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222回复:6

[语言交流]大陆翻译危局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08-07 02:01
文 记者/吴海云 来自《凤凰周刊》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但地区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翻译的状况却让中国人很容易陷入新式的、自觉自愿的闭目塞听与故步自封中。


  “我真搞不懂,**的作品那么差,怎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这是近两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论坛上常见的疑问。而在相关的回复中,总会有人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哪里是作家写得不好?是我们翻译的质量太差了!”

  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数量维持在千种以上。但是,“文学翻译大国”的光环,却遮不住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香港著名翻译家黄邦杰先生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翻译队伍的后继者似有不足之势。真是一语中的。曾经诞生傅雷、草婴、王道乾等优秀译者的中国,如今几乎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翻译家。
  内地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名著来说,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在某个文豪诞生或逝世周年的时候,一窝蜂地出版此作家作品。这些重译本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与旧译本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最新的翻译作品,甚至差到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硬译”过来的文字,不但谈不上优美和流畅,甚至连读懂都很困难。
  与翻译质量的每况愈下相联系的是目前译者的尴尬境况。
  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1980年代初期,译书的稿费基本在千字30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平均翻译费也不过千字60元人民币。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草婴告诉记者,他的平均工作量是一天翻译1000字。“像我这样的译者,在这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 草婴说。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并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困难,只能依靠量了。”
  问题在于,翻译还是一个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的工种。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个有海外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可以做大型会议的同传,却未必能胜任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要求一个人既精通外语,又有良好的中文功底,还要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曾翻译《杜拉斯文集》等名著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均认为,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忠实于原著,而这种忠实在吃透原著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许均在翻译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为了准确地翻译原文中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那段文字,还专门阅读了解释巴门尼德学说的书籍。
  除了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学养之外,翻译还要求译者有“灵气”。翻译是一种艺术、一种创作,而艺术创作总是需要灵性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翻译家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是低廉的薪酬,另一方面是超高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优秀的译者寥若晨星。
  那么,出版社为什么只给翻译者那么低的稿酬?
  出版“新名著主义丛书”的万语文化公司总经理金浩先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出版一本译著,需付的版权费基本上在1000-2000美元之间,也就是1 万元人民币左右;加上翻译费1万多元人民币;书的封面设计、装帧和印刷费12万元人民币。假定这本书的售价是20元人民币,印数是1万册,那么版权、翻译和印费的成本将占到总收入的40%。必须一提的是,现在的出版市场并不景气,许多书店要求的图书进价是书价的56折,而网上书店更是低到4折。在这种情况下,一本译著的毛利相当有限,只有销量在七八千册以上才有可能赢利。但现实是,除了少量的畅销小说和经管类图书,绝少有一本当代外国作品能卖到万册以上。金浩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出这套“新名著主义丛书”,总共亏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出版社自然不会给译者更多的稿费,更不会像西方出版社那样,给予译者一定的版税。出版社将原因归咎于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上。这话也许没错。但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读者的热情不高,出版社在策划图书时不敢冒险,开出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到高质量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质量低下,读者就越来越不爱读翻译作品了。
  这样的循环进行到一个程度,造成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情况。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
  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百年以来,中国大陆上曾经掀起过两次翻译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2030年代,通过严复、梁启超、鲁迅等翻译大师的努力,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洪堡的大学观、罗素的哲学被介绍到了苦难深重的中国;第二次是1980年代,《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开禁,让刚刚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人呼吸到了新鲜自由的空气,看到了一个个原先被屏蔽的世界。而现在,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但地区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翻译的状况却让中国人很容易陷入新式的、自觉自愿的闭目塞听与故步自封中。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沙发#
发布于:2010-08-07 08:13
没有人向文化伸出援助之手。政府不管,也没有企业家、金融家的援助。完全实行市场原则,这是中国现在文化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板凳#
发布于:2010-08-07 14:35
市场化+炒作风~~ 呵呵 习惯啦~~

不过 也没资格说人家怎样…… 翻译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艺术 不是简单的技能 学过翻译的人学国语言的人 却不一定真的能做好翻译 更不用说是文学翻译了……

我的老师就说 人家翻译大师都是何等高人 可是 今天还是会有一些人呢 说 此处不妥 彼处尚可润色…… 如今又没啥大师的样子了 翻译作品的水平 可想而知……

不过的确……翻译 某正程度上 真的是“受累不讨好”的活儿 呵呵~
地板#
发布于:2010-08-08 16:10
只能自己学了语言看原著了,呵呵,这也是语言爱好者的初衷之一吧?
4#
发布于:2010-08-08 22:36
大家一起努力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396453599
白银十字骑士
白银十字骑士
5#
发布于:2010-08-09 19:55
看来我知道的太少了
6#
发布于:2010-08-17 00:14
其实当前国内图书翻译市场没有那么惨吧
真正翻译大师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至于那些千字80元的,那也是译者自身水平有限
至于出版翻译类书籍亏本问题是个伪命题
那些优秀的外国书籍一旦被翻译成中文一般都会热卖甚至大卖
但是抱着只要是外国书就想赚一笔的心态那就不一定赚钱
另方面互联网,盗版等也对图书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特别是互联网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家的阅读习惯和模式
Dialekte sind mächtiger als Mandarin! Bleiben Sie sprachlich bodenständig!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