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汉唐时期西域的民族语言?如古龟兹语、吐火罗语等。
谢谢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0-09-22 07:39
谢谢站长分享
|
|
|
地板#
发布于:2008-05-07 08:55
西域语言多样化的历史透析1
我还发现一个视频,哈哈
如果不能看,请到下面地址: http://www.wuyishan.gov.cn/Articles/20080228/20080228162428934.html 这里有些别的讲座,看看有没有用? http://www.wuyishan.gov.cn/country/countrylife/farmermovietheater/mjjz/lswh/ |
|
|
4#
发布于:2008-05-07 08:53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
这本书可能会比较有用~
序言 1 第一编 11世纪前中国与西方诸文明的对话与交流 3 一、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吐火罗人 3 二、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 13 三、贵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国考 33 四、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 68 五、犹太入华考 80 六、洛阳出土唐代犹太侨民阿罗憾墓志跋 94 七、十二生肖源流考 111 第二编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语言 133 一、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语言概述 133 二、中国所出佉卢文的流散与收藏 156 三、新疆尼雅发现的佉卢文契约 164 四、楼兰新发现的东汉佉卢文考释 189 五、长安所出佉卢文题记考 197 六、新疆和田出土汉文--于阗文双语文书跋 209 七、疏勒语考 234 八、唐长安城所出汉文--婆罗钵文双语墓志跋 251 九、西藏古格王国遗址的梵文石刻 259 第三编 西域考古与历史研究 267 一、大夏黄金宝藏的发现及其对大月氏考古研究的意义 267 二、佉卢文书及汉佉二体钱所记于阗大王考 279 三、再论汉佉二体钱 295 四、于阗汉文钱币考 315 五、佉卢文时代鄯善王朝的世系研究 324 六、布古特出土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 344 七、西突厥汗庭考 359 八、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 371 第四编 世界五大宗教在中国 387 一、洛阳所出佉卢文井栏题记--兼论东汉洛阳的僧团与佛寺 387 二、犍陀罗语《法句经》的部派问题 405 三、疏勒语《羯磨言》戒本残卷研究 420 四、“和尚”词源考 431 五、中国基督教史的黎明时代 448 六、从陈硕真起义看火祆教在唐代民间的影响 462 七、从考古发现看阿拉伯文化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 467 八、喀喇汗王朝文献真迹在莎车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意义 473 缩略语表 492 英文目录 494 地图目录 |
|
|
5#
发布于:2008-05-07 08:51
【相关阅读】西域简介
西域各族介绍 《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序载:“西域, 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驻牧于今伊犁河上游)之南,……东则接汉, 阨以玉门、阳关, 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今祁连山)东出金城, 与汉南山属(联接)焉。”
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汉代玉门、阳关以西至葱岭以东一带(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阳关故址在今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 西域这个地区,在汉初以前,中原人对它知之甚少,直至汉武帝派张骞(音千)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才对西域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汉书》的《西域传》就是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详细报告写成的。 西域的地形,大体上可以天山为界,划分为山南和山北两个部分。天山以南是四周被高山环绕的一个大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西有帕米尔高原,东有南山(即祁连山),只有东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因此这个缺口便成为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进出西域的唯一通道。 天山以南的大盆地,据本世纪初一个英国籍的匈牙利人马·阿·斯坦因(A.Stein)的实地考察,东西长900英里,南北宽330英里。在远古的时代,这里曾是一个大内海,但在秦汉以前就早已干涸了。 故到了汉代,这里的地貌已经布满了一望无根的流沙,不过仍有很多河流从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出发,灌注于大沙漠之中,特别是于阗河(今和田河,阗音田),北会葱岭河(今叶尔羌河),汇成一条由西而东横贯沙漠的塔里木河。这条河,流到大盆地的东端,汇为百里波涛的蒲昌海(今罗布泊)。正因为有塔里木河的灌溉,所以当时这里周围出现了不少“绿洲’ (沙漠田),其中尤以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更为肥美富饶。因此,在汉代,这里虽在大内海干涸之后,但仍然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当地先民及其后裔生息繁衍的“乐园”。 西汉初年,居住在这个盆地的各个种族已分化为许多部落,分布于大沙漠的南北。其在大沙漠之南,自楼兰(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沿着昆仑山北麓而西,直至莎车(今新疆莎车县),凡十国,是谓“南道诸国”。由莎车向西南,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山谷之间的,凡八国,是谓“葱岭诸国”。其在大沙漠以北, 自疏勒(今喀什市)沿天山南麓而东,直至狐胡(今吐鲁番市西),凡十二国,是谓“北道诸国”。 生活在天山以南这个盆地之内的各个部落,据《汉书·西域传》载,他们都是“土著”,即附著于土地、定居而不迁徒,有城郭庐舍,从事田耕和牧畜,与匈奴、乌孙等游牧民族的习俗不同,故统称“城郭诸国”。 至于天山以北,直至西伯利亚南部边缘,都是大山大谷,但在山谷中间也有不少湖泊和小河。天山东北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属蒙古高原西北的山岳地带,有阿尔泰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有一块很大的平原,这就是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及其周围地区。这里气候湿润,水草丰盛,宜于畜牧,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各个不同种族的游牧人进入和生息的地方,因此民族成分复杂。 在西汉初分布于这一带的各个种族也已分化为许多部落,并分别建立了政权,文书称他们为“行国”。其中以由河西走廊迁徒来的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一带)最为强大。 此外,葱岭外的大宛、捐毒、休循、桃槐四国,当时亦列入西域诸国之内,其中以大宛最大。 《汉书·西域传》说西域最初有三十六国,至汉末分化为五十余国。《后汉书·西域传》说汉末分化为五十五国。但《汉书》所列西域各国共有四十九,而《后汉书》所列西域各国则仅得二十二,均不合“二十六国”和“五十五国”之数。 据清代舆地学家徐松在《汉书西域传补注》中考订,西汉时的三十六国为: (1)婼羌 (2)楼兰 (3)且末 (4)小宛 (5)精绝 (6)戎卢 (7)扞弥 (8)渠勒 (9)于阗 (10)皮山 (11)乌秅 (12)西皮 (13)子合 (14)蒲犁 (15)依耐 (16)无雷 (17)难兜 (18)大宛 (19)桃槐 (20)休循 (21)捐毒 (22)莎车 (23)疏勒 (24)尉头 (25)姑墨 (26)温宿 (27)龟兹 (28)尉犁 (29)危须 (30)焉耆 (31)姑师 (32)墨山 (33)劫国 (34)狐胡 (35)渠犁 (36)乌垒 至于东汉时的五十五国,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则为: (1)婼羌 (2)鄯善 (3)且末 (4)小宛 (5)精绝 (6)戎卢 (7)扞弥 (8)渠勒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罽宾 (18)乌弋山离 (19)犁鞬 (20)条支 (21)安息 (22)大月氏 (23)大夏 (24)康居 (25)奄蔡 (26)大宛 (27)桃槐 (28)休循 (29)捐笃 (30)莎车 (31)疏勒 (32)尉头 (33)乌孙 (34)姑墨 (35)温宿 (36)龟兹 (37)乌垒 (38)渠犁 (39)尉犁 (40)危须 (41)焉耆 (42)乌贪訾离 (43)卑陆 (44)卑陆后国 (45)郁立师 (46)单桓 (47)蒲类 (48)蒲类后国 (49)西且弥 (50)东且弥 (51)劫国 (52)山国 (53)狐胡 (54)车师前王 (55)车师后王 所谓“国”,实即或大或小的政权。这些政权,有的有城郭(城郭诸国),有的没有城郭(行国),有的规模较大,有的规模很小。在城郭诸国中,其人口多者数万,最多者如龟兹(音丘慈,今库车县)为八万一千,较少者数干,最少者如依耐(在今库车县西南)仅六百七十人。葱岭诸国中,人口以乌孙最多,计六十三万,军队十八万八干。葱岭外则以大宛人口最多,计三十万,军队六万。 西域各国,人种复杂,因而各国的语言、文化也多不相同。例如在北道诸国中的焉耆、龟兹和吐鲁番一带,古代曾流行属于欧印语系的吐火罗语、亦称焉耆——龟兹语;焉耆语又称“甲种吐火罗语”,龟兹语称“乙种吐火罗语”。可见吐火罗族(大夏种族)人曾经生息于这些地方。又据本世纪30年代曾在今新疆进行考古和考察的著名西北史地专家黄文弼教授考证,北道诸国如疏勒;温宿、姑墨、龟兹、焉耆等,其国名大多能用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解释。可见这些地方后来又有突厥种人进入。 至于南道诸国,例如婼羌(今若羌县),其国既以“婼羌”命名,“婼”为部落名,“羌”为种族名,显与羌族有关。 据黄文弼教授考证, 自南山(今祁连山)以西,沿婼羌、于阗,直至葱岭在古代皆有羌族分布,故塔里木盆地南部诸国颇多杂有羌种。 据<汉书·西域传>载,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虽各国语言不同,但彼此都能通晓,其人深目、多须。按:深目、多须是突厥人的容貌特征,故葱岭以西诸国,特别是大宛国,为属于突厥种可知。 天山以北准噶尔平原,东部以车师为中心。但<汉书·西域传>对于车师的种族没有记载。车师在晋朝以后称为高昌。据《隋书·西域传》载,高昌国在汉朝时为车师前王庭,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疲惫,很多士兵留在高昌居住,故后来有“高昌垒” (高昌壁)之称。可见汉人在汉武帝时已进入高昌。魏晋以后,东西交通大开,佛教东来,而安息、大月氏的僧侣及康居(音渠)、罗马的商人亦有前来高昌贸易者,故高昌除汉人外,后来还杂有中亚胡人。至于汉武帝以前,车师的古代土著居民是何种族?据黄文弼考证,似为属于铁勒种族。 准噶尔西部,在今伊犁河上游一带,居住着由河西走廊迁徒来的乌孙人。乌孙的种族,史书也没有记载。 《汉书·西域传》只是说它迁至伊犁河上游之后,因当地原为塞种人所居,后来又与月氏(音支)接触,故混入了塞种和月氏种。 黄文弼教授在40年代曾写过一篇题为《汉西域诸国之种族问题》,其结论云:“总之,西域为各民族交汇之地,古代即有汉人、羌zang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利安人、印度人迭居其地。大略言之,羌zang人居于昆仑山脉一带,而塔里木盆地南部诸国即杂有羌zang人;突厥人居于天山西北吉里吉思原野,故塔里木盆地北部诸国杂有突厥种;蒙古人居于天山东北阿尔泰山一带,故天山东部山谷诸族杂有蒙古种;葱岭山谷邻于印度,故杂有印欧种;吐鲁番盆地则汉人较多。以上只是汉代西域种族的一个大概,只能作为探讨民族来源的一些线索。” |
|
|
6#
发布于:2008-05-07 08:44
|
|
|
7#
发布于:2008-05-07 08:38
西域古代少数民族语言
下面这篇绝对有用,哈哈~~
我怎么突然有了读武侠小说的感觉 ![]() 西域语言文字简介西域地区民族众多,迁徙频繁,又是西来、东去南下、北上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语言文字也特别复杂,许多朋友曾请教过我,我也不是特别熟悉,但身处西域,义不容辞,所以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查找了部分资料,下面各种就将曾出现在个西域地区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做一简单的介绍。 1、吐火罗语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塔里木盆地周围就是民族错居的地区。其中,属于雅利安族系的民族占有主导地位。在这一地区的雅利安人当中流行着两种语言:吐火罗语和塞语。吐火罗语文献是用印度古文字婆罗迷文书写的。塔里木盆地 北部库车、焉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和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大批 吐火罗语佛典和摩尼教写经、医学文献、契约和籍帐文书。起初,人 们不知道这种语言叫什么名字,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缪勒在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的回鹘文译本中发现一条题记。其中提到这部回 鹘文写经译自吐火罗语,所以缪勒将这种未名语言命 名为“吐火罗语”。语言学家惊奇地发现,吐火罗语虽然流行东方,但和印欧语系东支Satem语组的语言,如梵语、婆罗钵语存在较大差异。相反,它和印欧语系西支Centum语组的语言,如凯尔特语、意大利 语很相似。此外,吐火罗语和公元前1400年左右流行于小亚的 Centum语组的赫梯语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它有可能是最古老的 印欧语系的语言之一。婆罗谜文书写的吐火罗语有两种方言。一种流行于龟兹(今库 车)或称“西部吐火罗语”、“龟兹语”;另一种流行于焉耆和高昌 (今焉耆和吐鲁番),或称“东部吐火罗语”、“焉耆语”。在语言形态 方面,龟兹方言较焉耆方言早。 此外,有些学者认为楼兰用佉卢文书写的语言是吐火罗语的第三种方言,而在中国和中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月氏人所讲的语言也是吐火罗方言的一种。 2、塞语 塞语在发现之初,人们也不知是何种语言。德国语言学家劳依曼把这类语言 称作“北雅利安语”,认为是印度和伊朗语之外第三种雅利安语。后来,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发现这种语言与伊朗语接近,故称之为 “东伊朗语”。最后,德国语言学家吕德斯证明这种语言与中古伊朗 语东部方言中的塞语最为接近,因而将其定名为“塞语”。这个命 名已为学界广泛接受。 塞语文献都是用印度古文字婆罗谜文拼写的,主要发现于塔 里木盆地西部巴楚、和田和克里雅古代遗址和敦煌藏经洞。塞语文献已经可以分出三种方言。于阗语流行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和田河流域,行弥语流行于和田之东克里雅河流 域,疏勒语流行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喀什噶尔河流域。于阗语材料比较丰富,于阗本土和敦煌藏经洞保存有数以千计的于阗语佛教写经、文学作品、国王法敕、契约文书、户籍帐目等等。扜弥语是于国邻邦扜弥国的语言,流行于和田之东克里雅河流 域。该王国于公元2世纪末被 于阗兼并,没有留下文字材料。 1968年,贝利从斯坦因收集品中发 现两件与众不同的婆罗迷文书,其语言无疑属中古伊朗语东部方 言,但和其他方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不能完全解读。这 两件文书是斯坦因在克里雅河西岸丹丹乌里克之北热瓦克遗址发现的。这个地方属古代扜弥境域。林梅村先生认为这两件文书的语 言很可能即于阗统治之后扜弥人的语言。第三种方言的文献主要发现于喀什噶尔河下游托古孜沙来古城和图 木舒克佛教遗址。起初,柯若认为,文书的语言是一种古老的于 阗语。但贝利认为,它与于阗语属于不同的塞语方言。其后,英国 语言学家思默瑞克(R.E.Emmerick)根据文书出土地点,将其命 名为“图木舒克语”。此外,林梅村先生推断该种方言即疏勒语,荣新江先生和 段晴先生则认为应定名为“据史德语”。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以中亚商人和僧侣为媒介进行的。中亚古代语言粟特语、犍陀罗语和大夏语成为这 个时期丝绸之路上主要的国际通商用语。 3、粟特语 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文字则是在古波 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书基础上根据粟特语发音特点创立的。粟特语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国际通商用语。粟特文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左右,但粟特本土撒马尔罕仅 发现过属于这个时期为数不多的粟特语铭文。现存最古老的粟特 文书是在敦煌汉长城烽除遗址发现的,共八封书信,记录了洛阳遭大火焚烧及许多天竺人和粟特人因饥荒死于洛阳之事。这个历史事件究竟指洛阳史上哪个事件,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一般认为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事。斯坦因在楼兰至和田古代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书,大都为商业文书。敦煌藏经洞的粟特文献主要是佛教写经。吐鲁番发现的 粟特文献最为丰富,有佛教、摩尼教、景教写经、买卖契约等。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长,粟特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丝 绸之路各条路线。1933年,粟特本土塔吉克斯坦穆格山遗址发现 了一批8世纪粟特文书。80年代初,印度河上游丝绸古道旁的石崖上又发现数以百计的粟特文题记。此外,南西伯利亚、蒙古草原 和天山北麓昭苏地区的突厥石人和石碑上不断发现长篇粟特文铭文。粟特的景教士还用叙利亚文拼写粟特语。高昌古城郊外一处是教遗址曾出土叙利亚文粟特语景教文献。克什米尔的拉达克还发现过一处粟特景教徒留下的粟特文题记。 4、犍陀罗语 犍陀罗语属印欧语系,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俗语方言,采用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书的变体 —佉卢文书写。这种文字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 中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时颁布的摩崖法敕。后来作为中亚贵霜帝国的官方文字之一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佉卢文书的语言原称印度西北俗语、中亚俗语等。后来证实这 种语言起源于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所以,英国语言学家贝利建议,将其命名为“犍陀罗语”,现为学界广泛采用。大约公元2世纪末,犍陀罗语开始向帕米尔以东传播,一度成 为塔里木盆地许多国家,如疏勒、于阗、楼兰和龟兹的官方语言。不过,于阗、疏勒和龟兹诸国很快改用婆罗谜文拼写各自的语言,只有楼兰人继续使用佉卢文犍陀罗语至公元4世纪末。 疏勒的佉卢文书发现于喀什噶尔河下游托古孜沙来古城。龟兹佉卢文发现于库车苏巴什古城。 于阗佉卢文材料有三种:(1)汉文佉卢文双语钱币;(2)佉卢文《法句经》;(3)按于阗王纪年的 KL 661号佉卢文书。前两种出自和田,后一种发现于和田之东鄯善境域安迪尔遗址。 然而,中国所出佉卢文书主要是在鄯善国境内尼雅、楼兰和米兰遗址发现的,目前已出士近千件文书,内容主要为国王谕令、 公私往来书信、契约、籍帐和佛教文学作品。此外,吐鲁番的吐峪沟、敦煌汉长城峰隧遗址、长安和洛阳的 古代遗址都发现了佉卢文的碑铭、题记或文书。这就清楚地说明,犍陀罗语确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交际语言。 5、 大夏语 50年代以来,一些草体希腊文镌刻的碑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前苏联中亚地区相继被发现,但铭文拼写的语言不是希腊语。1960年,英国语言学家亨宁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证实,这些草体希腊文碑 铭的语言系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由于最早的碑铭都分布在古代大夏境域,所以,他建议命名这种语言为“大夏语(Bactrian)”。 不过,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语言应是吐火罗语,并建议将其 命名为“真正的吐火罗语”。目前发现的大夏语材料多数是贵霜帝国统治大夏时的碑铭,少数为[口厌]哒入主大夏后的碑铭。据研究,本世纪初在楼兰发现的 希腊文残片和吐鲁番发现的佛教、摩尼教写经也是用这种草体希 腊文拼写的大夏语文书。以上是西域早期胡语。 下面我介绍下中古以后的西域流行语言: 1、蒙古文:蒙古族在元朝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先后用过两种文字为自己语言注音:维吾尔文和八思巴蒙古文。西域的蒙古人虽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到14世纪20年代,察合台蒙古后裔仍然使用维吾尔蒙古文字,以后当蒙古人接受伊斯兰教后,受突厥人的影响,其语言文字也突厥化了。 2、维吾尔文:是维吾尔和哈立迷人使用的文字,元代叫北庭书或回回书,学术界又叫古回鹘文,有19-22个字母,因时代而变。其采用源于阿拉美字母的粟特字母为拼音,有各种单,前、后连等不同字体,其拼写规则现在还在维吾尔、满、蒙古人中使用。 3、叙利亚字突厥文;基督教聂思拖里教派的用叙利亚字母来拼写突厥文,从9-14世纪在七河与阿利马里等地流行。 4、回回字,主要指波斯文字,又城普速蛮字,在蒙古人与西域色目人中十分流行,是与蒙古、汉并行的三种官方文字之一。 5、察合台文:就是突厥语,以波斯字母拼写突厥语,这种文字被称为察合台文,在中古时期的西域流传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6、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发现地),因似日耳曼人使用的卢尼文,又称鄂尔浑卢尼文。由38-40个字母组成,23个借阿拉美(米)文字母,在7-12世纪的西北地区广泛流行。 此外,西域流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还有古羌语,古波斯语,古藏语等等,自张骞通西域以来,汉文的流行也绵延不绝。在西域语言和文字往往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哈撒克与维吾尔、克尔克孜等都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相互能够看懂一部分,但语言差别很大。南北疆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方言的差别比汉语南北方方言差别还大,此外南北疆同一民族所使用的文字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吐鲁番的维族与喀什的维族约有20%的字拼写与发音都不相同。因此北疆塔城的维族到和田和北京的朋友到福建去的情况是差不多的,甚至更糟糕。 据林梅村《丝绸之路上的古语言概述》、(载林梅村《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133-163页)《新疆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和王仲翰主编《中国民族史》(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修正和编写 |
|
|
8#
发布于:2008-05-06 18: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