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453回复:0

“和而不同”滋润世界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4-07 20:45
  
      和谐,是东方文明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东方文明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寻求互相的和谐,这是东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同时也是世界汉学研究为世界的贡献
  “世界汉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外汉学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为大会所作的发言中如是说
  3月26日到28日,北京,大陆首次举办的世界性高端汉学大会高潮迭起。

  从文明冲突到当代文学,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每个话题都如此尖锐,充满着争议与求索,甚至是激烈的抗辩。

  “和而不同”,一句传递了2000多年的话语被高高地书写在汉学大会主会场的背景板上,如此贴切而醒目。

  “世界汉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外汉学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发言中如是说。

  此次大会吸引了70余位来自国外的汉学家,其中包括魏若望、顾彬、高利克、马斯洛夫、白乐桑、罗多弼等著名学者,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汉学界的所有顶级专家和学者。

  在国内方面,也有冯其庸、戴逸、汤一介、庞朴、刘梦溪、乐黛云等140余名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人文鼎盛,群贤毕至。“世界汉学大会2007”充分展示出了显学气象。
  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
  “汉学”是生动而全面的“中国学”

  著名汉学家柳存仁曾说过,今天汉学正在走向兴盛,汉学在不久的将来注定会成为显学,而汉语也将像英语一样,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文字。

  什么是汉学?汉学与中国人所说的国学有什么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煦生先生介绍说,所谓汉学,是一门西方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系统,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所进行的研究,这是西方文明所发起的,与中国文明之间持续了几百年的一场对话。而国学则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的研究。

  换言之,汉学是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国学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明的研究。

  汉学与国学研究视角不同,立场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双方特别需要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印证,以共同追求真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提升,这为汉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过去人们所说的汉学,就是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而今天汉学的外延正逐渐扩大,已经不仅局限于古代,已经扩充为“中国学”,从文史哲领域也延伸到了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著名汉学家施寒微表示,在今天,“汉学”这个词汇需要改变一下定义,它不再意味着对古典文献的研究,而是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中国学”,它研究与中国相关的所有的知识。就像奥托·弗兰克曾说的那样: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科。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中国当代文学不是二锅头

  在此次“世界汉学大会2007”上,最有趣的一幕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顾彬之间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论战。

  从去年开始,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判在国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一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虽存在着误译的问题,但仍然引起了人们强烈的质疑。此次,顾彬再次高调抛出了“基本上中国作家是业余的”论,有趣的是,顾彬居然用北京特产“二锅头”酒来形容中国当代文学,他认为二者是同样的廉价产品。

  顾彬有一个奇怪的标准,他认为1949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属于世界文学,以后则不属于世界文学。而他提出的理由,居然是中国当代作家基本不会外语,而现代文学作家都会外语。

  陈平原先生提出了反例,沈从文先生就不会外语,却是现代文学中最成功的作家之一,这说明,用外语来区分作家的好坏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顾彬在没有任何论据的前提下,对中国当代文学几乎不太了解,就妄下论断,有“哗众取宠”之嫌,是“可笑的话”。

  这正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今天汉学界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许多西方学者一说汉学,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知识,其实今天汉学应该也包括三峡水利工程,包括两弹一星。汉学所面对的不应该是一个文化标本,它是活生生的中华文明,不断在进步和发展中的中华文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
  我们对汉学的了解存在盲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西平教授说:“我们今天对汉学的了解非常有限,对汉学发展历史的很多方面都还不清晰。”

  他举例说,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汉学发展中经历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和学院汉学三个阶段,前者以马可·波罗为代表,以后利玛窦在1582年入华,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直到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标志着学院化、专业化汉学的诞生。“然而,这样的区分可能是比较粗糙的,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不同阶段之间其实是很含混的。” 张西平教授表示,“我们现在对这段历史确实不了解,这说明,我们对汉学的了解还存在着很多盲区。”

  目前在西方保存的传教士汉学家的著作有1200多种,11万页,目前国内只翻译过来300多种,2万多页。张西平教授认为,这妨碍了我们对汉学的认识,影响了彼此之间更深入的沟通。

  而且,不接受对方的研究趣味,不相信对方的学术眼光,已成为制约汉学发展的瓶颈。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
  汉学可以给我们一面镜子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增加一个视角,就是要以洋为鉴,可以让我们知道盛衰。”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先生说。他认为,要做到“以洋为鉴”,汉学是必不可少的。

  周振鹤先生举例说,康熙在接见马嘎尔尼的时候,曾经说中国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国外通商。如果放在小视角来看,这没有问题,康熙朝正处盛世,中国当时对外界的依赖确实不多。然而,由于康熙没有“以洋为鉴”,看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盛衰,不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仅仅50年后,中国就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汉学可以给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周振鹤先生说,“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以史为鉴,但我们往往是只以自己的史为鉴,不以别人的史为鉴,通过对汉学的研究与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个问题。”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个镜子是非常需要的。” 周振鹤先生说。



当天召开的世界汉学大会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视线

如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正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也推动着“汉学”渐入佳境,吸引着包括年轻一代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作为主办方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大会发表演讲
  东方文明为世界贡献“和谐”
  1993年,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存在着裂痕,冲突因而产生。“文明冲突论”影响甚广,在今天,许多争端的背后都被人为地加上了“文明冲突”的标签,在亨廷顿看来,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了影响人类和平的祸端。

  然而,“世界汉学大会2007”却呈现了一个与亨廷顿完全不同的视野,即本次大会的主题: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和谐,是东方文明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东方文明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寻求互相的和谐,这是东方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瑞典汉学家、北欧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认为,儒家主张的宽容、包容,接受差异,特别是“君子和而不同”,是很好的传统,对于建立和谐的世界秩序很有启发。他说,“和谐”是个美好的词汇,应该取代强调“冲突”的斗争哲学,成为世界的共同价值。

  美国乔治敦大学东亚系主任魏若望说,中国传统孔孟之道阐述了人类共同的本质,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学热中存在着盲目成分
  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表示,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是文化冲突、文化征服和文化覆盖三种形式,这在今天都不适用。今天的世界追寻的是均衡发展,寻求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宽容,而要达成宽容,就要沟通和对话,而对话就需要正确的话语。

  “我所说的话语是指游戏规则和思维方式。”乐黛云教授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来,一些流行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比如国学热中就存在着盲目的成分,混淆了文化复兴和文化复归之间的区别,片面地把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些文化挖掘出来,来寻求对话,这显然是盲目的。乐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不能盲目地复归。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的基因,其次要把它现代化,第三,在全球化时代要了解别的文化,要为别的文化提出好的思想和好的建议。”乐黛云教授表示,她不赞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说法,认为既不现实也不正义。

  乐黛云教授认为,文化的和谐,根本在于一个文化首先要对别人有用,有借鉴价值,别人才可能接受这个文化,才能真正创造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如果没有和谐的态度和方法,就不可能取得和谐的成果。

  对于一次思想与交流的盛宴来说,无论如何,三天是太过短暂,特别是对汉学这样的一个大题目,虽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相互印证,却也似乎都只是匆匆之间。还有太多的沟通留给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杨煦生教授表示,这样的盛会,今后将每两年举行一次。汉学与国学的深层沟通只是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和谐,在等待着未来。
  汉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方的汉学最初始于好奇,只是少部分学者才关注的事情,而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使西方汉学热持续升温。

  国务委员陈至立介绍,目前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设了140家孔子学院。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察白乐桑先生说,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法国中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法国学校开设的其他四门外语课的学习人数。他用李白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来形容汉语教学在法国的发展。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冯氏惠说,现在汉语已经像英语一样越来越国际化了,越南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方面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因为要研究越南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则是中越两国关系的发展促成的。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杨富雷介绍说,如今瑞典也兴起了汉语热。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已经开设了语言学科,硕士、博士可以授予汉学学位。学生们的研究也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中国学了。斯德哥尔摩政府已经决定在本地区所有高中开设汉语课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周质平介绍说,2005年至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选学汉语的学生人数增加50%,上升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位。

  除了汉语教学方面的成就,今天汉学学术发展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关注,“世界汉学大会2007”就吸引了许多业余爱好者,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日益接轨,汉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文/本报记者 蔡辉  摄影/本报实习记者 张卫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