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发布于:2016-06-12 02:16
|
|
41#
发布于:2016-06-12 02:06
维基列的人类学四大领域:社会文化、生物、考古、语言。
|
|
42#
发布于:2016-06-12 01:48
|
|
43#
发布于:2016-06-11 20:52
https://www.ethnologue.com/subgroups/sino-tibetan
- Qiangic (8) ...... Pumi, Northern [pmi] (A language of China) Pumi, Southern [pmj] (A language of China) ...... 当然普米属羌语支还是藏语支这个是有争议的 |
|
44#
发布于:2016-06-11 20:06
通东人:我说的是藏缅语族彝语支,还有藏语支的白马语,这些语言比较简单回到原帖 这个我不了解,你了解彝语支语言吗?也都是作格语吗?将行、现行、已行、完成这四个体都齐全吗? 不管如何,肯定不能所有藏缅一概而论,藏缅是个非常巨大的概念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huashi0703/yuyanxgl/ckwx/ckzl67.htm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3/73_04.htm http://www.zangdiyg.com/index.php?s=/Article/detail/id/6363.html这里面有很多文章,你都看过吗? 本次會議的最後一個主題是一組關於羌語支語言時與體的專題討論,此次專題討論由梅廣教授主持。共有5位學者在會上分別在各自研究的領域,就會議主題發言。林英津女士的題目是〈關於西夏語的時與體〉、羅仁地先生的題目是〈羌語北部方言榮紅話的時〉、孫天心先生的題目是〈草登嘉絨語的「時」與「體」系統簡介〉、丁思志先生的題目是〈牛窩子普米語的時間參照點〉、黃布凡教授的題目是〈羌語的體範疇〉。他們的發言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羌語支中不同的語言時與體的表達方式。討論主要集中在羌語支語言有沒有「時」以及有些語言已經分析為「時」的,算不算嚴格的時制。討論還涉及對語言事實的認定方面。討論雖然沒有完全取得一致意見,但是大家認為,羌語支語言過去都把體看作為時,通過討論,對過去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質疑,要建立新的語法體系出現一些分歧意見是正常的,一致肯定這種討論是非常有益的,有利於對羌語支語言時、體範疇的認定和研究的深入,也有利於今後這一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往深了讲,任何一个简单的东西都可以很复杂,有很多门道。比如英语,真正能思考和参透深层次问题的观点并不多,就拿最简单的to help sb. do sth.来说,知道为什么do之前无需加to吗,help与sb在语法关系上不是对格关系,其实是个语源上类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动词 [ask于2016-06-15 18:51编辑了帖子]
|
|
45#
发布于:2016-06-11 16:01
|
|
46#
发布于:2016-06-11 11:50
通东人:我觉得只要掌握1级日语的人学起藏缅语简直是轻而易举,反而在学越南语,泰语有一定的障碍回到原帖 这夸大了吧?日语跟现有已知藏缅差十万八千里,而且藏缅是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北到西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额济纳一词,源于西夏语)南到印度东北和中南半岛,西到克什米尔拉达克东到西太平洋沿岸(日琉语系与韩语都有汉藏底层),分属N个语族,这里有460种汉藏语: https://www.ethnologue.com/subgroups/sino-tibetan 除掉他所列的14种Sinitic的,剩下的446种都算入所谓藏缅语,不知你想说学了日语后学哪种藏缅“轻而易举”?羌吗?尔苏、贵琼还是纳木义?嘉绒还是白马藏?还是印东北的那加?还是中南半岛的克伦?这些语言内部都差十万八千里,更别说他们分别与日语的关系了 最好说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熟悉的就别评了 |
|
47#
发布于:2016-06-08 20:01
|
|
50#
发布于:2016-05-28 12:36
我在你们论坛是打酱油的,你听不听随便
从该论坛的各种发言及其外语程度来看,该论坛所定位的受众对象大抵以90后及00后在校生为主,连85后都屈指可数,可能交流上有代沟 把我所谈及的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和语言有关的小话题引向了既包括语言又不包括语言的人类学这个大话题,再引向了几乎和语言无关的体质人类学等话题,实在是高明! ------ PS 没有语言人类学这一说,语言学就是语言学。而你的标题是一顶大帽子“人类学”。而我在告诉你的是语言学不是人类学的下属学科 至于文化人类学?你“谈及”过?何为文化人类学你知道吗?不是学一堆语言就叫文化人类学。语言类型研究和词源学是和文化人类学有交叉,但不是其下属学科。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对象范围广去了,比如人类何时开始饲养家鸡,小麦和水稻的驯化源于何时何地,以及前述我提到的土家摆手舞起源于何时何地,比如北方系青铜器类型的光社文化从其他器物类型来看是否属于仰韶文化,比如东蒙冀北辽西的玉文化起源于何地,经历过怎样的变迁,这些才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你懂何为文化人类学?而你的贴子通篇的内容全是语言内容,与文化人类学关系不大,甚至与整个“人类学”关系都不大,而这有违你标题中的“人类学”这顶标签 [ask于2016-05-28 13:06编辑了帖子]
|
|
52#
发布于:2016-05-28 00:45
请ASK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高深的人类学到底关心什么?到底研究什么主题?何为人类学?
------ 貌似我前面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
请先看清楚别人的原话,然后再提问。问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问别人没回答过的内容,别让人重复复读解释过N遍的内容 |
|
53#
发布于:2016-05-28 00:28
请ASK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高深的人类学到底关心什么?到底研究什么主题?何为人类学?
如果这些问题你回答不上来,你就不要冒充人类学家了。 ------ 1、我说过我是人类学家? 2、楼上举的例子清清楚楚:“比如‘希特勒属于E1b1b1-M35单倍群,跟犹太人是近亲’这句话”,你看不懂?看不懂之前就先别急着提问和质疑,提问题前自己先仔细看完并看懂别人原话、学着先自己谷歌百度一下看E1b1b1-M35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就是分子人类学的内容。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文博特别是出土器物研究、家族史研究、包括古生态学、古气象水文学、古地质地貌学,也包括你说的语言,这些都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与人类学有交叉乃至深度交叉的学科,研究人群起源及民俗文化来龙去脉成因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不一而足,更不是只有狭隘地把他们的语言搞清楚了才能研究。诚然语言是一个方面,不会该语言是一大缺憾,但不能说仅仅因为这一方面不足,就没法开展人类学研究了,那是一叶障目了 |
|
54#
发布于:2016-05-28 00:12
最让我惊叹的是,一些高校的三年制博士生,直到二年级才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并开始田野调查,而且调查点都是西南民族地区的一些边远山区。换言之,从确定题目到田野调查到撰写毕业论文,只有短短1年至2年时间。有一位研究土家村落的博士朋友说他土家语知识为零,但却对自己的论文信心满满。(我醉了。)
----- 所谓土家语连很多土家族自己都不会说,难道这些不会说土家语的土家人因此就成了对自己族群史一无所知的罪人了?土家族的族源、摆手舞、土家哭丧的起源,懂点土家语的人就一定比不懂土家语的人更有研究?研究一个族群的历史起源民俗文化等有多种渠道,不是那么狭隘的只看会不会该语言就能决定的,中国大西北大西南、东北亚、印度东北、中南半岛,有大量语言或文字已经失传的人群,连最基本的词汇结构的释读都成问题(比如西夏文、契丹小字的释读,国内研究得深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人群的族群史因此就没法研究了?显然不是的。研究人群起源、迁徙等内容,这个确实属于人类学范畴(至于民俗文化,则主要不是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领域),同样可以有很多其他途径去研究,语言只是其很小的一个方面 |
|
57#
发布于:2016-05-28 00:05
你说的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人类学家”所关心的东西,也不是“人类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还是那句话,建议你先去了解一下何为“人类学”、何为“人类学家”,这些基本概念
先搞清楚,研究某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学科,不叫“人类学”。民俗文化是纯社会科学的东西,而“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一门交叉学科,不是什么纯社会科学。基本概念没搞清 |
|
59#
发布于:2016-05-27 23:52
短短一两年,连A民族语言都没入门的人类学者所撰写的关于A民族文化的文章,个人认为,都是瞎扯!
------ 人类学有很多分支,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只是其下面一个很小的分支而且本身还是多领域交叉学科。一个光了解某民族的民俗风物及文化史有所涉猎而对相关的其他重要领域如考古文博领域一无所知的人是连文化人类学家都称不上的,充其量只是个民俗学家、或者文化史学家 至于你说的“A民族文化”,则连人类学的范畴都不是,充其量只是民俗学社会学的范畴。 你了解过何为“人类学”、何为“人类学家”这些概念吗?“人类学”顾名思义,首先研究的是“人”,与人种、体质、民族史相关的内容,而你说的那些大多是语言文字、文学之类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