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语言的问题一直以来想了很久,尝试将它表述出来,尽可能表达地简明些,向声同的诸位高人讨教:
比如我们学习某一种语言,大部分都是通过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的人的著作、口传或者别他,那么,教我们语言的人,必定也是通过在其之前掌握了这门语言的人的教授才懂得。那么,照此往上推,是不是会有这么一个情况呢? 假设,明朝时的一个英国人来到中国了,而他又是第一个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在他之前,中国和英国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国度的存在,更无论语言的互通了。那么,这个英国人他将如何在中国展开他的生活呢? 也许,一些现实中可以触及的,确实存在的东西,比如衣服啊、碗啊,这样的,英国人用手一指,中国人就自然发出那个音,于是英国人就懂了,以后要表达这个东西,就发这个音。那么,时间一长,英国人就记录了一个本最最原始的汉英小词典。 那么上升一个层次,一些抽象的、精神的、捉摸不到的感觉、思想、意志,如果这个英国人知道在中国话里如何“发音”,他又该如何去表达和掌握呢? 比如:这个英国人想表达英语里的”law",他又该如何去问中国人呢? 我想:是不是这第一个英国人回国了,带回去了那本他完全是用英语标注发音的“汉英辞典”,于是第二个英国人拿着这本词典来到明朝的中国,而这第二个人可能专门就是来学语言的,所以他比第一个更用心,也更细致地观察中国人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他又进一步的丰富了“第一个英国人的那本词典”,甚者在词典的后面还出现了简单的汉语语法和表达方式初阶。接着又会出现第三个乃至第N个英国人,一个又一个地继续深化和丰富前人的所著。 可我还是想不明白那些极为抽象、模糊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意思表达、这第一或第二个、乃至后续的第N个英国人是如何从中文里获取表达方式的?在一种语言环境里呆久了自然能娴熟地运用这门语言,但这种娴熟是仅仅停留于语言表面层次,还是深层次的理解和驾驭,我想这就是要看个人的用功了。 今天的我么固然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该种语言的文学著作来深化对语言的驾驭,但我们毕竟还需要词典和语法书。那么,对于没有任何现成参考资料的“第一批接触某种语言的人”而言,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还请各位高人指教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09-09-16 16:59
请参阅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第一部分
|
|
板凳#
发布于:2009-09-16 22:26
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住在两国边界的人开始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通过这些生下来就会两国甚至三国语言的人来考察最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继而自行研究扩大。
|
|
地板#
发布于:2009-09-18 10:39
楼主可以在旅游的时候尝试一下这种体验,在国外或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亲自试过就会有体会吧!
想想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 抽象的表达应该是在具象的表达积累到足以简单交流的时候才可以的吧! |
|
4#
发布于:2009-09-18 21:22
在多语言地区,人们并非有意识地费力学习其它语言,在互相接触中自然就掌握了。推想最早的跨语言交流者,必然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渐掌握陌生的语言的。很多词汇是在上下文(语境)里变得明朗起来,错了可以纠正。不仅最早的学习者没有词典,现在多语言地区的自然状态下的交流也没有词典,只是学校、部队、志愿者等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才用词典辅助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