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103回复:2

[语言文化]不窥探他人隐私就是仁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4-13 12:37
伊斯兰有关人际关系的训谕,阿拉伯文的意义是“容忍、仁慈和宽恕”。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许多公认的准则。诸如:
避免说他人闲话和在背后讲他人不想让人讲的事,就是容忍和仁慈的一
部分;不可以私自谈论他人的事,除非这样做会带给他人好处;不要耻笑他
人,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反抗和引发犯罪;要避免去评论他人信仰的真诚程度;
不要说有关罪恶的行为和事情,除非这是在采取社会行动时所必需的;避免
谈论猥亵和带侮辱性的事情,或以宗教来开玩笑。这些准则,之所以被公认,
因为其精神都源自于《古兰经》。世界上很难找到一部宗教经典,能像《古
兰经》那样如此具体指导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中的男子,不要互相嘲笑;被
嘲笑者,或许胜于嘲笑者。你们中的女子,也不要互相嘲笑,被嘲笑者,或
许胜于嘲笑者。”“你们不要互相诽谤,不要以诨名相称,信道后再以诨名
相称,这称呼真恶劣!”“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远离许多猜疑;有些猜
疑,确是罪过。”“你们不要互相侦探,不要互相背毁,难道你们中有人喜
欢吃他的已死的教胞的肉吗?”“他们的秘密谈话,大半是无益的;劝人施
舍,或劝人行善、或劝人和解者(秘密的谈话)除外。(49∶ 11—13,4 ∶
114)“真主不喜爱(任何人)宣扬恶事。”“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一个恶人
报告你们一个消息,你们应当弄清楚,以免你们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
恨自己的行为。”(49∶6)
这些准则和劝诫,包含着四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尊重他人隐私,二是
尊重他人人格,三是宽恕他人的过失与缺点,四是善事多宣扬,恶事防扩散。
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还是关于对人们隐私的尊重。这可以从穆罕默德另
一句至理名言中得到明示。这位穆圣曾说:“不干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是
一个穆斯林诚实的验证。”“穆斯林是那些为其他穆斯林的安全而尽其手、
舌之力的人。”他还说:“谁为求真主的喜悦而作此事,我要赏赐谁重大的
报酬。”(4 ∶115)在此,把尊重和保护他人隐私视为对一个穆斯林仁慈
和诚实的检验和证明,并赋予这种行为以宗教伦理的神圣意义,以至最后同
真主安拉在未日审判时对人的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这是阿拉伯人处理人际
关系的基本思路。
从人们的实践经验而言,隐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无
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愿公开、不愿告诉他人、不
愿被人知道的秘密。诸如个人嗜好、生理特征或缺陷、病情、日记、挫折和
痛苦、过失与教训、私人友情、婚恋史、夫妻生活、子女血缘、财产收入、
宗教信仰等。对这些个人私密,本人不愿讲,也忌讳别人打听、窥探。
现代心理学已告诉我们,人的秘密处于保密状态下,心理和情绪是平稳
的,而一旦个人秘密被人发现,就会引起心理和情绪的躁动不安。有时即使
别人没有发现,但怀疑他人已经发现了,心中也会忐忑不安,压力很大。轻
者不高兴,对他人的窥探产生意见,严重者为了心理上的自卫和反击,往往
爆发冲突,更有甚者,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对个人或他人进行攻击,引发
不良后果。所以说,隐私往往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排他性强,是处理
人际关系中极为敏感的部分。如何对待隐私,也是能否维持团体内部团结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所传达的真主的启示,正是
抓住了人际关系中这一最为敏感的环节,针对了人们最易犯的错误,在这些
训谕中所表现出的对人们社会心理过程的洞见,对生活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来说,也堪称一绝。对于这些训谕,与其说这是指导个人处世的智慧不如说
这是维护团体生存的智慧。它是与阿拉伯民族的生活环境与历史遭际联系在
一起的。伊斯兰教在给阿拉伯人提供一种条理清晰和轮廓分明的世界观时,
也几乎强制性地将他们引入古代世界的文明大道。
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它形成了数个截然不同
的经济区域,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一个是位于西南部的也门农业区域。这
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也产生一
些较为繁荣的城市,形成了滨海文明。另一个是西部希贾兹即汉志商业区域。
它有一条商道贯穿半岛,沟通东西贸易。这条道上的城市十分繁荣。再有一
个就是中部广大的牧区。这里仍停留于氏族社会阶段,各部落过着住帐篷、
吃羊肉、喝羊奶、以羊毛遮体和离不开骆驼的原始生活,文化处于蒙昧状态。
这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由于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的入侵,商道受阻,农业
凋敝,而牧区又充满着争牧草、水源和为血亲复仇的战斗,从无宁日。那时,
半岛的宗教情况亦十分复杂:罗马帝国输入了基督教,波斯帝国带进了拜火
教,还有犹太人的犹太教。这些外来的宗教,有着各自的利益关系。而阿拉
伯人自己的宗教则是形形色色的偶像崇拜,几乎每一个部落都奉一个偶像为
神,在不同神的庇护下,人们各行其是。这些宗教是半岛内优外患的祸根,
也是全岛统一的绊脚石。此外,蒙昧时代阿拉伯民族的心理特点,也增加了
问题的复杂性。那时“阿拉伯民族是神经质的民族,常常为了一点细小的事
故而暴怒如雷,不可遏止。遇到个人的人格和部落的荣誉被损害时,立刻拔
剑而起,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战争甚至已成为他们平常的习惯和日常的生
活了”①。穆罕默德成圣、伊斯兰教兴起时,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当伊斯兰教逐渐兴盛强大,统一了半岛之后,在众多的信徒中,就有了
新老之别。在老的信徒中,又有原先住在麦加的“迁士”与住在麦地那的辅
士之别。许多新穆斯林,是“圣战”之后战败方的居民,还有不少是来自叙
利亚、伊拉克和埃及地区的“被护民”。这些“被护民”是文明古国的后裔,
多半原是犹太教徒、萨比教徒,他们有高度文化,知识渊博,精通数学,擅
长书写,又善于管理财务和田赋。当他们成为新穆斯林之后,伊斯兰大家庭
内部的团结就成为严峻课题。许多人在接受新信仰的同时,又免不了带有原
有信仰的残余。如何面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处理好这一堆涉及面甚广的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对刚诞生的伊斯兰教能否在半岛站稳脚跟,求
得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苍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穆罕默德以其长期
经商所获得的对民心世情的深入了解,运用安拉启示的上述智慧,顺利地解
决了历史难题。不窥探他人隐私,远离相互嘲笑、侦探、猜疑和背毁,不干
涉与己无关的事。这条条训诫,掷地有声,有力地克服和消除了各种各样的
离心倾向以及可能引起不团结的消极因素。其中尤其是对仁慈和诚实的解
释,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路。
一般讲,人们常常把仁慈理解为同情关心弱者,仗义疏财,赈济贫民等
经济行为。《古兰经》的教诲明确把不窥探他人隐私作为仁慈的表现,不但
扩大了仁慈行为的外延,而且深化了它的内涵,即仁慈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
给予与援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理解与宽容。这十分有利于在伊斯兰新老穆
斯林之间及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与凝聚力,把不干涉与己无
关的事包括在诚实之内,也具有同样的魅力,它自然会极大程度地减少内部
摩擦与无原则纠纷,从而也会大大减少社会离心力。这种智慧,就其实质说,
是一种团体生存智慧,它不是侧重于维护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是致力于团
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一种对团体正常动作的经验性认识。正像人体需要借助
一种体内干扰菌群来消除代谢废物而维持身体健康一样,一个人群共同体也
需要此类物质来扫除群体在其生存发展中不断滋生出来的离心因素,从而维
①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
护自身的存在。保罗·约翰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启发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话:
“历史的教训之一是,不能把任何文明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决不能认为它的
永恒性是肯定无疑的。如果你处理不当,你犯了够多的错误,那么你不久总
会遇到一个黑暗时期。”反言之,如果一个文明到今天都仍具勃勃生机,那
么它必定具有处理得当的地方。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的现状正证实了约翰逊
先生的判断。确实,《古兰经》给了穆斯林们维护内部团结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以为:“不干涉与己无关的事就是诚实”与中国人的那句“只
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相通的。后者,早已被国人斥之为自私
自利的象征而成“过街老鼠”,难道阿拉伯人“不干涉与己无关的事”就不
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了?这实在是一种曲解。在阿拉伯穆
斯林那里,从纳天课到施济,讲的都是要关心他人疾苦,《古兰经》中讲到
施舍的地方已有数十处。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
可以从他与邻居相处的关系中看到,以特别仁慈的态度去对待邻居和尽量地
去给予他们帮助,是每个穆斯林所负的责任。据说,有一个人问穆罕默德:
“主的差使,我怎样才能知道我在何时是做得好,而何时是做得不好呢?”
穆罕默德答道:“当你的邻居说你做得好,你就是做得好,而当你听到他们
说你做得不好,那你就是做得不好了。又说:“那个让他身旁的邻居挨饿,
而自己却饱餐的人,并不是一个归信者;而一个人若由于其恶行而使其邻居
受害,也不是一个归信者。这足以表明阿拉伯人的警语与中国人的那句民谚
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足以表明“不干涉与己无关的事”即指纯粹他人的
私事,也可以说,这与“隐私”是同义的。即便是对“各人自扫门前雪,休
管他人瓦上霜”也应该反思一下,如果他人不需要你去管他“瓦上霜”,不
需要你的同情与援助的时候,你硬要去“管”,以显示你非自私自利之辈,
这是否又合适呢?怪不得在某些文化中,凡你欲帮助别人,你也首先要征得
被帮助者的同意才行,否则,过于主动反而会被怀疑你是否小看了别人,或
者另有他图,比如追求某种利益等。这是一种彻底尊重对方人格的习俗。较
为可悲的是,也许国人在批判“自扫门前雪”的旧观念时,忽略了其中可能
存在的某些合理因素而导致将这一批判推向了极端,对“多管闲事”的赞美
甚至包括了侵犯人们隐私权的行为。在十年浩劫中,终于发生了随意监视、
窃听、抄家、相互揭发等许多践踏隐私权(当然不仅仅是隐私权)的现象,
以致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到现在还存余波。阿拉伯人在一千年前所具
的团体生存智慧,也许能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以新的启发。


原作者:高惠珠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
沙发#
发布于:2009-09-05 15:57
顶!!!!!!!!!!!!!
ismarlia
白银十字骑士
白银十字骑士
  • 社区居民
板凳#
发布于:2009-09-06 19:47
又长知识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只有完美的动机。。。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