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扪语(古代语言)
亚扪语是亚扪人居住在约旦河以东的民族。同摩押人一样,亚扪人的始祖是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亚扪人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和以东人的亲族。 《圣经·旧约》中没有清晰地说明亚扪人的边界。在士师记11:13,亚扪王要求以色列人归还“我的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约旦河”。以色列人随后反驳,认为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根据的领土要求。因为这块土地以色列人是打败亚摩利族的希实本王西宏而得来的。而先前这块土地是亚摩利人从摩押人手里夺来的。以色列人说他们通过征服亚摩利人而占有的土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从旷野直到约旦河”。以色列人又对这之外的土地提出要求,因此让亚扪人没有了空间。 民数记21:24描述了以色列人对约旦河以东的亚摩利人的征伐所占据的地域“直到亚扪,因为亚扪的边界是雅谢”。约书亚记13:25提到以色列的迦得支派的境界是“雅谢和基列的各城,并亚扪人的一半地……”。使以上的说法和谐只有假定亚摩利族的希实本王西宏拥有的北方土地曾经属于亚扪人。 这就部分地解释了前述的亚扪王的领土要求。申命记2:37提到,“靠近雅博河的地,并山地的城邑”形成了以色列的边界。申命记2:20提到亚扪人之地原本属于散送冥人(又称苏西人),以拦王基大老玛对此族的征伐可能与亚扪的历史有关。当以色列人入侵迦南的征途中到达过亚扪的边境。 据推测,希实本王西宏将亚扪人逐出其最初的地域。自旷野来的以色列人来到约旦河附近时,西宏的王国拥有整个约旦河东岸地区,北方包括基列地,南方以亚嫩河为与摩押人的边界。败给西宏后,亚扪人离开了基列地和雅博河上游河道自南向北的部分,他们的西部边界自此稳定下来。亚扪人的其他方向的边界不如西界那么确定。其南方可能与摩押人接壤。其北方可能与基述王为邻。其东界消失在沙漠中,与Kedarite人和其他游牧部落为邻。 亚扪人的主城是拉巴,或者被称作“拉巴亚扪“(意为亚扪人的都市)。后来希腊人将这座城市称为“拉巴安曼那”。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王托勒密二世(Philadelphus“ 与姐姐恋爱的人”)将此城依自己的绰号命名为Philadelphia。他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宏大强盛的城市,并在城中修建了一座卫城。城市横跨雅博河一条支流安曼河的两岸,因此此城拥有“水城”的称号。当代约旦 国家的首都安曼大致位于古代拉巴城址之上。安曼南方和东方的土地以肥沃而著名,古代城镇的遗址在此地星罗棋布。证明这片土地在亚扪时代存在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定居人口。对此地的农业生产可从历代志下27:5中得到初步印象:南国犹大王约坦打败亚扪人后,他们每年向约坦进贡多达“银一百他连得,小麦一万歌珥,大麦一万歌珥”。 按照创世记,亚扪人与以色列人有亲缘关系。他们和摩押人的关系更近。人们有时用“罗得的子孙”指代亚扪人或摩押人。亚扪人的名字都显现出纯粹的迦南语名字的特征,这证实了上述亲缘关系的存在。旧约也显示了希伯来人对亚扪人的蔑视与痛恨。因为在以色列人由旷野征服迦南地的途中,亚扪人拒绝以色列人取道他们的土地,而且伙同摩押人雇了巴兰来咒诅他们(申命记23:4)。申命记23:3规定“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从此以后的旧约时代即“第一圣殿时代”以及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归后的“第二圣殿时代”,亚扪人和以色列人始终为敌。 以东语(古代语言) 古希伯来语 摩押语(古代语言) 摩押 (Moab;מוֹאָב "Seed of father/leader", Standard Hebrew Moʾav, Tiberian Hebrew Môʾāḇ),是中东一个古老民族的名称。他们本来居住在今日约旦的死海东岸的山区。根据中东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位同名的祖先。而摩押人的祖先摩押,根据《圣经·创世记》所记载,是亚伯拉罕的内甥罗得与两位女儿在逃离罪恶之城所多玛之后,与长女所生下的儿子。 摩押人居住在今日死海东岸的约旦境外,是一个多山的狭长地带。古时的摩押人经常与他们的邻居以色列人有摩擦,这些事件在《旧约圣经》都有反映出来。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两个民族的通婚很常见,而这事件亦在《旧约圣经·路得记》反映出来。以色列著名的君主大卫王的血脉,亦可以上溯至这一位摩押族女子路得。路得记中,波阿斯娶摩押女子路得,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大卫即大卫王。 过去历史学家都认为摩押人只是在圣经才出现。但随着近年考古学的发现,例如:米沙王石碑,描述了摩押人对以色列王暗利的一个不知名的儿子的胜利。(参见《旧约圣经·列王纪下》3:4“摩押王米沙”,即英文版“King Mesha of Moab”。)证实了他们的存在。 以色列人与摩押人的矛盾冲突在旧约圣经中有所体现。旧约圣经描绘了摩押人起源于乱伦。在这个起源故事里,摩押是亚伯拉罕的内甥罗得与自己的长女乱伦所生的儿子。他的女儿是为了在所多玛毁灭后留下他父亲的后裔而这样做的。创世记接下来从语源学角度解释摩押:“摩押”的意思就是“父亲的后裔”。 接下来是旧约圣经中有关摩押人内容的概要。 在遭受亚摩利人的入侵以前,摩押人极盛时期占有的地域按照地理可以清晰地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 * 第一部分:被亚嫩河环绕的死海以东亚嫩河以南的土地。(路得记1:1,2,6 “field of Moab”。NRSV版Ruth 1:1 "the country of Moab"。中文《新标点和合本》路得记1:1“摩押地”。这片领土摩押人始终保有。) * 第二部分:死海以及约旦河以东,亚嫩河以北的更为开阔的丘陵地带,隔约旦河与耶利哥相望。向北一直到基列山。在基列山,摩押人驱逐了原来的居民以米人(申命记2:11)。但是后来摩押人被越过约旦河的尚武的亚摩利人向南驱赶。于是摩押人被局限在亚嫩河以南的土地上,亚嫩河成为了他们的北界(民数记21:13和士师记11:18)。后来占据此地的亚摩利人被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消灭。以色列人在此渡过约旦河,入侵迦南地。但是以色列人习惯性地将这片土地称为“摩押地”、“摩押平原”。以色列的先祖摩西死于“摩押地”,指的就是这里。(民数记22:1“以色列人起行,在摩押平原、约旦河东,对着耶利哥安营”。申命记1:5“摩西在约旦河东的摩押地讲律法说”。) * 第三部分:约旦河深陷的河谷地带。(民数记21:20“摩押地的谷”。) [编辑] 历史 以色列人在前往“上帝应许之地”迦南地的途中,绕过摩押人的领土(前述的摩押极盛时占有地域的第一部分)(参见士师记 11:18)。因为这时上帝“不容以色列人侵犯亚扪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参见历代志下20:10)。“西珥山人”即以东人(参见创世记36:8)。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民族据创世记,都是以色列人的亲族。也许是由于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以色列人并没有把他们列为应当征服和消灭的迦南人。以色列人征服了新近夺自摩押人的亚摩利人占据的土地(见前述的摩押极盛时占有地域的第二部分),作为渡过约旦河进入迦南地的通道。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后。以色列人和摩押人时而处于战争时而和平共处,是一种复杂的关系。至少有一次,摩押人联合他们的亲族亚扪人(亚扪人的始祖是罗得与其次女乱伦生下的儿子),与以色列便雅悯支派打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参见士师记3:12-30) 另一方面,路得记的故事证实了摩押和伯利恒之间的友善交流。 伯利恒是犹大支派的城镇。 可以说,作为路得的后裔,大卫王体内流着摩押人的血。大卫逃离扫罗后,亲手将父母托付摩押王保护(参见《撒母耳记上》 22:3,4)。然而双方亲密的关系至此为止。接下来我们看到摩押出现在对大卫王武功的描述中。大卫王的征伐迫使摩押向以色列进贡(参见撒母耳记下8:2 ,历代志上18:2)。此时的摩押人可能接受以色列人总督的统治。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后,摩押臣服于北国以色列。 北国以色列的国王亚哈死后,摩押人拒绝进贡并恢复自己的独立地位,并且兴起了反对南国犹大的战争。(参见历代志下20:1)。 结果,以色列王犹大王以东王三王联合进攻摩押。摩押人溃败回自己的领土。三王的军队追击摩押人进入其境内,“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参见《列王记下》 3:25)。最后,摩押王米沙在其首都闭门坚守,在数千人的关注下在城墙上杀死并用火烤他的儿子,作为献给摩押人的神的牺牲。三王最终撤军回国。然而根据米沙王石碑铭文的记载,摩押王米沙取得大胜,收复所有以色列人侵占的领土。这场洗斯坡战役是旧约圣经提到摩押人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先知以利沙去世的那年,摩押人入侵以色列(列王记下13:20)。后来摩押人协助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犹大王约雅敬(列王记下24:2)。 亚述帝国城市尼姆鲁德的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时代的陶器铭文记载了摩押王Salmanu(也许是何西阿书10:14提到的拆毁伯亚比勒的沙勒幔)向亚述进贡。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在一件陶柱的铭文上提到了一次反抗他的叛乱,参加的有摩押、非利士、犹大和以东。Taylor柱上叙述了萨尔贡二世进攻犹大王希西家时,摩押王 Kammusu-Nadbi (Chemosh-nadab)带来贡品并尊其为宗主。亚述宫廷提及另一个摩押王Musuri时,把他作为臣服亚述王阿萨尔哈东和亚述巴尼拔的诸侯之一。摩押王Kaasḥalta在亚述巴尼拔的圆柱B中提及。 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摩押在波斯帝国时代消失了。摩押人的领土随后被一波波来自北阿拉伯的部落占据。这些部落包括Kedarite人以及后来的那巴提安人。在《尼希米记》4:7,阿拉伯人取代摩押人成为亚扪人的盟友。但是摩押人的领土还是被称为“摩押地”。千余年之后,当十字军占领此地,他们为了防御耶路撒冷王国东部而建造的城堡叫做Krak des Moabites。 摩押的领土是很多自然资源的产地。包括来自死海地区的石灰石、食盐和香液。摩押人占有王道(King's Highway)的极其重要的一段。王道是古代连接埃及和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的商队路线。摩押人和以东人亚扪人一样,从这条商路上的贸易活动上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提到摩押人信仰的资料很稀少。如同其他的早期塞姆语族(闪米特语族)一样,绝大部分的摩押人是多神教信徒。他们劝诱以色列人加入他们的献祭(民数记 25:2;士师记10:6)。摩押人的主神是基抹(耶利米书48:46),所以有时以色列人提起他们还文绉绉地说“基抹的民”。有多次尤其是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摩押会向他们的神献人祭。如前述的米沙王所做的。 然而“所罗门为摩押可憎的神基抹和亚扪人可憎的神摩洛,在耶路撒冷对面的山上建筑邱坛”(列王纪上11:7)。直到犹大王约西亚将其摧毁(列王纪下23:13)。摩押人的石碑提到了基抹所对应的女神“阿施塔-基抹”,以及Nebo神,可能是巴比伦著名的Nabu神。巴力毗珥神或毗珥神的祭祀仪式是以性仪式为特点的,虽然这可能被人夸张了。 因为摩押人在以色列人入侵迦南的时候,不给予方便并且雇巴兰咒诅他们。因此“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命记23:3)。然而这条律法在巴比伦之囚时代被违犯了。以斯拉和尼希米试图强使这条排斥的古代律法重新生效(以斯拉记9:1-2,12;尼希米记13:23-25)。所罗门王的后宫中有摩押女子(列王纪上11:1)鼓励了离散时代犹太人的作为。 另一方面,在路得记的故事里。犹大支派伯利恒的以法他人玛伦和基连分别娶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为妻子。路得的丈夫死后,她嫁给了波阿斯。波阿斯就是大卫王的曾祖父。路得记提到这一点时,并没有责备的意思。这个事实显示了这条律法在这相对比较早的时代是失效的,成为一种僧侣式的约束。传统说法认为,从语意上说,这条律法使用于摩押和亚扪的男人(希伯来文,如同所有的塞姆语族的语言,是分性的)。 腓尼基语(古代语言) 腓尼基(Phoenicia)是古代中东的一个民族,起源于今巴勒斯坦附近。 腓尼基人与希伯来人不同,奉的是多神教。他们于公元前十四五世纪时定居于地中海滨,建立了许多城邦,其中有西顿(Sidon)和推罗(既泰尔Tyre)二城曾先后为各城邦的盟主。他们并不曾组织过近代式的国家,在政治上不过是埃及、亚述等帝国的附庸而已。可是他们却有一种特点,擅长海上贸易。因为腓尼基前临大海,交通便利,东面黎巴嫩山上生产轻质木材,可供造船之用。所以腓尼基人能发展其航海事业,往来于埃及、西亚、希腊、地中海中的各岛屿。他们经商所至之地,据现在所知,曾出大西洋而远及不列颠。又因地狭人稠,复从事于殖民事业,西班牙及非洲西北岸都有他们的殖民地。殖民地中最露头角的,就是后来和罗马做世仇的迦太基。 根据圣经记载,古腓尼基城市包括现今在以色列境内的阿市多得(Ashdod)、阿什凯隆(Ashkelon)和厄刻龙(Ekron);在黎巴嫩境内的提洛(Delos)和漆冬(Sidon)。事实上,腓尼基人是一群优秀的军事家,所以他们能控制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因着他们在海上经商往来,他们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学会了制作木乃伊的技巧,并把死者遗体制成为木乃伊后放入人形的棺椁内;也朝拜埃及的神祇。腓尼基人对外营商发达,与其他民族通婚,因此他们失去了他们的文化特色,渐渐受异族同化了。虽然如此,腓尼基人在新约时代仍是一群强大的民族。 希腊文化的来源除了爱琴人之外,还有腓尼基人。希腊人从他们的商船上得到了许多东方的制造品,学到了许多工艺美术。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腓尼基人的字母。希腊人学会了那些字母之后,又加上了几个元音,完成了字母的作用,成为后来欧洲各类字母之祖。腓尼基的商船上又载有埃及等处运来的笔墨纸等文具,在这个情形之下,希腊的文学也就渐渐地萌芽起来了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09-06-28 21:42
布匿语(古代语言)
撒马利亚语(已消亡) 撒馬利亞人的整全概念最高見於聖經新約的福音書中,是一個按地域而來的信仰派系,但當中的「撒馬利亞」,並非聖經舊約的撒馬利亞城,而是指耶穌年代羅馬政府管理的撒馬利亞省.撒馬利亞人自稱是北國以色列國的後裔,保存有摩西律法的教導,並以基利心山為他們信仰的敬拜中心.但以色列人並不會接納他們同為猶太人後裔,以色列的歷史學家約瑟夫表示他們是北國以色列滅亡時,亞述把外族移居入以色列地,和留下來以色列人所生的後裔.按聖經列王記下17:24-41,亞述在以色列地移入新居民後,曾差遣以色列的祭司教導他們宗教禮儀.但當時以色列的宗教已非常混亂(這也是聖經記載他們亡國的主要原因),加上撒馬利亞人接受教導後,又混合了外族人自己的神祇及宗教崇拜.故此,他們一直不為後來巴比倫回歸的以色列人(主要來自南國猶大國)所接納,只視為一個污穢的旁支,在隨後以色列的歷史上,並沒有一正確的身份. 撒馬利亞人在歷史上一直存在,他們的文獻存在於3-14世紀之間.並在14世紀進行了宗教改革,他們的祭司Phineas把不同的文獻收集整理,參考聖經的記載,編制成Abu'l Fath.當中處理了撒馬利亞人的歷史淵源、宗教傳統、崇拜禮儀等項目.他們並於1355年發現阿倫的孫子所編制成的Abisha Scroll,成為了他們當中最重要的文獻.撒馬利亞人承認摩西五經的經典地位,並重編修改了部份約書亞記的記載,統一了他們的信仰及禮儀傳統.他們的信仰共有五個主要認信: 1. 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 2. 摩西是神差遣的主要使者 3. 律法書是啟示的信息 4. 摩西按神的啟示,指示約書亞於基利心山建壇,作為敬拜獻祭的中心 5. 相信Taheb在末日來臨,讓他們重生,並認為Taheb就是摩西。自直19世紀,撒馬利亞人被拒絕前往基利心山,他們亦走向沒落.直至現在,以色列復國,他們才又漸漸在人數上復興起來. 因为以色列的特定历史和文化,撒馬利亞人的概念有特殊的宗教含义。下面的内容要在宗教的框架内理解。 与南国犹大国不同,北部以色列人比較少的受到宗教的约束。他们受到鄰近的兄弟民族,如:摩押人、以東人的影響,有部份轉而崇拜他們的偶像,並与异族通婚,而为南国的犹大人所不认同。另外,他们虽然是兄弟,但因为数百年的分裂、竟争、甚至战争,早已变成了仇敌。因此在正统的犹太人看来,撒馬利亞人是含有贬义的名称。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明顯存有很深的敵意。後來《密西拿》甚至加上一條律例,禁止猶太婦女協助非猶太婦女接生,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有分把多一個外邦人帶進世界。[1] 無論在宗教上還是在血緣上,撒馬利亞人都比一般外邦人與猶太人接近。不過,他們也一樣受到排擠。使徒約翰寫道:“猶太人跟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約翰福音4:9)事實上,《塔木德》[2]有這樣一個主張:“撒馬利亞人的餅,比豬肉還不潔。”有些猶太人更用“撒馬利亞人”一詞來表達蔑視和非難的意思。[3] 對猶太人來説,愛撒馬利亞人如同愛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但把這樣的愛伸展到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身上, 就甚至更困難了,因為和撒馬利亞人比較,外邦人與猶太人的共通之處甚至更少。論到猶太人對外邦人的看法, 《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4]説:“ 在新約時代,我們見到最極端的反感、鄙夷和仇視的事例。他們[外邦人]被視為不潔,與他們之間有任何交誼都被視為不法。他們乃是上帝和上帝子民的仇敵,除非他們歸信,否則就不配認識上帝。但即使這樣,歸信的外邦人也無法像在古代的日子一般完全受猶太人所接納。猶太人不可向他們提出勸告。外邦人如果問及上帝的事,就會受到咒詛。” 因上述原因,撒馬利亞人作为以色列人的地位受到了疑问。耶稣基督通过新约圣经裏的“好撒馬利亞人”寓言、“ 撒馬利亞打水妇人”的故事,以及“复活後的谈话”,表示耶稣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公正无偏见的看法。通过这些例子可以体现出圣经新约在传讲福音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向所有国族、民族、部族、语言传讲。这也正是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信仰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地区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这与使徒行传使徒彼得的看到的异像以及大批的非犹太人归信也是协调一致的。 現時撒馬利亞人的後裔在世上僅於700多人:他們散居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或說現代希伯來語或阿拉伯語,但進行宗教活動時依然會說古希伯來語或古亞蘭語。他們認為他們的宗教比猶太人所信奉的聖殿猶太教更古老,所以保存了更多原始猶太教的特色。他們認為猶太人所信奉的聖殿猶太教是一種世俗化了的宗教。 好撒馬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是基督教文化中一个很著名的成语和口头语,意为好心人、见义勇为者。 它来源于《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0:25-37)中耶稣基督讲的寓言: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但不闻不问。惟有一个撒瑪利亞人路过,不顾隔阂,动了慈心照应他。在需要离开时自己出钱把犹太人送进旅店的故事。 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听众,撒馬利亞人一般说来含有贬义。因为撒馬利亞人(北国以色列)受到宗教的约束比绞少。他们崇拜偶像,与异族通婚,为南国犹太人所不认同。他们虽然是兄弟,但因为数百年的分裂、競争、甚至战争,早已变成了仇敌。在民间,撒馬利亞人与犹太人互相不交往长达数百年。 耶稣用这个寓言说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犹太人自己的祭司和利未人虽然是神职人员但见死不救。仇敌却成了救命恩人,见义勇为者。 该寓言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是,许多国家制定了好撒馬利亞人法,用立法手段保护做好事的人。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急救人士在搶救傷者過程中或其後對方死亡,可以運用此法按撤銷死者家屬對治療者的法律起訴,从而鼓勵旁觀者對伤、病人士施以幫助。 乌加里特语(古代语言) 乌加里特(现代地名拉斯·向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野茴香枝头”)是古老的国际港都,位于北叙利亚沿地中海都市拉塔奇亚北方数公里处。在该地发现的档案文献经由来自迈锡尼和塞浦路斯(又称阿拉西亚)的陶器证实后,确认乌加里特不仅和塞浦路斯有贸易外交关系,还向埃及纳贡。该城政治势力的兴盛期由公元前1450年持续到前1200年。 在1928年某阿拉维派的(什叶派的分支)农人耕作时意外掘开一座古墓之前,乌加里特的地址早已久被遗忘。这片地区属于乌加里特的墓园。发掘工作发现乌加里特足以跟乌尔、艾利都两城并列古文明都市的摇篮,这可能是因为此城身为海港跟通往两河流域的贸易枢纽之故。至于年代则可追朔到公元前6000年之久。 在困难的政治环境下,大多数的发掘工作由来自斯特拉斯堡史前及高卢罗马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克劳德·雪菲负责。 发掘作业揭露了一座皇宫,拥有八座中庭跟九十个座落四周的房间;许多偌大的私宅,包括一座存有外交、法律、行政、学术、文学跟宗教文本的私人图书馆,由名为拉帕努的外交官所有。有两座神庙建在此城奠基的山上:其一是献给代表国王的巴尔;另一是献给来生代表丰饶和谷麦的神达共。 发掘时共发现数个储存楔形文字泥板的地点,分别是皇室、神庙以及两座当时世上稀有的私人图书馆,皆可追溯到晚期的公元前1200年。这个古代国际中心的泥板以苏美尔文、胡立安文、阿卡德文跟乌加里特文撰写。当时乌加里特通行的书写文字不下于七种,分别是埃及文、苏美文、胡立安文、阿卡德文、塞浦路斯—麦诺安文、卢为象形字跟乌加里特文。 在1958年持续发掘时,另一座图书馆现迹。其中的泥版却被转卖到黑市而不及修复。这批名为克雷蒙·拉斯·向拉的泥版现藏于加州克雷蒙神学院的古物和基督教研究所,由罗伦·费雪在1971年校订。在1973年的抢救挖掘中,发现另一处藏有约120块泥版的档案室。1994年时在一座方石砌成的大建筑里另出土300多块的泥版,当中的纪录涵盖了这座青铜器时代城市的最后余光。 乌加里特最重要的文学片段可能是巴耳故事集,描述对迦南神祇巴耳信仰和仪式的基础。 虽然此地发源的历史应该更久,新石器时代的乌加里特在初期已经重要到值得建城墙加以防御,时间可能早在公元前6000年。 最早提及乌加里特的文献在公元前1800年由邻城艾伯拉记载。乌加里特处于埃及文化圈中,艺术深受影响。双方最早的接触——也是乌加里特最初可追溯的年代——由一颗确认来自于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的玛瑙珠证实,时间是公元前1971至1926年。另外还发现来自于辛努塞尔特三世跟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石碑跟小型雕像。 乌加里特后来落入喜克索斯支族的统治,他们还毁坏了带有埃及风格的纪念建筑。在文化兴盛的前十六到十三世纪,乌加里特跟埃及和塞浦路斯间不断来往。 最后一位青铜器时代的国王阿穆拉匹跟西台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二世同一时代,不过统治的确切年代仍未知。 乌加里特在青铜器时代末期被摧毁。灭亡时的地层中有来自希腊青铜器末期IIIB期但没有IIIC的器皿(参见迈锡尼文明)。这点对追溯IIIC期的年代贡献颇大。由该区中一柄带有法老门捏普塔(1213-1203)之名的宝剑敲定公元前1190年为希腊青铜器末期IIIC期开始的年代。一块1968年发现的楔形文字泥版纪录该城在法老门捏普塔驾崩之后被毁,也就是早于公元前1190年,时间可能是1195年。一般同意最晚在拉美西斯三世执政第八年时,乌加里特已不复存。 关于乌加里特是否先于西台的首都哈图萨被毁仍有争议。此地随着破坏而荒废了一段时期。许多当时的环地中海文明都被神秘的海上民族入侵而搞得秩序大乱。 乌加里特的书记员似乎在公元前1400年创立了乌加里特字母表。该字母表由楔形文字发展出共三十个字母,与声音互相对应,并刻于泥版上。到底腓尼基字母跟乌加里特字母谁先发明仍未有定论。不过腓尼基文借由贸易航线传遍了地中海跟爱琴海。跟困难的阿卡德楔行文——比方说公元前1350年的阿马纳字母——相比之下,灵活的表音字母对普及各类人民的识字率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属于米诺斯文明的克诺索斯岛,其十分有限的识字率跟乌加里特相比有如天壤之别。 除了跟青铜器时代的邻居作皇室通信之外,在乌加里特图书馆发现的文学作品有以叙事诗体创作的神话;信件;法律文件含有国际条约,管理清单;还有某些诗作的断简残篇,计有《科图传说》,《丹·艾尔传说》跟详细描写巴耳与扬、摩特之间争战的故事等等。 乌加里特档案室对圣经研究有重大意义,这些档案首次提供对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之前当地宗教详尽的描述。这些资料跟希伯来圣经文学之间有显著的对映关系,特别是诗体格式和对神性的描绘。希伯来诗歌承袭许多乌加里特诗歌的元素,如对句法、韵律跟节奏。在乌加里特的发现让旧约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新的评断。 乌加里特的信仰集中在主神伊尔或称艾尔上,并尊称他为“人类之祖”或是“创世者”,他的宫廷称为“伊姆”。其他众神中最重要的有天国之王哈达德、女神雅雪拉、代表暴风雨和大灾难等自然混乱现象的海神扬及死神摩特。次要的神祇有谷神达共、提洛希、何隆、掌医疗的神祇雷薛夫、代表技艺跟智慧的工艺之神科塔·卡西斯、曙光之神沙哈尔及垂暮之神砂林。乌加里特的文献提供学者们有关迦南宗教的丰富资料,以及他与以色列宗教之间的关连。 希伯来语 希伯来人(Hebrews,עברים,Standard Hebrew ʿIvrim,Tiberian Hebrew ʿIḇrîm; also עבריים Standard Hebrew ʿIvriyyim, Tiberian Hebrew ʿIḇriyyîm) 自称是以色列人。他们在纪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王国,首位国王是扫罗王,第二位是大卫王,第三位国王是大卫王之子所罗门。所罗门王在位时期国力鼎盛,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分裂成以色列(北国)和犹大(南国)两个国家。 在公元前二千年内,希伯来人定居在迦南。他们使用迦南人的语言,尽管他们的文化有别于本地迦南人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区别是一个激辩中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宗教方面非常敏感。 希伯来人的名称源自希伯(Eber)。根据《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第十一章12~14节,希伯是挪亚的玄孙、闪的曾孙、亚法撒的孙子 《阿马尔纳信札》被成功解读后。若干学者急切地判定信札中谈到的“哈比鲁人”(Habiru)就是希伯来人。特别是信札中的“哈比鲁人”被称作游牧民、袭击者和歹徒。这与圣经旧约(约书亚纪)中,对受约书亚领导征服迦南的希伯来人的相关描述特别契合。 如此的结论被证明是草率的。随后的研究,结合了语言学的方法,并对其他古代文明的文献提到的“哈比鲁人”进行了考察。现在一般认为,“哈比鲁人”指的是一群集合起来的无国家的流亡者。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却不是一个入侵迦南的强大部落。 实际上,根据圣经旧约的描述来确定“哈比鲁人”是否等同于希伯来人也许是不科学的。圣经旧约描述的事件也许在历史上并不是真实的。“哈比鲁人”中大部分是胡里安人,他们没有出埃及的经历。 另一种理论认为,希伯来人就是古埃及文献中神秘的所谓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属于塞姆语族(闪米特人)。他们不断地移居埃及。最终武力夺取了衰落的法老的权力。喜克索斯人在几百年后被驱逐出埃及。与圣经旧约中的希伯来人寄居埃及的相关描述(比如寄居的时间)符合。 实际上,正是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雅赫摩斯一世(希伯来语中的“阿摩西斯”,即圣经旧约中的摩西[来源请求]),顺尼罗河而下收复孟斐斯,驱逐喜克索斯人。与圣经旧约的描述截然相反,雅赫摩斯是喜克索斯人的敌人,是他用武力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一个引人好奇的事实是埃及第十五王朝的六个喜克索斯人统治者中的第三位名叫雅各伯赫(Yaqob-her),与圣经旧约中的希伯来人的族长雅各(Jacob)相似。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名字。但仍然与圣经旧约形成了对比,也许最终我们会发现雅各不仅是希伯来人的族长,同时是埃及的法老。 在希伯来文化中保存了很多迦南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因素。比如圣经旧约中挪亚方舟的故事与苏美尔人的Ziusudra/Utnapishtim故事。后者的故事中有方舟,神灵因为愤怒而释放大洪水,嫉妒的神Enlil(巴比伦语Enlil,迦南语El)以及反对他的智慧神Enki(巴比伦语Ea)。 文献资料显示希伯来人居住在村落,饲养牲畜。周期性地将牲畜移往更干燥的不适宜耕种的地区放牧。这种方式就被称为“季节性牲畜移动”。因此很多学者认定希伯来人不过是迦南人罢了,他们居住在迦南地条件艰苦的山区。长时间以来与其他迦南人隔绝,因此有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崇拜El神更甚于Hadad神。 以上的关于希伯来人起源的说法可能都部分地正确。也许真实情况是这样:有一群被隔绝的迦南人设法山区定居。山区在迦南地东部是主要地形。他们吸收了其他的迁徙群体诸如“哈比鲁人”。文化融合使他们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特性。后来,这个组合而成的部落与迦南人截然不同。他们移居埃及,成为了埃及文献中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在他们被驱出埃及回到迦南地的时候,他们自认与迦南人无任何关系。正如他们已经迥异于他们的祖先。以上的理论各有其支持者和批评者,相互之间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术语“十二支派”(Tribes)指圣经旧约中族长雅各(后来改名“以色列”。有基于文本研究的假设认为,这个改名是一位旧约编辑者的尝试。)的后裔。希伯来人也被用来指称雅各的后裔。圣经旧约记载雅各有十一个儿子。土地就在他们之间分,除了约瑟,他的份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利未的后代专职做祭司,不分土地。因此,圣经上希伯来人由十二支派(占有土地的十二个部落)组成。 当代的犹太人仅仅是十二支派中的少数几支的后裔。犹大支派、便雅悯支派和利未支派(专做祭司的支派,在犹大国和以色列国不拥有土地,与其他支派不同)的一部分,即原来南部犹大国的后代,被犹太人和很多基督徒视为当代犹太人的祖先。有人认为西缅支派也是当代犹太人的祖先,这是因为认为当时西缅支派已经完全被犹大支派所吸收。十二支派其余的那些支派属于北部以色列国,在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征服后,被流放,这就是所谓的“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 某些基督教团体有时使用希伯来人这个术语来指称耶稣出生前的犹太人,与耶稣出生后的犹太人作区分。这种区分来源于基督教的观点,即犹太人在他们拒绝承认耶稣是救世主时,他们原有的上帝选民身份转移到基督徒身上。这种划分方法不为犹太人所接受。 以色列建国后,认为要团结流落到全世界所有本民族的人,所以他们采取了以色列为国名,而没有采用犹大作为国名,而且自称为希伯来民族,而不是犹太民族。但犹太人这个名词已经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 字母表: א ב ג ד ה ו ז ח ט י כ ל מ נ ס ע פ צ ק ר ש ת ך ם ן ף 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