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416回复:0

何以载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4-07 20:12
刘旬的《对外汉语引论》里说:“中国国情知识,虽然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一定造成交际中的误解,但却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目的语交际所必需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应该不知道有关中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中国的首都,中国的长城、黄河、长江,中国人口和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演变、文学艺术等最必需的文化知识。这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感兴趣、希望了解的情况。……在教学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阶段语言综合课的课文或副课文以及听力、阅读、报刊、口语、写作等课程的课文(包括练习部分)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中,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也可以用中国概况课的形式加以补充。”

      如果,我先看了这本书,或许我会在教学中坚定地贯彻这种“文以载道”的精神,因为我在还没给外国人上过课之前也是这么想的。然而,我在给我的外国学生上中国文化的内容的时候遇到的情况是,学生问我:“为什么汉语老师上课都会上这个内容?”很有涵养的韩国同学问得客气,然而其中流露出的一种排斥感是明显的。我们不能把自己主观意愿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头上,“文以载道”这是学者非常一厢情愿的想法,老外学中文连“文字”都没学好的时候,妄图“文以载道”是不行的!就好比船都没造好,载什么人呀,要翻船的。而且,就算汉语水平相当不错的人,“文以载道”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很多学汉语的人外国人,具有相当成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他自己本身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排斥对自己而言无意义的东西。

      那么首先让学习者产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意义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意义感不是我们认为有意义有必要教的,别人就一定觉得有意义有必要学的。需要和学习者进行沟通,准确把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点。通常,在一段学习之后,当学习者觉得自己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所学的内容的意义。然而,语言这个东西如果课外缺乏练习,确实是很难有明显提高的。

     “语言的技能是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水平的提高”这句话确实是一句真话。然而,恰恰又是这句话成为掩盖拙劣的教学水平的很好的幌子。其实是不应该如此,应该多动脑子去想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教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而不应该总是凭小聪明去掩盖拙劣的教学水平蒙混过关,并总是妄图把失败的原因归于种种客观因素,这样于自身而言是不会有提高,也是走不远的。

      何以载道呢?    

     回想我所认为的良师,那是在多年之后回想起他或她的一些话,会让我觉得当时听不懂,而在某一个时刻就是那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甚至此生受益无穷。这种意义并非即时产生的,它何时产生呢?情同此理时产生。人文学科的理和理工科的理很不一样,理工科的理可以营造实验条件,用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用事实说明问题。而解释人文学科的之理的实验证明条件是难造的。而课堂的教学似乎更需要一种即时便能产生的意义感,如果我的教学以营造意义感为“道”的话,那么“何以载道”呢?我想意义感于人而言、因人而异的,只有以人为本,惟有人可以载此道吧,具体的操作办法,我还得琢磨琢磨。

本文摘自:http://tcfl.anyp.cn/031222111835140/articles/051031140628913.aspx?z=63005&m=108787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