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发布于:2014-02-12 14:32
eckermann: “对与这句话,还是个人看法问题!” 你了解德语吗? “你说的那些体,在德法西等根本不用强调去学习,而且现在的教科书我也没学到过!这只是个人看法而已”你知道何为“语法体”吗?语言学上的术语,都是标准化的,不存在“个人看法”一说。 |
|
41#
发布于:2014-02-12 14:42
德语教科书里的翻译都很注重词,和句子结构等对应!虽然不一定那么说!
如:CE SUNTETI DE MESERIE ? WAS SIND SIE VON BERUF ! 也很工整!CE=WAS ,SUNTETI 罗语第二人称复数,表示尊称,DE MESERIE =VON BERUF ---------- 看来你根本看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也许你是学过些德语罗马尼亚等,但看起来学的时间很短)。你说的这种现象根本不是德罗专享的共性,而是整个西方世界共有的属格特性: I am of the opinion that.. group I-I jeg er af den mening, at.. ich bin der Meinung, dass.. group I-II ik ben van mening Ø dat.. group II je suis d'avis Ø que.. sono dell'avviso Ø che.. group III jestem (tego) zdania, że.. jsem (tohoto) názoru, ž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you that.. 这可不叫什么德罗共性,这是整个西方语言体系常有的属格/类属格用法。 但我说的ums Leben kommen vs přijít o život,根本不是上面这种文法层面的,甚至不是semantics层面的,而是idiom层面的。看得懂我从头到脚在说些什么吗? 如果你仍然看不懂,那就算了。 |
|
42#
发布于:2014-02-12 14:48
我们想说的是一个动词词干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对的(有的有多个完成体),是这个概念!
-------- 我都捣鼓了多少年包括波罗的-斯拉夫在内的印欧语及其他Eurasian西欧亚语系了,还不至于蠢到需要人教我imperfective/perfective aspects,frequentative aspect, aspectual pairs等等是什么概念的入门初级阶段吧? 完成体未完成体的形态区分、字母写法等这些都是些很表浅的低水平层面的差异而已。你大概目前还在念大学本科没毕业罢。咱们不是一个年龄层的 |
|
43#
发布于:2014-02-12 14:58
@eckermann
另外,我前面写得很清楚,特别声明: “所以,非形态学层面的语法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因为标题是问何为“语法体”,所以我回答的也是语法体本身,而不是形态学意义上的体貌划分categories,如果仍看不懂我写的,建议有兴趣的话重读一下标黑的那几个字 如果你只是对词本身的morph表现形式、或者字母本身的写法或者描法(小亚细亚确实有几种语言字母形态很有趣,如印欧的亚美尼亚和高加索的格鲁吉亚等,花花绿绿的挺吸引人的)感兴趣,那可以多发发字母、单词拼写等等话题 |
|
44#
发布于:2014-02-12 15:15
最后说一句。你根本没看懂我在写些什么。也根本没仔细读我写的,我在34#早已提到:
我列举的立陶宛uždavinėti <-> užduoti 的对立,难道不就是词中屈折?(该词相当于zadawać <-> zadać的对立),词中屈折(南部斯拉夫语和高地索布语的规律性更差些,如斯洛文尼亚语slovenščina: uporavljati <-> uporaviti) (包括通过加infix进行imperfectivisation)划分出来的完成体,跟通过加前缀等方式所增生出来的完成体,本质上没有区别。换汤不换药。以前述芬乌 eesti keel里的动词tapma <-> ära tapma为例,该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方向、数量等其他层面的性质,它们就是一对语法体对。 |
|
45#
发布于:2014-02-12 16:48
eckermann:我们想说的是一个动词词干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对的(有的有多个完成体),是这个概念!自己仔细看看我早在34楼写得清清楚楚的原话吧小兄弟。 词根屈折在个别情况下仍有遗存。简单一个立陶宛动词impf/pf. užduoti <-> iter. uždavinėti 例子我在这里举出立陶宛语impf./pf. užduoti <-> iter. uždavinėti本身就是在告诉你,即使是那些在你们的教材里一贯被认为只有加前缀才能实现perfectivisation的波罗的语同样留有通过个别*词根内部*屈折的遗存。现在看懂了? 别的我不多论了。 |
|
46#
发布于:2014-02-12 17:27
nemecko: 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除法语以外像意西葡的-ar/-are组动词的未完成过去时常见以-ava/-aba(aba只是ava的重唇而已,全世界的语言都有这种b/v交替现象,包括在阿尔泰语系的一些同源词中),例如与法英动词clamer/claim同源但现今意义不同的llamar/chamar/chiamare(叫、喊)的三单未完成过去时llamaba/chamava/chiamava,以-ava-/-aba-作为未完成过去时中缀(意西葡脱落了尾部的-t音), 该结尾继承自拉丁语-ābat(实际上法语的-ait也是,只是后来脱落了-v-/-b-音节),确实令人联想到立陶宛语的frequentative中的-ava-中缀和斯拉夫语里的-овать/-аваць/-ować/-ovat/-evati等的增生音节部分、甚至印欧之外的芬兰语主动分词的-va(比如..ettei tällä foorumilla tähän asti ole ollut paljon ihmisiä, jotka ovat ilmoittaneet olevansa kiinnostuneet sámegiela(saamen kielen) opiskelusta.的oleva的-va后缀,经常用在这类从句中,跟爱沙尼亚语转述式的主辅音也接近)确实有相似之处,后者不排除是偶然巧合。 不过目前我还没看到有效的etymology相关文章能证明拉丁语-āba-中缀和Blt-Slv未完成体/反复-多次体中的ова-、-ава-、-owa-、-ova-、-eva-确有关联的证据。 |
|
51#
发布于:2014-02-12 20:03
|
|
52#
发布于:2014-02-13 00:30
http://www.stanford.edu/group/cslipublications/cslipublications/LFG/11/lfg06tamm.pdf
前面简单介绍了一下ET-EE的一些初级体貌结构,而上面这个链接是斯坦福大学官网上刊载的来自佛罗伦萨大学Anne Tamm在LFG06 Conference会议上的文章,可能能对不了解某些agglutinative languages里如何处理涉及及物动词行为的体貌模型有兴趣的人提供些上手资料(其中前面几种常见简单结构[比如完成体vs未完成体中结构属格和部分格宾语的对立],我看到有位网友博客里也写了,我就不赘述了。后面部分就是纯语言学理论了,需要有些离散数学基础的人才能轻松看明白其语言学模型架构,文科同学看起来可能吃力些),不妨一看:
特别要注意前面这句:
|
|
54#
发布于:2014-02-13 14:31
拉
-------- 任何语入门都易,学好很难。这里不得不deplore一句,国内一些外语论坛,还没见几个真正英语好的(当然我本人英语也是不行,但悲剧的是,国内一些语言类院校论坛上99%的人[包括北京外语大学星光BBS这种地方的外语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在我这个非语言类科班生之下。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其英语程度只够翻阅一些网上最基础的“语法”类资料(但往往越是这样的,“野心”越大,这个语那个语,见了是个“语”就想冲上去学一学,学会了几句比你好再见稍复杂的简单句[比如我借了一支笔,你能帮我吗,我好想你啊之类的单谓语句或由多个单谓语并列构成的初级复合句]就立马“这个语简单得不得了”)。 而且越初级的人越容易认为简单,因为接触得少,对“懂”/“精通”的要求也低[不同人对“懂”或者“精通”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过度苛刻,有些人自由散漫,你好再见或者几个单谓语句就算精通]。真要真枪实弹跟母语人用母语语速交流的时候就傻眼了,因为自认为很懂的语言,实际连皮毛都没有,平时又一堆哑巴外语,“会”的又都是些简单初级句,别说深层次交流[比如时政问题,专业学术研讨,当然不是那些仅仅会说比你好再见稍复杂的单谓语句的人能入门的,大量需要使用高级分词和多重组合嵌套结构的内容真要组合起来,印欧语光是个副词小品词在不同语言里的摆放位置就能写一本书],口语上甚至连日常交流的初级要求都达不到) 比如,很多认为法语直陈式简单的人能叫出下面这种dative的学名吗?可以说大部分外语类高校法语专业的人都说不出: He broke his legs. xxx Il a cassé ses jambes. xxx 错。洋泾浜法语 (一些没学过法语的新手“翻译”起来就是这样) Il s'est cassé les jambes.对。地道法语 但这里的予格宾语s'处在什么细分予格格位(法语的予格系统从语义上划分起来有N多个subcategories,且不论像disjunctive这种早期印欧主流五~七格之外的cases)?他不知道。再比如COD、COI和谐的机理是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懂他们那些教师上课时给他们讲的那些(或者他们平时收集的那些“语法”书里介绍到的那些)。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课堂上/"语法"书里没讲的,他们就傻眼了。典型的XX生。 英语是很重要的工具,在任何一个全球前沿领域。语言学虽然不是前沿领域但对一般要求的语言爱好者来说,英语也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英语不过关(不过关不是说应试时过不了六级。而是即使过了六级或者专四专八也没用,因为中国学生的特点是应试能力强,但实战不行,考高分的不一定是能力强的,词法层面滚瓜烂熟的不一定是句法能力强的[东方孤立语国家的人素来重词法轻句法,外语单词摇头晃脑背得滚瓜烂熟/很多偏门刁钻的非常用的冷门词卖弄起来得心应手、外语字母的画法画得天方地圆非常优美,但要组织一个像样的中等复杂结构的句子时却傻眼了,一张嘴更是窘态毕现,因为理论背得很熟,口语听力实战不行]。中国的语言教学大部分是哑巴外语,像你们这个论坛,学这语那语的学的超过2、3门的,基本听力口语能力大多为零(或者虽然不是零但近似零,只懂发音规则但实战时不会说,因为句法程度只有初级;或者虽然会说但远远达不到能跟母语人士进行常规语速交流的要求),其程度只够写写简单的外语日记),所以学其他语言始终被卡在初级而无法翻身。可悲的是恰恰是对外语感兴趣的,偏偏是这样的人占多数。 而真正逻辑推理天赋好、数学功底好、在人工智能/语义神经网络领域有兴趣爱好的人,却又鲜有对外语感兴趣的。 btw如果搞个与语言学相关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研究所,招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问题的NLP研究员,我建议考五件东西:1、逻辑天赋(离散数学) 2、记忆力 3、理解力 & 形象联想力 4、模仿力 5、算法 & 编程能力(这是核心条件,但不是第一条件) [ask于2014-02-13 20:22编辑了帖子]
|
|
56#
发布于:2014-02-13 15:36
有条件时会考虑找些语言的text corpus做成音频传到网上的。只有在语音上实现突破,只有在听力和口语上实现进展,外语学习才可能真正入门。学哑巴外语的永远都只能初级
|
|
58#
发布于:2014-02-13 19:35
还是忍不住再啰嗦一句,发现有人在嚷“国内教材从不提XXXX”之前,从来不先仔细读一遍别人的回贴。
本贴我在29#第一次回贴时就提了 29#原话,清清楚楚 给你推荐几本书:《汉语动词时、体问题思辩兴》,《法语动词的时、体与式》(纸质书。作者李宝树),《德语动词的“体”》(入门网文。作者贾慧蝶等)。具体不介绍了,网上全有。还有下面这种,这些都属于常见资料。 图片:untitled.JPG ![]() 当然这种里面的部分内容,属于相对进阶的内容,传统课堂初级外语教学、国内一些初级外语教材之类的stuff里不提、甚至一些比较差的外语院校的正规课程里不涉及,都是很正常的,原因不多解释 在提出各种“质疑”之前,自己先动手查一下谷歌百度,我想应该占用不了你几分钟 [ask于2014-02-13 20:18编辑了帖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