有关联的,可以看做pA意思是由pB引申或者转义而来的从而才和sA等义,所以它的pA意思其实是有条件地等于sA意思的。 至于pA和pB两个意思中哪个是本源或者基本意思,哪个是后来迁移出来的意思,这无关紧要,因为偶们的目的是为了以两个意思中的另一个不同于sA的意思来确定pA其实是不全同于sA的就行了。 |
|
|
4#
发布于:2018-03-17 20:12
因此,所谓的语体啦古体、今体啦什么的,没有必要弄出那么多精分的概念去记忆,统统规划到语义辨析中去就行了。
|
|
|
5#
发布于:2018-03-17 20:17
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出p(owerful)和s(trong)的语义差异后,接下来就从两个词的自身构成去考察,以便进一步明白p和s为什么有时候词义相同,p为什么或者怎样以自身不同于sA的意思前行(也就是迁移)到和s在交叉路口相撞而和sA相同。
|
|
|
6#
发布于:2018-03-17 20:20
powerful是合成词或者派生词,所以可以先进行构词解析,然后进行辞源解析。strong看似只能进行辞源解析,但是如果strong即使是最简单结构如果它有历史词形,那么历史词形就有可能就是它的本义来源。因为,形变构词,也是构词的一种。
|
|
|
7#
发布于:2018-03-17 20:25
说了这么些,还只是个大意。在头脑中思考的话,这么多话常常是一善念间的速度完成的思维过程。母语者,就是这样在母语环境中获得这些信息的,包括这样的思维过程。只是,思维速度很快,以至于常常偶们觉得只是一种感觉,连那些语源知识怎么来的偶们都很难说清楚(其实是自己在瞬间判断出来的,或者平时偶然思考中比较分析得出的),
|
|
|
8#
发布于:2018-03-17 20:27
这才有了很多人的错觉,那就是对语义的分析,通过很有理性的头脑思考是徒劳的,是及不上母语者的。这实际上就是在说,母语者对母语的语义理解是娘胎里生出来的这样说法的翻版。
|
|
|
9#
发布于:2018-03-17 20:41
回归p和s的词义解析:
在找到了p的不同于pA但有关联的pB意思后,确定,在尚且没法确定时可以假设,pB以怎么样的(母语者)群体意识方式意思迁移(也就是引申、转义)到pA。这一步很重要,因为明确地完成这一步以后,那么pB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pA是有条件的等同于sA的,并且可以根据pB以及pA对pB的依赖性(也就是pB对pA的限定性)来确定大致在什么范围外(比如像用到tea这样的语境中时)pA不能等于sA了。 |
|
|
10#
发布于:2018-03-17 20:46
这个思维过程不很困难,它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头脑技能,但恰恰是即使不是母语语言家语言学家的母语者为什么以及怎么确定自己说话用词得体不得体的惯用思维过程。只是,绝大多数母语者不会去有意识反观寻迹这种判断思维过程,所以它们只能提供思维结果,告诉你这个词不能这样用等等,你问他们为什么?它们无法回答,就极有可能而且很多人说:因为这是我们的母语呀。
|
|
|
11#
发布于:2018-03-17 20:55
说到这里,基本完了。但是实际上还有很丰富内容,比如怎样更准确判断一个词是不是语义全同于另一个词,当然偶说的全同是说的在任何相同语境下都可以语义替换的全同。其中,家族词就是一个进一步判断的依据,比如powerful它有自己的同根词和派生词合成词,这些家族词都是确定power本义从而可以确定powerful等于strong意思时的意思是怎么来的,从而确定powerful多大范围内可以等同于strong
|
|
|
12#
发布于:2018-03-17 21:02
简单点划分,英语中有两种词汇,一种来源于拉丁语系,一种是英语固有词。目前留存在英语中比较多的是法语为代表的拉丁词,有一点简单世界历史知识的话,就可以知道作为在历史上征服过英语民族的统治者它的语言语汇是属于高档用品的。这本身就是决定所谓语体色彩的一个因素。
|
|
|
13#
发布于:2018-03-17 21:06
所谓读书人窃书不为偷也,这就是所谓的语体差异,原本就是语义的一部分。行业中说“报价”,普通人去菜场不说“报价”吧,那么普通人去菜场时的说法不同于“报价”吗,又相同吗?
所以,根本上还是语义的问题。 |
|
|
14#
发布于:2018-03-17 21:24
那么,偶们中国人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哪些用词是哪种语体或者行业用语吗?偶们自己知道的所有语汇中,行业用语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去用,但是一旦碰到它们能判断出哪些词不是非行业用语。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
究竟是这些人学过这些它们甚至一辈子都没碰到过的自己一辈子也不用的词并且背熟了它们分别是什么语体什么行业用语,所以从来没碰到过一下子碰到了所以分辨出来语体、行业色彩了?这样的话,便是一个悖论了:从来没碰到,何从谈学过(即碰到过)?没碰到过,为何第一次碰到就觉得不是自己适用范围内(也就是非非行业等特征)的呢? |
|
|
15#
发布于:2018-03-17 21:28
这是一个极端说法。不极端的是,很多行业的或者特殊语体的用词,偶们其实碰到过。但是,偶们碰到这些词的时候,都是查了词典,看到词典上说这个是什么语体哪个哪些行业用语,又或者是用这些词的人说了这些词时口头附注一下“这是行业用语,这是特殊语体用语”之类的?
恐怕不是。那么,偶们怎么习得并且知道什么说辞是什么语体的什么行业的? |
|
|
16#
发布于:2018-03-17 21:34
不至于,偶们也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天生就知道中文、汉语什么说辞是特殊语体是行业用语。
那么,如果这个说辞是对的,偶们中国人为嘛几乎没有一人一生下来就会说中国话,反而需要牙牙学语呢? |
|
|
17#
发布于:2018-03-17 21:35
当然,神似传说级的故事里不老少这种传奇中国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