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与邻族 阅读:11267回复:12
——摘自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
一、维吾尔族 (一)历史沿革 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一般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卡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铁历”、“赤勒”、“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其中的“袁纥”部,在5世纪时成为“高车”诸部之首。隋唐时“铁勒”诸部中有“回纥”。“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因抵抗突厥的压迫,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统一九姓铁勒各部的第一代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天宝三年(744年)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此后,回纥与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唐贞元四年(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朝,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为黠戛斯所败,有的迁至内地,大部分迁到天山南北,西迁后融合了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又融合了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人,并且同原来居住在南疆的土著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逐步形成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北魏时期称作袁纥、乌护,隋朝时称作韦纥,唐朝时称作回纥、回鹘,元明时期称作畏兀儿、畏吾儿,清朝时称作缠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起称作维吾尔族。简明地说,近代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回鹘汗国的崩溃在9世纪从蒙古高原西迁过来的回鹘人;另一部分是新疆(主要是南疆)土著居民中的大部分人。我国的维吾尔族绝大多数生活在新疆,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口897.67万(2004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73%,分布于全疆各地,但以南疆为最多。 (二)自然风光 维吾尔族聚居的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阿克苏地区北部天山中梁一带为高山冰雪带,高山带内分布着众多的古代冰川和现代冰川。昆玛力克河上游的铁米尔冰川,全长36.7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一条冰川。而在中、低山丘陵带则分布着大面积水草丰茂的天然草场,形成景色秀丽的草原风光。山前沉积—冲积倾斜平原和塔里木河、阿克苏河、渭干河域地势平坦,水量丰富,土壤肥沃,广布着绿洲,使阿克苏地区成为新疆重要的农业产地。沙漠区则分布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北部,构成了阿克苏地区多样的地貌结构。 维吾尔族聚居的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塔、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高耸,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多样,高低悬殊,境内最高点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由于远离海洋,毗邻沙漠,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喀什地区虽然难见雨水,但山区的冰雪融水为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流域两大著名绿洲,是新疆的重要农业产区。 维吾尔族聚居的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其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接西藏,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和田地区的自然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南部的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群峰屹立,自山麓以北,遍布戈壁,断续分布着各河流冲积扇平原绿洲,向北则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因而,和田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温暖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不寒,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水少而蒸发强。 (三)文化概况 在维吾尔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两部著作是《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这两部名著都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是玛赫穆德•喀什噶里,约11世纪出生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附近的一个村庄。《突厥语大词典》是以阿拉伯文诠释当时突厥语的一部词典,书中有当时维吾尔人及其他突厥人的历史、部落分布、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书面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等资料,内容非常丰富。我国于1981年出版了维吾尔文版的《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的作者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出生于巴拉沙衮,后在喀什噶尔求学,并于喀喇汗王朝供职。《福乐智慧》一书是献给当时的喀什噶尔汗国可汗阿布阿利•侯赛因•本•苏莱曼的。《福乐智慧》原名《库达德库比利克》,意为“赋予(人)幸福的知识”。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劝喻长诗,共82章(外加3个补篇),共13290行。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汉文版。 另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阿凡提的故事》,以十分幽默含蓄的语言嘲笑那些欺压人民的巴依和阿訇,其中不少是有教育意义的。 维吾尔族的艺术十分丰富,如西州回鹘在柏孜克里千佛洞留下的精美壁画,吐鲁番出图的摩尼教和景教书籍插图等。 (四)语言文字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方面,8世纪回纥人曾经使用突厥如尼文,9~15世纪主要使用以粟特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以后普遍使用察合台文。察合台文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语的文字,为元末明初的畏兀儿人创造的又一种文字,现在使用的维吾尔文即是在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老维吾尔文,自右向左横斜。 维吾尔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其他修饰成分放置中心语前。名词有数、格、领属、谓语性人称等语法范畴,动词有人称、数、时、式、语态、肯定、否定等语法范畴,形容词有级的语法范畴,有动名词、形动词、副动词等形式,维吾尔语中有8个元音、24个辅音,词的重音一般都在末尾,音节上一般有同化、弱化、增音、减音等音变现象。 |
二、哈萨克族
(一)历史沿革 “哈萨克”意为“勇敢的自由人”。关于哈萨克族,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勇敢的战士在长途行军中累倒了,一只从天边飞来的美丽的白天鹅救活了这个小伙子,然后变成一位漂亮的姑娘与之结成夫妻,他们的后代就叫“哈萨克”,即白色天鹅之意。 哈萨克族的族源可追溯到汉代的乌孙、康居,隋唐时期的突厥、突厥施。15世纪中叶,楚河流域的哈萨克人建立了汗国。16世纪20年代哈斯木汗将疆域向西北扩展。17世纪前期,哈萨克汗国在准噶尔部的侵扰下逐渐衰落,以血缘关系分成了三个玉兹:乌勒玉兹(即“大玉兹”),在今伊犁河至巴尔喀什湖周围;奥尔塔玉兹(即“中玉兹”),在今锡尔河以北;克什玉兹(即“小玉兹”),在咸海西北至伏尔加河以东。(大玉兹有乌苏、康里等部落……)1757—1762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大、中、小玉兹的统治者归附于清朝,并有部分大玉兹和中玉兹的哈萨克人迁至阿尔泰山、巴里坤草原和伊犁河上游游牧。哈萨克人居住的主要地区是作为乌苏故地的伊犁河谷与七河草原。 自古以来,哈萨克各部族就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交往,相互合作,共同开拓祖国疆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域和祖国内地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哈萨克族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北边陲,开发和繁荣了这块沃土,特别是在沙俄侵略我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与沙俄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新疆的哈萨克族有138.16万人(2004年),占全国哈萨克族的绝大多数,占新疆总人口的7.04%,新疆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此外,还分布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乐市等沿天山一带地区。 (二)文化概况 哈萨克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大类。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等,在哈萨克族中,有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认为世界是迦萨甘创造的。在这之前,“天只有圆镜子那么大”,“地只有银元那么大”。迦萨甘把天和地拉成现在这么大,并且把天地做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天空,中层为人间,下层为地狱。迦萨甘用黄泥做出人的模型,然后用火烧制。向腹内打气,并给予生命,这就开始有了人,男的叫阿娲阿塔,女的叫阿娲阿娜。由于魔鬼阻扰他们的婚配,他俩飞上天空,但在途中失散了,阿娲阿塔成为太阳,阿娲阿娜成为月亮,天上的星星则是阿娲阿娜身上的“蒙尼恰克”(哈萨克妇女服饰上镶嵌的珠宝的通称)。著名的哈萨克族叙事长诗约有二百多部,包括英雄长诗、历史长诗、爱情长诗等,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哈萨克族的岩画是其艺术遗产之一,阿尔泰山区、塔城地区的巴哈台山,伊犁地区的天山都可见到,画面最多见的是羊、马、犬、人,其次是毡房、射猎、车辆、鹿、牛。 (三)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形成有其长期的过程,它是以克普恰克语(钦察语)为基础,融合朵豁剌惕、私吉剌惕等部的蒙古语成分而发展起来的。因为长期从事畜牧业,哈萨克语中关于畜牧业的词汇特别丰富,而农业、商业、手工业生产方面的词汇较贫乏,不少是借用其他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哈萨克族曾使用过许多文字,6~8世纪,使用过古突厥文,8世纪后又使用过回鹘文,其后又使用过察合台文,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哈萨克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拼写,共有32个字母,从右到左横写。1964年,我国曾设计和试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共33个字母,从左到右横写。1980年后,应哈萨克族群众的要求,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 |
三、柯尔克孜族
(一)历史沿革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叶尼塞河上游,《史记》、《汉书》称为“隔昆”和“坚昆”,曾羁属于匈奴。5~6世纪时称为“纥骨”或“契骨”。唐朝时被称为“黠戛斯”。6世纪中叶以后处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又曾是薛延陀汗国属部之一。唐朝打败东突厥以后,黠戛斯开始与唐朝有来往。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以黠戛斯地为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管辖,正式归入唐朝版图。黠戛斯于840年摧毁回纥汗国,建立了黠戛斯汗国。从7~10世纪,黠戛斯和汉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常和唐进行贸易。辽、宋之际,黠戛斯写作“辖戛斯”、“黠戛司”,辽政府曾在“辖戛斯”地区设置“辖戛斯”大王府。12世纪末,成吉思汗兴起,“辖戛斯”在汉文献中被称为“乞儿吉思”、“吉利吉斯”。15世纪以后,天山吉利吉斯部落的区分依然存在,但各个部落已表现为一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清代,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牧民,分东西两部,以天山为界。在清廷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柯尔克孜人民积极支持清军,进一步巩固了祖国西北疆域。1758—1759年,东布鲁特萨雅克部、萨尔巴噶什部和西布鲁特额德格纳等15个部落,率20万众请求重归清朝。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定为柯尔克孜。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口为17.12万人(2004年),占全疆人口的0.87%,其中大部分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此外,在乌什、阿克苏、莎车、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以及特克斯、昭苏、额敏、塔城、博乐、精河、巩留等地均有分布。 (二)文化概况 柯尔克孜族的著名史诗《玛纳斯》,是反映古代柯尔克孜族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的一部百科全书。《玛纳斯》有20多万行,不仅是一部广为流传、规模宏大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口头文学,它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中世代口头传诵。《玛纳斯》是集体创作而成,全诗通过英雄玛纳斯一家八代人的活动和业绩,描述古代柯尔克孜人团结抗击异族劫掠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这部史诗对研究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习俗、宗教、音乐及意识形态都具有重要价值。1984年《玛纳斯》在乌鲁木齐用柯尔克孜文印刷出版发行。柯尔克孜族的短片叙事诗有《库尔曼别克》、《额尔托西图克》等。柯尔克孜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一般是叙述有关于祖宗谱系、自然界河社会生活的,也有反映反对社会压迫斗争情况的。流传较广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有《机智斗恶魔》、《魔鬼老良子》、《两棵白杨树》等。 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历法,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采用十二生肖纪年。这十二生肖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把“龙”、“猴”换成“鱼”、“狐狸”,并且认为鼠年和猪年是干旱的年份,要储粮防灾,鱼年和蛇年是丰年,人畜两旺,虎年生男孩多,兔年生女孩多。 (三)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文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克普察克语支。柯尔克孜族在7~8世纪左右曾使用“鄂尔浑—叶尼塞文”(古突厥文),后来使用过以阿拉伯、波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并根据察合台文创造了柯尔克孜文。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柯尔克孜文。 |
四、塔吉克族
(一)历史沿革 据说“塔吉克”一词出自“塔吉”(“王冠”之意)。塔吉克族属于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 塔吉克人的出现和民族的形成,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中亚的西徐亚人;较近的祖先可追溯到古代中亚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塞人。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操东部伊朗语的人群,就已经分布在我国新疆的许多地区。塔吉克人的族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操东部伊朗语的诸部落。“帕米尔”是“世界屋脊”的意思,我国汉文史籍称之为“葱岭”,因生长野葱而得名。塔吉克族是典型的高原游牧民族,素有“世界屋脊上的居民”、“云彩上的人家”之称。“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语“石头城堡”之意,它是古老的塔吉克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最高的地区,南端耸峙着巍峨雄壮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方矗立着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 公元前2世纪,塔吉克族的先民已在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以及境外周围地区建立了小的邦国。后来,这些邦国分分合合,到东汉成为“德若”、魏晋时期成为“亿若”,附属疏勒国管辖。南北朝至唐初,塔吉克人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建立了朅盘陀国。约在713—727年间,朅盘陀王裴星投奔吐蕃,唐玄宗于其地置“葱岭守捉”,归“安西都护府”辖制,从此朅盘陀国灭亡,塔吉克人成为唐朝边疆民族。宋朝时塔吉克人臣服于喀喇汗王朝。清朝乾隆统一南疆后将塔吉克族所在地称为“回庄”。民国二年(1913年),今塔什库尔干始建为县,属喀什专区。塔吉克人在近代阻击英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的塔吉克族现有4.35万人(2001年),占新疆总人口的0.22%,主要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此外,还分布于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 (二)文化概况 萨曼王朝时期的诗人阿布尔哈桑•贾法尔•鲁达基是公认的塔吉克文学的奠基人、塔吉克古典诗的始祖。1958年,为了纪念鲁达基诞生1100周年,我国出版了《鲁达基诗选》。 塔吉克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如著名的《公主堡》的传说被载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它生动地反映了塔吉克族和汉族人民的亲密的历史关系。还有《冰山之父》神话故事,它是塔吉克族人民赋予无数冰峰雪岭一种神奇的向往。 (三)语言文字 我国塔吉克族主要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和瓦罕塔吉克,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人主要使用色勒库尔塔吉克语,使用瓦罕塔吉克语的包括塔什库尔干的一部分居民和莎车、叶城、泽普和皮山等地的塔吉克人。 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文字,中世纪萨曼王朝时即已形成的达里语便是塔吉克族的文学语言文字,一直到近代还在作为中亚地区的文学语言文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经文学校中,塔吉克语言文字的使用同阿拉伯语言文字具有同等地位。因为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这种语言文字未能得到普及。现在,塔吉克族学生在学校使用维吾尔语言文字;但维吾尔语言文字限于在学校和政府机关中使用,在塔吉克人的家庭中,人人都使用塔吉克语。 |
五、乌孜别克族
(一)历史沿革 乌孜别克族在元朝时译作月即别、月思别、月祖伯。14世纪初,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兹别克游牧民族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推翻了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十六七世纪时,布哈拉、撒马尔罕、安集延、费尔干平原的乌兹别克人来到新疆的喀什噶尔、伊犁、阿克苏、乌什等地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皮毛、大黄、麝香等各种货物的贸易,与新疆各族人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一些乌兹别克人逐渐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定居下来。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来新疆的中亚乌兹别克人不断增多,被称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浩罕人”,由此形成了我国的乌孜别克族。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扶植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有一部分中亚乌兹别克人迁入新疆。 新疆的乌孜别克族现有1.42万人(2004年),占全疆总人口的0.07%,主要分布于喀什、和田、莎车、叶城、乌鲁木齐、伊宁、塔城、木垒、奇台等地。乌孜别克族大多居住在城市,少数居住在农牧区。 (二)文化概况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如《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描写了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乌孜别克族先民的生活和斗争。在乌孜别克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有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谚语与格。十四五世纪,由阿塔依、萨卡克、洛特菲和艾利希尔•纳瓦依等创作的著名作品《五部诗集》、《深邃的宝库》和《帕尼诗集》,对整个中亚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语言文字 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乌孜别克族曾使用过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原来的乌兹别克文也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新疆的乌兹别克族由于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长期杂居在一起,所以他们大多讲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也讲哈萨克语,使用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在本民族内部使用乌兹别克语,而在社会交际场合使用维吾尔语。 |
六、塔塔尔族
(一)历史沿革 “达旦”、“达达”“鞑靼”等都是塔塔尔族不同的译音。塔塔尔一名最早出现于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唐代文献称“达旦”,当时是指蒙古族中的一些部落。15世纪时,金帐汗国衰亡,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建立喀山汗国,不里阿尔人是汗国的主体,此外,还有许多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和突厥化的蒙古人,塔塔尔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另外,当时还有克里木及西伯利亚使用突厥语的民族也被称为塔塔尔人。 塔塔尔人迁入新疆大体山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有些塔塔尔人经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到达我国新疆。 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新疆对俄国贸易的开展,处在俄国经济中心莫斯科和新疆之间的的喀什地区的塔塔尔商人,有许多迁到新疆居住并开设商店。另外,还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职业者也迁到新疆。 第三个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塔塔尔人为了逃避沙皇兵役逃到新疆,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塔塔尔人迁到新疆。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塔塔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努力。 新疆有塔塔尔族0.47万人(2004年),占全疆总人口的0.02%,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此外,在布尔津、哈巴河、霍城、奇台等县也有部分塔塔尔族。 (二)语言文字 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我国塔塔尔族由于长期杂居于各兄弟民族中间,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较深,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基本成了他们现在的日常用语,塔塔尔人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杂处原因,现多采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
嗯 很不错
不过关于纳瓦依的族属 其实是有争议的 每个地方资料不一样 国内资料和报道一般认为是uyghur族的,我在网上也见过两个民族人的争论。 他已经是15世纪的人了 而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的乌兹别克和维吾尔,他写作用的语言多是察合台语和波斯语,察合台语是以喀喇汗的官方语言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是维吾尔和乌兹别克民族从14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共同使用的书面语言。他的诞生地也和现在两个民族的地区没有交集 诞生于中亚的赫拉特城(今天阿富汗境内),当时是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领地 今后的活动范围也是在大中亚地区 还在波斯呼罗珊王朝任过职。 很多名人都是在现代的中亚各民族形成之前就存在过的 而现代的每个民族 有的中亚国家非要把每个名人都加上现代民族的头衔 所以很多突厥大文豪和学者 在现在都是有许多民族的身份的。导致了归属的争议不断 |
|
|
原住民几乎全成突厥语民族了 只剩一个还说原来印欧语的塔吉克
|
|
|
回复 9# 风林火山
总之,学习维语对于了解整个突厥民族,都是有裨益的。 风林火山对这方面了解的真多呀 ![]() 当然,文化历史上的争议,我们且存自己的观点,要点在于不能太狭隘,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判断便好,我不愿身陷于那种无休止的争论中 ![]() |
很营养的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