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发布于:2012-07-23 00:34
什么叫诗歌句式?没听说这个“术语”。
你认为句中词序随意变换就是所谓的“诗歌句式”么? 我的第一句中没有显性的动词,第二句中也没有。第二句中的yiqilmas是形动词,不是动词,且它是elem的定语。你把yiqilmas翻译成作谓语的动词就是不正确的。 你的例子是复句,每一个单句都有动词,且变换词序的词之间是动宾关系。 你的维吾尔语水平导致了你的错误,不知道你固执己见是基于什么样的自信? ![]() |
|
21#
发布于:2012-07-23 00:20
所以,像你那样解释成汉语,再把汉语转译成维语,不管怎么理解就只能复原出维语原文中的一种意思了。
而汉语和维语保留同样多重理解的情况下,倒是有可能还原出维语原文中的多重含义。 孰轻孰重? |
|
|
22#
发布于:2012-07-23 00:13
刷屏是没有用的。
1.维吾尔语原文没有因果关系。 2.原文更不可能是复句。 3.把原文明确表达一个意思的句子翻成了有几种理解可能性、且最直接表达意义不是原文所表达意义的句子就是不正确的翻译。 错就错在你加了“常在”。 |
|
23#
发布于:2012-07-23 00:06
所以,你自己已经把汉语解释理解成了因果复合句,这样翻译成维语当然就和原文不一样了。而实际上汉语解释和维语原文一样不单单只能理解成因果句。
|
|
|
24#
发布于:2012-07-23 00:02
实际上这个谚语按照语法常规语序通常是这样的:
yaxshi bilen dost bolsang, muradqa yetersen, yaman bilen dost bolsang, uyatqa qalarsen. |
|
|
25#
发布于:2012-07-22 23:59
我们也不用说诗歌了,我随便举一个谚语大家看看便知我说的成分易位现象:
yaxshi bilen dost bolsang yetersen muradqa, yaman bilen dost bolsang qalarsen uyatqa. |
|
|
26#
发布于:2012-07-22 23:53
所以,你的原文可以这样理解啊:
aghzimda ana tilim (tur), jenggahta yiqilmas elem (tur) 不是吗? 既然你原文本身就包含了多重解释的可能,为什么汉语解释一定要保留唯一的一个意思呢? |
|
|
27#
发布于:2012-07-22 23:49
还可以理解成:
jenggahta yiqilmas (nerse) elem (tur) 不是吗? 怎么还反说是我汉语水平有问题了 |
|
|
28#
发布于:2012-07-22 23:47
jenggahta yiqilmas elem
按照诗歌句式的成分自由度理解成elem jenggahta yiqilmas也可以啊,但那就不是定语加中心语的简单的句成分结构了,而是一个主谓倒装的简单句了。 |
|
|
29#
发布于:2012-07-22 23:44
你的原文才用了允许需要元素可以脱离常态位置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诗歌样式的对称句式。这种句式,本身就允许在语法范围内有多种理解,除非你原文两处定语都用diki词尾。除此以外,你的原文维语本身就可以有多种理解。为什么解释成汉语了就要翻译成只能明确有一种意思可理解的样子呢?
|
|
|
30#
发布于:2012-07-22 23:41
我没有翻译这句话,你翻译了,但是没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只好给出一个我自己的翻译。
翻译,是要让外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不是教给对方自己的语言,也不是通过翻译改变对方的语言。 所以,按字面意思翻译在很多场合是不可取的,尤其在翻译到本文化圈之外的文化体的语言的时候。 “玑珠”是“一粒粒的珍宝”的意思,中文用来指代珍贵的话语。母语是每个人最珍贵的语言,所以“玑珠”在这里指母语。“字字”是“每一个字”的意思。每一个字都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所以一字一句珍贵的话语就是“嘴里的母语”。 这话是我说的,那ana til当然是指突厥语了。 每一句应该由名词结尾,之前的形动词才不会像你翻译的那样变成动词。所以"玑珠"和“突厥语”是同位语,这样翻译也是为了对仗、平仄和韵律。 这样翻译,和原文的语义、语体就一致了,也符合作者的身份。 你满意了么? ![]() |
|
31#
发布于:2012-07-22 23:35
不然。你这是在强解我的那句汉语解释。
的确,这个汉语解释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但不想你理解的只有因果关系。 同理,你的维语原文也并非不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 因此,这样不就对应起来了? 你的维语原文既可以理解成主谓关系的简单句,又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的复合句,或许还可以理解成其他关系的句子。 我的汉语解释也是如此,与之对应度最大,为什么就不对了呢? |
|
|
32#
发布于:2012-07-22 23:21
![]() 再说一遍: 原文—— Aghzimda ana tilim, jenggahta yiqilmas elem.的字面意思是“在我嘴里的母语是战场上不倒的旌旗。”,其中没有因果关系。 你翻译的“口中母语常在,疆场旌旗不倒。”有因果关系。把你的翻译翻译回维吾尔语就是"Ana tilim aghzimda turup etse, jenggahta elem yiqilmas."。和原文完全两码事。 如果你觉得二者没差别,那就不是你维吾尔语水平的问题,是中文的问题。我没办法帮忙。 ![]() |
|
33#
发布于:2012-07-22 23:10
在汉语里对称结构中有时也可以省略“是”这个词。
在你我两种说法中,都是用的隐喻。 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没看懂原文”,那么我的翻译就不可能添加“常在”这个词,因为真没看懂是不会想到“常在”是和不倒相呼应的,正是通过这种呼应提示了“母语”和“旌旗”的关联,而这样做却可以省略“是”,从而和原文的类似对偶结构相对应 |
|
|
34#
发布于:2012-07-22 23:07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原文是“在我嘴里的母语是战场上不倒的旌旗。” 这两种汉语解释是相同的 |
|
|
35#
发布于:2012-07-22 23:00
![]() |
|
|
36#
发布于:2012-07-22 22:56
字面意思:
口中母语常在,疆场旌旗不倒。 从这个原文意思怎么来的“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 为观众注:elem——旌旗(狼头旗);(神、灵)幡 为观众问: 如果没看懂原文,那么就是说原文中til或者ana tili是指“突厥语”? 那么,“字字玑珠”这个意思在原文中哪里出现?难道是aghzimda表示了“字字玑珠”? 如果这样,那么“这篇文章字字玑珠”是不是可以说成bu maqale aghzimda了?“他的话字字玑珠”是不是可以说成uning sözi aghzimda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 望不吝赐教,请勿以“不敢”推托为盼。 |
|
|
37#
发布于:2012-07-22 22:54
原文是“在我嘴里的母语是战场上不倒的旌旗。”
你的翻译是“口中母语常在,疆场旌旗不倒。” |
|
38#
发布于:2012-07-22 22:46
回 hidayetullah 的帖子
hidayetullah:既然你这么愿意翻译,那就给你个合适的翻译。 终于有回音了。 不过,你也先别说看没看懂原文。 原文就是那样写的,说没看懂,这个论断就武断了。 或许至少你言不达意,也就是字面的确是我说的那种意思,而不是没看懂原文。 你想说的,兴许是行文背后的内涵。 而这正是需要你丝丝入扣地解析出来给大家看的。大家,可以获得启迪。这也是我的真正意图。 请! |
|
|
39#
发布于:2012-07-22 22:14
既然你这么愿意翻译,那就给你个合适的翻译。
字字玑珠突厥语,沙场不倒狼头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