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连声规则必须一次性搞明白,不容任何敷衍。三张图片截自德文图书。其实梵文连声规则合并容易,但还原并不容易。查词典则必须正确分开复合词。
|
|
板凳#
发布于:2010-04-25 20:52
這幾張表如果不滾瓜爛熟,那麼梵文學習必須終止了。
|
|
地板#
发布于:2010-04-25 22:01
古代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粘合上实在让人佩服,怎么语言越往现代发展反而越讲究分析性了呢?或者因为古代语言留存的都是书面语,所以语法特征才保留得这么完好?
|
|
|
4#
发布于:2010-04-26 20:31
本帖最后由 Qasoqaanga 于 2010-4-26 20:36 编辑
屈折所表达的能力和分析的应该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所以绝大多是印欧语都在向分析性语言转换可能是简化语法,以及将句式基本固定那个的缘故。梵拉希的句式是相对很自由的,可以说每个语法成分的位置都可以不固定。 |
|
5#
发布于:2010-04-26 23:21
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话题。从经验的角度来说,作家往往喜欢不顾语言习惯而用一些特别的句式。当今留存的梵拉希文献绝大部分都是散文和韵文作品,能够反映一般社会生活口语的作品较少(戏剧的语言?),这就产生一种可能,即文艺作品放大了句式的灵活性。正好屈折语言完备的格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这些自由组合造成的不便,所以颠来倒去也问题不大。
个人在读上古汉字文书的时候觉得其实即使没有屈折变化,凭着分析的作用,即使句式倒乱也无不可,尤其在类似颂歌之类的作品中。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
|
|
6#
发布于:2010-04-27 11:15
|
|
8#
发布于:2010-09-05 23:31
回头看看这贴,把句内连声的(1)元音相撞;(3)t和n尾音(本来允许的尾辅音也不多);(2)visarga撞后面的词 这3种情况简要地罗列出来了。几乎只能用来复习用,没学过的一定得拿课本来才知道里面的水深水浅。
|
|
|
9#
发布于:2010-09-06 00:09
qasoqaanga在阅读梵文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连声规则的繁复和严谨。个人以为有的并不是真正的方便发声,可能有一些哲学意义上的解说。
|
|
10#
发布于:2010-09-06 06:56
Qasoqaanga老师,好久不见,你最近好吗?
Qasoqaanga 老师,总是给我们不断的惊奇,虽说我不会梵文,但从这些列表来看,这是非常精辟的捷径. |
|
|
11#
发布于:2010-09-06 08:20
我很好,祝各位愉快每一天。梵文并不是难,尤其是有一点古典语言的基础,而是繁。梵文大概就是繁文。
|
|
14#
发布于:2010-09-26 22:25
这是qasoqaanga光辉形象,和印度人拉马努金没关系。
|
|
15#
发布于:2010-10-02 14:17
我对梵文的认识还是通过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钱文忠,然后就不收弟子了 梵文是不是国内就北大一所大学有这门课?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钱文忠之后就没人学梵语了,就算有人学也只是皮毛而已? 谁了解梵文在国内教学情况的的能说下吗? |
|
|
16#
发布于:2010-10-02 19:08
qasoqaanga是了解反切的同时了解梵文。研究古汉语音韵,不具备一点梵文的皮毛知识,总是一点欠缺。
“季羡林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钱文忠,然后就不收弟子了”。语气很肯定,不知有没有依据。 |
|
17#
发布于:2010-10-02 19:28
其实没楼上说的那么严重吧,季羡林不也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研究出来的吗?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关门弟子已经不可行了,钱文忠就是方便了一点,毕竟是师父教出来的
|
|
18#
发布于:2010-10-03 11:26
回复 17# Qasoqaanga
这个是看采访钱文忠他自己说的,说当年季老招他时亲口说把 毕生所学传给他,季老也是继承了他的恩师西恩当年也是把毕生所学传给了 季老,你要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鲁豫有约,纪念季羡林的那集 |
|
|
19#
发布于:2012-07-01 23:58
回 Qasoqaanga 的帖子
Qasoqaanga:qasoqaanga是了解反切的同时了解梵文。研究古汉语音韵,不具备一点梵文的皮毛知识,总是一点欠缺。 太好了,先把欠缺补上,虽然不是研究古汉语语音的,但喜欢看古文,将来有机会会多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