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本小说《Tiyatir Xanidiki Erwah》(维汉对照的 幽灵歌剧院)里面有一句话结尾是这样的 ...........
"Jozéf bikot mu ikki künning aldida uni körüptiken”(约瑟夫比凯两天前也看到过他) 对这个körüptiken有点不太明白 我没在书上看到类似的语法现象 根据书上写的 将来时间接陈述式是在第三人称的将来时直接陈述式基础上加iken再加人称附加成分而构成的, 就是köridu+ken=köridiken 动词过去式间接陈述式动词构成是p副动词结合一些人称附加成分完成的, 就是körüp+tu=körüptu 如果是要强调“间接”的概念 körüptu不够吗?后面又加了一个ken 就是两种间接表达方式的重合了 我没在书里找到这种语法现象的解释 这样重叠的效果是更强烈还是什么? 又或者这个是两者的合体 过去式的 körüptu+将来时的ken= körüptiken? 请教 老师同学们解答一下 在过去时间接陈述式(~ptu)后又加iken 这是种什么样的语法结构 呢?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0-12-23 14:29
维吾尔语动词间接陈述式有八种情况:
1、未完成体形式(一般来说不明确分现在过去): köridiken、köreriken、köridighaniken 2、完成体形式(一般来说不明确分现在过去): körgeniken、körüptiken、körüwiken(<=körüpiken) 3、持续体形式: a、现在时:körüwétiptu b、过去时:körüwétiptiken、körüwatidiken、körüwatqaniken、körüwétiwiken 4、目的体形式(一般来说不明确分现在过去): körmekchi iken 5、目的持续体形式: a、现在时:körgiliwétiptu b、过去时:körgiliwétiptiken、körgiliwatidiken、körgiliwatqaniken、körgiliwétiwiken 6、一般过去时: körüptu 因此,körüptu仅表示动作是过去发生的(即说话时该动作已经完成),具体时间范围不确定;körüptiken则表示在过去某个时刻已经完成的动作。p副动词本身就带有完成的含义,tiken则表示是过去发生的情况,因此,合起来就有了“过去完成”这个意思了。按照句子的意思“两天前”,已经说明了事情是发生在过去所以要用过去式(tiken),又因为句子意思并不是说提到的过去时间范围里动作没有完成所以不能用未完成而要用完成体(即p副动词,p副动词默认就是完成体) 两天前,这是过去时间范畴,而两天前的时候“已经”看到“过”就说明两天前这个动作就做完了。körüptu则仅表示过去有过该动作,具体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完成都不清楚,只知道说话的时候这个动作肯定已经完成了。 ![]() |
|
|
板凳#
发布于:2010-12-27 12:35
狮子说得好详细……我一直都没有研究那么精确,总觉得蓝皮书讲得分类方式容易理解但是很坳口,一直理解的就是加上系动词iken表示加强强调,其实也就是强调状态的完成,哈哈~
|
|
地板#
发布于:2011-01-04 02:20
强调完成用的是bol动词,bol动词确认事物和事物属性之间存在联系。iken用来指明事物和事物属性之间存在联系。因此,iken通常表示客观存在的状况,bol通常表示说话者认定存在所说的状况。
在维语中iken只具有基本的简单的动词变化(现在、过去时态),在需要复杂变化时只能由bol动词来替代实现,这时候bol替代iken,和iken的基本作用相同。而在既可以用iken又可以用bol的情况下,两者是有差异的。差异的原因就在于bol是以确认方式体现出来的强调作用,iken则仅表示客观存在,没有像bol那样的因为确认而表现出来的强调意思。 正因为这样,bolidu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认可、赞同,但却没看到过单独用iken表示同样或类似含义的。oqutquchi bol可以并且的确有“成为教师”这个意思,oqutquchi iken则没这个意思而只表示“是教师”。 如果要说“今天他是大会的主席”这个意思,那么维语可以这样说:bügün u yighingha ra'is bolidu.这句话中用动词bol却一般不用iken,因为bol具有确认一事物“是”或者“成为(变成)”另一事物。句中yighingha的向格名次形式,告诉了我们u是为某次大会而“是”主席的,因此bol也就是“成为”的意思。如果单纯按照汉语那句话的意思死译,那么就应该说成bügün u yighinning ra'isi iken.其中yighin名词就不用向格了,因为动词是iken,而iken动词因为指明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和属性之间存在联系从而具有了表明属性是为事物所固有的;这样一来,u ra'is iken就成了u的固有属性(人物固有属性就相当于是长期固定的身份生来禀赋的气质、性格等等之类);所以,bol表示“是”这个意思的时候表达的是“临时具有”这个意思。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说men muxbir bolup ishleymen(我当记者,我作为记者工作),这里bol不能用iken,是因为iken没有p副动词形式,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这样想:正因为iken不同于bol,所以才不具有iken意外其他动词能够具有的副动词这种临时形式来表达外界赋予而临时具有的情况。 iken单纯表示说话时被认为是事物本身固有属性的情况。 这在句子表语为形容词的情况就更明显了: 1、uning téni yaxshi iken.他身体好,他身体是好的。 2、uning téni yaxshi boldi.他身体好了,他身体变好了。 前一句表达的是固定的状况,后一句表达的是变化后的状况——变好了 用名词作表语的情况也是如此: 1、u oqutquchi iken.他是教师。 2、u oqutquchi boldi.他是教师了,他成为了教师。 前一句说话人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认为“教师”是u的各种固有属性的一部分的客观状况,后一句是指u情况改变后具有的属性。 那么,有的人会说,这两句话前一句用的是现在时,后一句用的是过去时,不能就此说明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差异是两个动词本身的差异造成的。那么,没关系,我们就把两个动词的句子分别都同时用现在时和过去时做一下,大家自己体会它们有没有意思上的区别,没有那就说明bol和iken是相同意思所以iken具有强调作用,例子如下: 现在时: 1、 uning téni yaxshi iken. uning téni yaxshi bolidu. uning téni yaxshi.(这句话是省略动词的结构,给大家用作对照的一个基准) 2、 u oqutquchi iken. u oqutquchi bolidu. u oqutquchi. 过去时: 1、 uning téni yaxshi idi. uning téni yaxshi boldi. 2、 u oqutquchi idi. u oqutquchi boldi. 另外,iken这个词是维语动词各种语气中的一种,所以不是各种语气都用iken的,在表达有其他人或者事物那里得知事物客观具有某种情况时用iken,所以iken就有突出所说的客观情况有待确认的意思,这可能是让人误解成iken具有强调事物属性的原因;iken实质上兼具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时态,他强调的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强调所说内容来自其他渠道并非说话者本人亲自从所说事物哪里直接获得或者直接确认的,比如: 1、u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iken.(原来)他是五好学生。 2、u ikki yil burun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iken.(原来)他两年前是五好学生。 对照看一下比较组句子: 1、u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tur).他是五好学生。 2、u ikki yil burun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idi.他两年前是五好学生。 再对照比较用bol动词的情况: 1、u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bolidu.他是五好学生。 2、u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boldi.他是五好学生了,他(过去)是五好学生,他成为了五好学生。 3、u ikki yil burun beshte yaxshi oqughuchi boldi.他两年前是五好学生,他两年前成为了五好学生。 关于iken和men、miz、sen、siler、siz、la、tur/dur的区别: iken强调的是所说情况是说话者间接获得的,所以这些情况或者是有待确认或者是通过确认获得的结果、结论,而其他的几种都不强调所说的情况需要确认或者需要通过中间环节加以确认得出。 比如: 1、mawu qoghun tatliq.这瓜甜。 2、mawu qoghun tatliq iken.(原来)这瓜甜 后一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成我从别处了解到这瓜是甜的然后我这样说出来了,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那么“这瓜甜”这个情况是有待确认的;另一种意思是,我没吃过这瓜的时候我不知道这瓜是甜的,我看到这个瓜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瓜是甜的,我吃了以后(吃瓜的过程就是中间环节)我才知道这瓜是甜的,这时候这瓜是甜的就是我做过吃瓜实践后得到的结论。 正因为这样,有的语法书上把men、miz等形式称作判断系动词的直接陈述形式(直陈式),把iken这种情况称作判断系动词对事物情况的间接陈述形式(间陈式)。 最后,我想在这里借机会提醒大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我在下一楼讲一下。 |
|
|
4#
发布于:2011-01-05 13:06
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需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语言的运用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情况。这种现象,我在和群友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谈起过。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信息交流本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信息传递,也就是说完成信息封装(信号调制)、信息制品传递、信息解调(信号拆封)这样一个完整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两个人。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会怎样将信号(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封装到某个容器(词、句、段、篇章)中并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就是将信息传递出去)。 所以,语法规则、表达习惯、某种语言人群和这种语言密切联系的思维方式等,都是用来把思想调质封装到具体语言单位中去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不走样地把思想封装好了那么接受者接收到了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正确理解你的意思。 但是,从信息交流双方来说,我们人类进行交流是为了信息发出一方对信息接受一方能够产生作用使他有所反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往往需要投其所好地发送信息以期对方能够出现符合自己需要的反应。比如,我们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就说别人喜欢听乐意接受的话,如果对方喜欢吃沙子,那么我们会说自己也爱吃吃沙子,甚至还会努力表现出自己爱吃沙子吃惯了沙子等等。这种情况就是主观表达。 因此,用任何语言进行信息交流都存在这种主观表达的情况。 那么,在语言表达中的主观表达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语言中在不同层面都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单元,这些单元都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大众含义或者大众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用某种情感或含义的语言方式表达能够引起信息接受方在某种情感或者思维方面的反应和共鸣。这就是语言中的主观表达。 在主观表达的时候,表达的事物不一定客观上的确就有说话者所说的情况,说话者只是借用这个事物来说话,说话的过程中采用特定的语法方式、特定的词、短语、句子等等,来让听话者感受到这些特定语言方式中固化了的情感、思想。 现在我们就用上一楼说到的维语动词的直陈式和间陈式来加以举例说明。 上一楼我们说过,间陈式表达的固定思维模式是指所说情况并非说话者亲自直接从事物本身获得的,直陈式的固定思维模式是指所说的情况是说话者亲自直接从事物本身获得的。 这种使用方式,仅仅表示的是事物的情况和语言方式对号入座的,也就相当于女人穿女装、男人穿男装等等的概念。 但是我们知道,当我们希望别人把自己认同为女人的时候,男人可以装扮成女人,也就是男穿女装并采用女人的说话方式、神态、表情、手势等等等等,反之当我们希望别人把自己认同为男人时也可以这样来实现,这就是主观应用。 所以,当我们对事物的客观情况,的确是自己亲自直接从事物上了解到的,但我们仍可以用间陈式,以此来让听话人认识到或者以为你对该事物的情况的了解不是你本身亲自直接从该事物上获得的,或者让听话人认识到你想表达或者强调你对该事物了解的情况不是直接的,尽管你的确是直接亲自从事物上了解到的。 这种主观应用的情况,在维语里不少,这也是能否加深理解更好运用语言、语言现象的关键之一。这是学习语言到最后能否自主、原创、新颖但不影响信息交流的关键之一。也就是我有时候说的“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关键之一。 创造性运用语言,必定需要你有主观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观使用语言不等于说话者想怎么使用想怎么说就怎么用怎么说,真要这样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用学语言了。创造性运用语言,要求我们对语言的各种规则(语法规则、用词规则、群体思维和情感规则)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之成为自己思维习惯的一部分随时可以切换过去。 好了,借用这个话题说语言的主观应用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对本版块的关心支持。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和语言、语言学习、语言应用有关的都可以继续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