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4596回复:11

[资源分享]藏语发音原理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1-05-15 13:14
某种程度上,藏语与朝鲜语在语音上的比较可能纯粹是一种技术作业。在试图解读藏语发音原理的时候,我发现藏语与朝鲜语在发音上有几分形似。因此借助朝鲜语,可能便于理解藏语的某些语音规则。
我所要解读的藏语的发音原理,包括“加字音变”和“连读音变”两个方面。前者是音节内部的语音规则——加字对基字的作用,后者是音节之间的语音规则——相邻音节的互相作用;这两种类型的作用都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一、加字音变
(一)韵母 (从与朝鲜语韵尾对应的角度解读)
加字类型:后加字(再后加字)ར ལ ན བ(བས) མ(མས) ང(ངས) ག(གས) ས ད འ
1.与朝鲜语-l、-n、-m、-ng、-b、-g韵尾对应

(I)与朝鲜语-l、-n韵尾对应
ར ལ ན 这三个后加字归为一类,它们均可使基字韵母元音部发对应长音。
(i)ར
A.-r韵尾对基字韵母元音部具有延长作用。

B.-r作为音节末音,对音节中的元音的延长可能比较普遍(,以至于在日语中使用[R]表记长音):
例如,英语语音规则中,-r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为长音,如:car(warm)、forty(word)、certainly、bird、Thursday。

C.-r韵尾的读音:众所周知,英语字母R的读音为/a:r/,可见-r韵尾实际读音很轻(,以至于藏语拼音中并不标出)。根据周季文老师的教材,-r韵尾的实际读音应为弱元音(德语中的Fahrrad)或者闪音(日语中ら行、朝语中的ㄹ韵尾)。

(ii)ལ
A1.一方面,-l韵尾对基字韵母元音部具有延长作用。
B1.作为音节末音,对音节中的元音的延长在其它语言中也有体现(,如英语中的al字组:all、almost)。这种延长作用可能基于-r、-l不分的理由(-r、-l发音部位接近)——这种不分导致了某些分化,日语取r罗马字、朝语取l罗马字。

A2.另一方面,-l韵尾对基字韵尾元音部具有变音作用。
B2.-l的发音部位靠前,对前面的元音(确切地讲,后元音a、u、o)产生逆同化作用,即:a→ae、u→ue、o→oe(;对央元音e、i不能产生上述作用)。
另外,如前所述,此时ae、ue、oe发对应的长音——这不意味着ae、ue、oe永远发长音,使用德语字母表记(分别记为ä、ü、ö)更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所以,我不太同意周季文老师将这三个元音归为长音。

C.-l韵尾的读音:-l韵尾的实际读音同于-r韵尾读闪音的情形,同样因为读音较轻而不标出。
l作为音节首音(声母)和音节末音(韵尾)实际发音是不同的。对于-l音节末音的处理有不同的方案,以法语和德语为典型的两种(,从法语字母L和德语字母L可以窥见一斑)。藏语对-l音节末音的处理更接近于德语方案,同日语、朝鲜语应当属于一类。

(iii)ན
A1.一方面,-n韵尾对基字韵母元音部具有延长作用。
B1.-n韵尾的延长作用可能同样基于与-r、-l发音部位接近的理由。这种延长作用已经减弱,以至于在表记时并未采取双写的形式——i→i,e→e。

A2.另一方面,-n韵尾对基字韵母元音部具有变音作用。
B2.-n韵尾的变音作用基于与-l韵尾作用相同的理由,即逆同化。此外,n的“鼻音”属性产生了第二重逆同化作用,即:使前面的元音发对应的鼻化音(,其实际发音可以从法语中找到某些对应)。

C.-n韵尾的读音:藏语-n韵尾的读音同于朝鲜语中的-n收音,书写拼音时需要标出。
n作为音节收音和音节末音的发音同样相异。对-n音节末音的处理产生了很多方案,德语和法语为其中的典型(德语字母n和法语字母n是明显的例子)。藏语-n韵尾的读音接近于德语方案,与朝鲜语ㄴ韵尾应当属于一类。

(II)与朝鲜语-m、-ng、-b、-g韵尾对应
མ(མས) ང(ངས) བ(བས) ག(གས) 这四个后加字归为一类,它们均可带再后加字
(i)མ(མས) ང(ངས)
A.这两个后加字对基字发音的影响是添加韵尾-m、-ng。
B.-m、-ng韵尾的作用原理比较清楚,不再赘言;与朝鲜语中的ㅁ、ㅇ属于同一类型。
C.-m、-ng韵尾的读音:符合通常习惯(,但异于法语m);书写拼音是需要标出。

(ii)བ(བས) ག(གས)
A1.这两个后加字对基字发音的影响之一为添加韵尾-b、-g。
B2.-p、-k作为音节末音本来并不具备韵尾的条件。辅音均得成为音节末音、却不一定可以成为韵尾(收音)。从韵尾发达的朝鲜语中,可以看出韵尾是不送气的——所以,送气音成为韵尾后失去了原来读音。朝鲜语对此进行了类型化,所有韵尾归结为7种读音,即:
ㄱ,ㄲ,ㅋ,ㄳ,ㄺ
ㄴ,ㄵ,ㄶ
ㄷ,ㅌ,ㅅ,ㅆ,ㅈ,ㅊ,ㅎ
ㄹ,ㄽ,ㄾ,ㅀ
ㅁ,ㄻ
ㅂ,ㅍ,ㅄ,ㄼ,ㄿ

以上,每行第一个音结尾韵尾的实际发音。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的转化过程——
藏语:བ→པ,ག→ཀ(p→b,k→g)
朝语:ㅍ→ㅂ,ㅋ→ㄱ(p→b,k→g)

A2.-p音节末音对发音的另一个影响是逆同化。
B2.令人不解的是,在周季文老师的教材中仅仅提出a→â,而具有同类属性的o→ô、u→û并未列出。

C.-b、-g韵尾的实际读音:同于朝鲜语;书写拼音时,前者需要标出,而后者通常不必。

2.与朝鲜语-d韵尾不对应
ས ད 这两个音归为一类,它们对基字韵母的影响完全相同。
A.-s、-t不能作为韵尾。
B.这里的理由前已述及,不再赘言。
C.实际发音(无音)。

后加字འ
藏语后加字有10个,但直到“前加字”一章周季文老师才交代后加字对基字发音无影响。
(1)出现的情形:一个字母带有前加字,如果没有元音符号和上、下加字,一定带后加字འ。
(2)所起的作用:和前加字配合,表明前面的字母是基字。
(这个字母的形式化意义,与朝鲜语中ㅇ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
小结:
藏语中的10个后加字产生了6种韵尾(-l、-n、-m、-ng、-b、-g)(-r和-l被视为一种),与朝鲜语中的7个韵尾(-l、-n、-m、-ng、-b、-g、d)几乎形成了完整的对应(要不是-s、-t未能转为-d)。

以上,仅仅是讨论的第一个方面。后续的讨论,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总体的讨论框架如下:
一、加字音变(声母、韵母、声调)
二、连读音变(声母、韵母、声调)
其中,以声母的讨论最为复杂;此外,我对藏语声调的理解不够充分,对朝鲜语的声调的了解更少,对于能否进行比较信心不足。
对于以上,权作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沙发#
发布于:2011-05-15 13:52
你的分类有很大问题,-m,-ng,-n都能使音节拉长,-n的作用基本就是法语中n的作用
板凳#
发布于:2011-05-15 17:44
回 1楼(hizkuntzale) 的帖子
首先,谢谢hizkuntzale版主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我感到很遗憾,居然犯了那么严重的错误,并希望您的纠正。
1.对于第一个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我立刻就想到了,马上纠正。
2.对于第二个问题,基于-n和-r(-l)发音部位接近的理由(但是-r延长音节的理由我不清楚,希望您可以解答),我已经注意到-n对音节的延长作用;并且我对音节延长的理解可能存在错误:
A.我的理解是——音节中的元音发对应长音,即:a→aa/a:/(ä→ää/ä:/),i→ii/i:/,……。
B.另外一种理解是——音节整体延长。
不知道哪种理解是正确的?
对于-m、-ng的延长作用,在周季文老师的教材中没有交代。(但我本身对长音的理解就很肤浅,我想了解长音的原理。)
3.对于第三个问题,-n韵尾的发音可能不同于法语音节末的n(法语中n实际发音可能增加/ə/)。在《藏语拼音教材》中,-n韵尾的发音并未增加/ə/,不知何故?

追加一个问题:
藏语-l韵尾的实际发音是否和朝鲜语中-l韵尾是否相同,即:是否为闪音?
---------------------------------------------------------------------------------------------------------------------------------------------------
刚刚查了维基百科,知道长音符号用以“指示响音成为长响音”,而响音“与阻碍音相对”,“响音的音能够持续,而音阶不变……通常包括鼻音闪音颤音无擦通音元音半元音”。“英语音系学含有下列的响音辅音音素:/l/,  /m/, /n/, /ŋ/, /ɹ/, /w/, /j/”。
据此,可以知道藏语中的-r /ɹ/(有时发闪音,日语用ra行表示、朝语用l表示)、-l(具体是闪音、还是/l/,不清楚)、/m/、/n/、/ŋ/均能延长音节。其实,这种整体延长作用正是通过延长元音实现的,只是有时并不标出而已。
如下(括号中的音在书写拼音时并不标出):
-r:a→aa(r)、i→ii(r)、u→uu(r)、e→ee(r)、o→oo(r);(-r的发音有时为半元音/ɹ/,有时为闪音)
-l:a→ae(äl)、i→ii(l)、u→ue(ül)、e→ee(l)、o→oe(öl);
-n:a→ae(ä)n、i→i(i)n、u→ue(ü)n、e→e(e)n、o→oe(ö)n;
-m:a→a(a)m、i→i(i)m、u→u(u)m、e→e(e)m、o→o(o)m;
-ng:a→a(a)ng、i→i(i)ng、u→u(u)ng、e→e(e)ng、o→o(o)ng。
---------------------------------------------------------------------------------------------------------------------------------------------------
我陷入一种僵局中。
地板#
发布于:2011-05-15 20:59
回 2楼(Marsh) 的帖子
首先,你这两楼里都有一个莫名纠结的问题,那就是法语中n的作用。很明显你对于它的认识很混乱,你指的到底是音标中的/n/还是文字拼写中的n?如果是前者,的确是会有辅音除阻现象带上一个很轻的schwa(但绝不是schwa),但是明显藏语中的n是有鼻音化的效果的;如果是后者,这就是我说的情况,法语和藏语一致,而此时,完全没有辅音除阻现象,发完鼻音就完了。
然后说长音。藏语中的平声不是平的,在发音的末尾会往下“拐一点”,使得高平声为54,低平声为12,但是这个是针对短音节(有后加字s,d,b,d或者没有后加字)来说的。长音节中高平声和地平声却能保持不往下“掉”,音值是55和11,判断是否为长音节就是看后加字是否是m,ng,n,r,l还有'i(第六格属格)~
再说-l,我听过的音频中发-r后加字的已经算是少数了,而-l后加字的基本没有听过它念出来的……所以我也不懂到底怎么定义
4#
发布于:2011-05-16 01:55
回 3楼(hizkuntzale) 的帖子
谢谢。现列表如下,请帮忙检查:
藏语韵母(单韵母)的发音(元音+韵尾;×声调)

5#
发布于:2011-05-31 23:22
hizkuntzale版主早就告诉我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我还是想得太复杂了。现在,重新整理一遍:
一、后加字(再后加字ས)

图片:1.png


 
二、下加字(再下加字ཝ)
 

图片:3.png


 
三、上加字(ར་ས་ལ)、前加字(ག་ད་བ་མ་འ)
 

图片:4.png


此外,变调规律还是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的。因为四种加字都可以产生变调。
6#
发布于:2011-06-02 20:07
1.加字之间对声调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后加字(韵母)——升降
前加字(声母)——高低
二者并无冲突。

2.另外观察到下列情形:
一、བ与前音节连读时,声调由前音节决定(如果བ读轻声,བ视为后加字)。
二、འུ以及拼合外来词的འུ འེ འོ在连写连读时,其声调亦由前音节决定。
对于以上观察,不知是否正确?

3.此外,对藏语复元音的作如下总结是否合适?
(a+a=aa)
(i+a=ie)
(u+a=uo)
(e+a=ae)
(o+a=oo)

a+u=âu
(i+u=iu)
(u+u=uu)
(e+u=iu)
o+u=ou

(a+e=ae)
(i+e=ie)
(u+e=ue)
(e+e=ee)
(o+e=oe)

(a+o=oo?)
(i+o=io)
(u+o=uo)
(e+o=oe?)
(o+o=oo)

4.དབའ声母的确定,能否对应于日语ra、ya、wa三行?
即:
དབའ           དབི               དབུ                   དབེ                   དབོ
wa        i            u              e             o
དབྱ             དབྱི               དབྱུ                   དབྱེ                   དབྱོ
ya        i              yu           e              yo
དབྲ            དབྲི                 དབྲུ                 དབྲེ                     དབྲོ
ra        ri            ru            re             ro
对于以上四个问题,希望得到声友惠助。
7#
发布于:2011-06-11 13:06
顺着再问一个问题:
下列藏语字母——
ཀ ཁ ག
ཅ ཆ ཇ
ཏ ཐ ད
པ ཕ བ
ཙ ཚ ཛ
每一组中的三个声母各不相同吗?
(1)周季文老师的教材将其拼音写为——
g k k
j q q
d t t
b p p
z c c
(2)威利转写为——
k kh g
c ch j
t th d
p ph b
ts tsh dz
二者差异非常大!以至于令人无法理解。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周季文老师的拼音写法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
(2)威利转写中kh=k‘、ch=c‘、th=t‘、ph=p‘、tsh=ts‘表示发对应的送气音,相应的k、c、t、p、ts表示不送气音;
(3)根据以上两点,可以认为:
周季文老师使用的g/k(第一个k,下同)、j/q、d/t、b/p、z/c,等同于威利的k/kh、c/ch、t/th、p/ph、ts/tsh。
进一步认为:我们汉语拼音中的g、j、d、b、z,也就是清辅音k、q、t、p、c的不送气形式(注意并非浊体形式)。
事实是否如此呢?
查看汉语拼音的国际音标,即可印证此点!
理解这一点,可以更正一个观念:一直以为汉语普通话中,存在g/k、j/q、d/t、b/p、z/c清浊对立,其实是不正确的!
理解这一点,也就明白:其实法语中的pas、tout、cours,就是汉语拼音的ba、du、gu。反过来,法语中比较难的却是ba、da、ga的发音,也就是对应浊体的发音。印证我们是否能正确区分法语中的pa/ba、ta/da、ka/ga的一个方法,也就是声带是否振动,前者是不振动的。
(4)接下来的问题是,藏语字母表中每组第三个字母是否就是对应的浊体形式呢?
根据周季文老师的教材,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理由在于:
其一,P100的音位系统表中并无b、d、g、j、z;
其二,P120的归类中,认为是半送气音。
我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半送气音”,与浊体有无区别?
8#
发布于:2011-07-03 21:18
好复杂的比较,太专业了。
奋斗!奋斗!奋斗!
9#
发布于:2011-08-13 18:31
10#
发布于:2012-08-01 18:39
周季文是根据藏学大师于道泉先生设计的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的藏文拉丁转写为基础的。这个转写方案的好处是,有汉语拼音基础的汉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拼音来模仿藏语拉萨话的语音,简明易懂,也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届藏文班学生都使用的。

威利的方案是按照英语等欧洲语言的拉丁转写来的,他的好处是对于欧洲学者来说,比较容易看懂。

注意:这两个都不是国际音标。所以楼主的帖子有些混乱就是没有很好地分别拉丁转写和国际音标。
11#
发布于:2014-12-03 01:5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