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发布于:2009-11-26 10:54
对,是这个,世界语的词根大部分都是提取的印欧语系的公共词根,所以很多词都能感觉到似曾相似。
|
|
|
21#
发布于:2009-11-26 10:42
终于看懂了mi estas la aminda kaj juna knabo,是德文的junge Knabe?
世界语还真的是混合语。 对不起。 |
|
22#
发布于:2009-11-26 10:10
|
|
|
23#
发布于:2009-11-26 09:57
北风女士的帖子质量一级棒,谢谢
|
|
25#
发布于:2009-11-26 08:43
书面语如果和口语可以混同,那就无所谓书面语,譬如现代汉语。
当初文人肯定是应该是可能是用口语思维,然后用书面语写成。距离越来越远,主因还是词汇问题,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存的拉丁语广播报纸,梵文报纸,都是试图证明,这些并不是高级外语,而是正常语言。印度人口普查,尽管相关人口锐减,但是还是有几万名梵语母语者。 |
|
26#
发布于:2009-11-26 08:30
|
|
|
27#
发布于:2009-11-26 08:24
qasoqaanga只是想友情提醒的是,不能岁以下结论,或者结论下得不给自己留活路。
文言和拉丁文作为纯粹的书面语是很合适的,不能因为词汇问题。当初徐先生将梵文奥义书翻译成文言,初看觉得不便,但还是觉得有必要。那是个人的文言水平问题。佛经如果翻译成白话,那就是糟蹋汉语。 |
|
28#
发布于:2009-11-26 08:14
|
|
|
29#
发布于:2009-11-26 08:11
|
|
30#
发布于:2009-11-26 08:00
|
|
|
31#
发布于:2009-11-26 03:26
|
|
32#
发布于:2009-11-26 01:08
我认为越古老的语言,其格的作用越明显,用简单的词缀能方便的表达各种意义。限于古时人类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局限,简单的格(如与格、从格、位置格、趋向格等等)尚能满足逻辑要求,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与拓展,格已经不能满足其思维的记述,转而通过寻求词汇的丰富来表达更为丰富的涵义,以及虚词和前置词的发达能更精确地表达各种逻辑关系,再使用格显得不必要和过于复杂化了,所以很多语言在演化过程中都抛弃了格的概念。但个人认为宾格还是有必要保留的。
|
|
33#
发布于:2009-11-04 16:52
学英文,学语法比较兴奋
学德语,单词比较兴奋,很多复合词,容易记住。不考虑复数,性。 学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发音比较规则 学日语,看见很多汉字兴奋 ……………… |
|
|
34#
发布于:2009-11-04 15:33
纵向看是越变越简单,原因很可能是不同文化民族融合过程中,彼此语言融合借鉴的需要----各取对方简单易掌握的来使用。而与外界接触少的,语言古老较纯,所以大多越复杂难掌握。
例如汉语音调,从更多音调(>7声,甚至11声,比如现存的广西一些地方的粤语)到4声的演变。语法的发展也类似。 |
|
35#
发布于:2009-11-02 12:27
语言学家有没有资格姑且不谈,这里换个说法,如果承认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是同一个概念的话,那么意味着就无法解释人类语言的“本质问题”了。这是语言学家反对动物“语言”的根本原因。当然不是反对动物能通过声音交流的问题。话题扯远了,如果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不是同一概念的话,这里就没必要在继续讨论下去了。 对格,在日语里就是汉语的宾格(ACC)。日语很多汉字词的意思,跟中文里的词可能写法一样,但是意思可能不一样。至于汉语的翻译,似乎对于某种语言的语法书的翻译基本一样(传统习惯??类似英语和世界语,ACC一律翻译成宾格),不同语言的语法书翻译可能的术语可能有比较大差异。 |
|
|
36#
发布于:2009-11-02 11:33
|
|
37#
发布于:2009-11-02 11:17
|
|
|
38#
发布于:2009-11-02 08:40
那肯定是语言,而且还有方言,这点动物学家已经共识了。
|
|
39#
发布于:2009-11-01 22: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