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穆雷教授 中国译协会刊《中国翻译》
2004年7月20日至8月1日,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和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在北京举办了暑期全国口笔译翻译教学研讨班,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一些企业的190多名教师参加了笔译研讨班,160多名教师参加了口译研讨班。研讨班的授课教师除了来自蒙特雷翻译学院的院长鲍川运和教师叶子南、施晓菁、Jakie Harmer外,还有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周兆祥博士,以及国内各高校的资深翻译教授如曹明伦、刘士聪、穆雷、王立弟、冯国华、王若瑾、刘和平、杜蕴德等人。此前《中国翻译》编辑部曾举办过三次暑期研讨班,均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为主,这是第一次翻译教学研讨班,受到翻译教师的热烈欢迎。主办方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制定授课方案,多方协调讲课内容,力求让各位教师学员不虚此行。 研讨班的授课方案是从一般到特殊,步步深入,笔译班和口译班都是首先介绍国内外口笔译教学及其研究的现状,然后分别介绍口笔译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测试等具体问题。参加研讨班的学员们普遍反映,授课教师备课认真、资料丰富、讲授生动,解答耐心,使学员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到翻译研究各方面都有很大收获。授课教师们一方面与学员交流,另一方面也互相交流,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共识。 从授课安排、讲课内容和各种交流来看,目前我们的口译教学及其研究似乎要比笔译教学及其研究做得好,对口译过程的探讨和口译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等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对于口译教学是以技巧训练为主还是以主题训练为主仍有不同意见,开设口译课程的学校数量也不算多,但总体来说,口译教师中主张技巧训练为主的意见占多数,而且持此观点者对于技巧训练已经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形成,到每一种技巧的训练方法、教学时间、训练内容、测试评估等都有具体的探讨,也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从口译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到学生入学测试应该具备的素质等也都有研究和教学经验。相比之下,我们的笔译教学仍然停留在经验传授的阶段,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评方法,字词单句一一对照讲解,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注意从理论高度、从篇章文体、背景内容等方面分析讲解,但总体上说,对笔译教学过程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口译教学那么细致,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师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每一种技能训练所需的确切时间和内容及其理论依据;如何整合各种笔译技巧,让学生在一定的训练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技巧技能,如何进行评估测试等等,都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缺乏系统完整的经验总结及其升华。国内目前对翻译教学的系统研究,只有几部博士论文,分别研究翻译教材的编著、笔译测试的评分和翻译教学模式等。笔译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需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的内容和方面,需要广大笔译教师和对笔译教学有兴趣的硕士生博士生去共同开发,特别是对英汉和汉英翻译的特殊性及其在笔译教学中的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达到各种目标笔译教学的等,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 教师们普遍认为,对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教学翻译是以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工具,用翻译来提高并检验外语运用的能力;而翻译教学则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我们之所以要作区分,并非厚此薄彼,而是让教师学生明确各自的不同教学任务及其目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就可以有几种目的,一种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课,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翻译训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毕业之后直接或经短期培训就可以从事基础翻译工作;一种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以后,通过翻译课程训练,熟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还有一种是没有达到从事翻译工作基本语言能力的上述两类学生,通过翻译课来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前两种训练属于翻译教学,第三种训练则属于教学翻译。我们的现状是,部分翻译教师并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又想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想提高翻译能力,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二者难以兼顾,于是顾此失彼,颇多抱怨。再有,明确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才好有针对性地编制大纲,选择教材,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对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对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终于达成了应有的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各自的目的和任务,从事两种研究者“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他们样样精通,或者说从事某一种活动之前必须具备另一种活动的专家资格,更不必要求所有的理论一定要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翻译理论的作用并不仅是能够“立竿见影”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能力。我们不能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甚至贬低理论的认识作用以及其他各种作用。从我国整体翻译事业来看,我们的翻译实践一直做得较好,而翻译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并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这与我们对翻译理论的重要作用长期认识不清关系密切,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们翻译教学及其研究的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讨论有没有翻译理论、翻译理论是否必要、是否能够指导翻译实践等伪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浪费精力、误导学生,而应该坚定理论研究的信心和目标,提高师生的理论研究素质,扩大我们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 从研讨班学员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来看,目前我们的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级各类口笔译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严格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甚至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严格区分、严格定义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意义。 2)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教学对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至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各类具体教学大纲相应的适用教材、教学方法及其评估方法,相对于口译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笔译教学比较混乱,缺少系统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之间缺乏也难以交流沟通。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小,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大量重复。 3)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导,虽然市场上出版的翻译教材数量增长极快,表面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一派“繁荣”景象,可教师们依然抱怨难以选到合用的教材,各种教科书名目繁多,内容体例却大同小异,跟几十年前陆殿扬、张培基的两套教材相比差别不大,有的甚至还不如他们目标明确,大量教材存在着抄袭剽窃、堆砌例句、缺少分析、参考译文质量低劣、不注明出处随意引用等问题。 4)上述三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翻译教学缺乏理论研究。在我们原本就滞后的翻译研究中,翻译教学研究更加稀少落后。不说跟国外翻译教学研究相比,内地的翻译教学研究跟香港台湾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从翻译教学的基本概念、大纲制定、过程计划,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测试评估等等,都缺少足够的、系统的、深入的以及实证的研究,难以对翻译教学产生正确的指导和影响。 5)虽然目前翻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较之十年前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多数翻译教师还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需要经过类似本次研讨班和前三次研讨班的专门培训,提高他们对翻译教学这门职业的整体认识,对翻译教学在整个翻译学中的定位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相应的理论水平,从而根本改变翻译教学特别是笔译教学的现状。 6)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亟待整顿,不少单位名不副实,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随意选择几门课程,有的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本身几乎没有关系,有的甚至只能开出一两门“翻译课程”,学生随意写出论文,就可以拿到翻译专业的硕士学位,以至于有的外语院校翻译专业毕业的硕士、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竟然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进展知之甚少,连著名译论家的代表性理论观点都谈不出来,更遑论按照学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学术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了。 7)翻译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学术规范意识,端正“创新”意识,加强理论意识,为硕士生博士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后读书无用论”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一部分本来素质就不高的研究生不良影响更大,这部分硕士生博士生有的甚至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盲目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缺少危机感,缺少开阔心胸、开阔视野、开拓知识领域的意识,仅仅跟在自己的导师后面亦步亦趋。导师应该提倡学生多向其他师生请教学习,互相交流,学校也应注意避免近亲繁殖。 8)正如曹明伦教授在讲课中所谈到的那样,目前翻译批评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引用缺乏一致性,没有约定俗成;阐述缺乏语言逻辑;通篇不举例或举例单调;考证不严谨;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以及译作评论往往褒扬过分等。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在翻译教学,我们没有给学生教会翻译研究的基本规则和学术规范等。在对研讨班学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极少学校和教师给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翻译研究方法论课程,一些教师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这给我们的队伍培养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致使一些毕业的研究生“先天不足”,影响到整个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的学校强行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一些师生本人也急功近利,产生了大量达不到学术规范要求的粗制滥造的文章。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翻译教学发展还是速度较快,内地可以培养翻译学博士生的单位已经有二十个左右,可以培养翻译硕士的单位更多,每年毕业的翻译研究生至少有几百名,发表论文也比十年前增加了不少,申报课题,出版专著,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翻译系、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或翻译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开设培训班、召开研讨会,总体形势喜人。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问题及其原因,注意从根本上克服缺点,当务之急包括: 1)从根本上提高有关教育部门、各级译协组织和广大翻译师生对翻译教学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的正确定位,端正并提高大家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2)组织真正的翻译教学专家研究并制定各级各类相应的翻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与各类教学大纲相配合的教材、参考书籍、制定相应的测试评估标准,至少先提出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 3)在积极建设翻译研究与教学机构的同时,清理整顿现有的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合理调配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法尽快提高翻译教师队伍尤其是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翻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扶持鼓励翻译教师申报真正对翻译学学科建设具有建设意义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课题,严格把好质量关,以便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5)严格把好翻译教学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出各级各类翻译教学对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标准和基本质量标准,包括继续教育中的职业培训要求,逐步推广翻译职业资格考试,翻译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只要我们能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使之沿着正确的途径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就一定能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
|
最新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