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的阿富汗 鲜为人知的普什图[转] 阅读:3982回复: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c60e501000cey.html
新闻热点的阿富汗 鲜为人知的普什图 车洪才 一、聚焦阿富汗 1.辉煌的古代文化 自从1979年12月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的20多年里,这个国家两度成为世界新闻的焦点,应该说,人们对它的现状已多多少少有所了解。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之后,人们更加关注阿富汗的形势。但是当前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光秃贫瘠的群山和瓦砾成堆的满目疮痍,殊不知阿富汗有过极其光辉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一席之地。 阿富汗地处中西亚,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直至15世纪末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开辟之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富汗曾经是欧洲和中东同印度和远东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古丝绸之路通过阿富汗将中国、印度、古波斯直至古希腊、罗马连接了起来。东西方的商务贸易必须经过阿富汗,古代东西方的征战厮杀也必定假道阿富汗。东西方的这些交往必然地将东西方的文化都带到了阿富汗。有人说阿富汗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这话一点都不错。在阿富汗出土过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哈拉巴文化风格的陶器和装饰画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妇女铸像、雕有双翼狮子的石印和大理石妇女坐像。而阿富汗特产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传入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带来了希腊文化。西方的希腊文化同东方的波斯、印度和阿富汗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著名的《甘达哈拉文化》。这种文化在建筑、绘画、雕刻乃至铸币等方面都独具风格。希腊风格的半身女像后来演化成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原型。 宗教也反映出阿富汗文化的古老性。阿富汗地区的原始宗教是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中国古书上所说的祆教或拜火教。该教是其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在阿富汗巴尔赫地区创立的。祆教的经典叫《阿吠斯陀》,又称《波斯古经》。在其中,不仅记载了许多阿富汗的地名,还记述了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阿富汗社会构成和等级制度。萨珊波斯曾定祆教为国教,风行一时。不仅在作为波斯版图的阿富汗地区,而且在中亚广为传播。后来还流传到了中国,成为除佛教以外传入中国最早的外来宗教。佛教大约与希腊文化同时在阿富汗传播开来。据史载,在公元2世纪就有从阿富汗地区派的使者来汉朝传授佛经。晋朝高僧法显在公元4世纪也曾经阿富汗拜谒圣地,而且专有著述记载了自己的见闻。玄奘去印度途径阿富汗时,佛教在这一地区虽已开始衰落,但还在延续。阿富汗塔利班炸毁的公元2世纪到5世纪建造的两尊著名的巴米扬大佛(一尊高53米,一尊高37米)就是阿富汗佛教文化的代表。在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征服了中东、北非、西欧的部分地区及中亚大部之后来到阿富汗。阿拉伯人在征战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直到公元9世纪,砍大哈和喀布尔才被征服。随着阿拉伯人的到来,伊斯兰教传入了阿富汗。从此,改变了阿富汗地区人民的生活。一千三百多年以来,阿富汗人从政治到日常生活,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则。阿富汗的历朝历代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占全国人口的98%以上。绝大多数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只有不足10%的人信什叶派。中国的伊斯兰教主要一支也是通过古丝绸之路经过阿富汗传入的,另一支是经“海上丝绸之路”由广州和泉州进入我国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阿富汗地区还产生过《列王传》(或《王书》)这样不朽的波斯语史诗。公元1010年左右,在阿富汗迦色尼王朝时期,伟大诗人费尔多西用了35年时间写完了这部传世之作。其光辉至今照亮着波斯文学。还有,被东方人尊为“卓越的智者”,被西方人尊为“最杰出的医生”的阿维森纳也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王朝。 20世纪50年代,他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迦色尼王朝特别是苏尔坦·马哈穆德统治时期,除对外征战扩大疆域,传播伊斯兰教外,在宫廷里歌舞升平,不仅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也得到了发展,一些乐器有所流传。 从以上介绍, 可以看出阿富汗这个地方的的确确有过辉煌的历史。那么,阿富汗的地情地貌又是什么样呢。 2.多山的高原国家 近代阿富汗的疆界曾经是西起赫拉特东到克什米尔,北自阿姆河南抵阿拉伯海的一个大国。只是在19世纪后,由于内部的争权夺利,逐渐缩小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内陆国家。现在阿富汗有6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仍比欧洲大国法国加奥地利还要大很多。 阿富汗是一个高原山国。平均海拔1100米,首都喀布尔平地海拔1800米。在这个高原国家里,世界著名的兴都库什山山脉从东北到西南斜贯全境,约1200余公里。另一座大山苏莱曼山绵亘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约700多公里长。两座大山的冰雪消融,滋润着阿富汗的广大地区。但是,即使在盛夏,人们也能看到喀布尔周围山顶的积雪。在阿富汗中部沃扎拉贾特高原形成5个奇特的小湖,水色可以从乳白变为墨绿,是阿富汗的旅游胜地之一。 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沿岸与西南部的赫尔曼德河流域形成两片平原。其他河流主要有中部的喀布尔河和西部的哈里鲁德河。 阿富汗地势高又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夏和昼夜温差很大。这个国家由于地理纬度和地形结构的原因,一山之隔,竟会出现两种自然景观。从喀布尔至贾拉拉巴德一带就是这样。在喀布尔一侧,大雪飞扬,而在贾拉拉巴德一侧,却生长着热带丛林,橘子、香蕉挂满枝头。阿富汗的气候适合多种水果的生长。在正常情况下,每年葡萄干的出口量较大。 阿富汗的西南部还有大片沙漠。 阿富汗基本没有铁路,运输靠公路和航空。经济是农牧业为主,工业很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麦、稻子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甘蔗、油料作物及葡萄等。阿富汗矿藏极为丰富,但勘探和开发还都没有大规模地展开。初步查明的有天然气、煤、铁、石油及许多稀有金属,藏量很大。青金石是阿富汗的特产,在世界珠宝市场上有独特的地位。 阿富汗在东部和南部与巴基斯坦毗邻,西部同伊朗接壤,北部和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塔吉克交界,东北有一段狭长地带跟我国相连。 3. 英勇不屈的人民 阿富汗作为古代东西方的主要通道,由于强国征战和民族大迁徙,使这个地区经过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阿富汗没有做过人口普查。据最新的说法,估计阿富汗现有2700多万人口,含十几个主要民族。其中普什图族,即历史上通称的阿富汗人,约占人口的一半左右,其次是塔吉克人、哈扎拉人(蒙古人后裔)、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努里斯坦人等。 过去西方介绍阿富汗人总是以“性格强悍,好与人斗”来概括。其实,阿富汗人极为淳朴善良、性情豪爽,与人交往很讲义气。但是,阿富汗人不畏强暴,宁折不弯。为了尊严宁可去死,绝不委曲求全。尤其是,在面临外敌的时候,为了祖国的荣誉,以圣战的名义,不论男女老幼都能视死如归。阿富汗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 阿富汗人民有过3次反英战争的光荣历史。第一次反英战争从1838年到1842年历时3年零8个月,最后以阿富汗人民的胜利告终。在这次战争中英军损失3万多兵力。 第二次反英战争从1878年打到1881年,英国人虽然在阿对外政策上取得一些特权,却丢掉3000多名士兵的生命,被迫全部撤军。到1919年经过第三次反英战争,阿富汗完全收回了外交决定权,英国人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阿富汗人民还有过打败超级大国前苏联的光荣历史。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苏联以十万大军的数目去征服阿富汗。阿富汗进行了全民抗战。最终,由于阿人民的顽强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苏军不得不全面撤出阿富汗。10年间苏军死1万多,伤3万多,耗资200多亿美元。 现在,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又在经受着国际反恐战争和世界反毒品斗争的战斗洗礼。 二、探究普什图 阿富汗既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这些语言分属印欧和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两种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均属印欧语系。这里主要对普什图语做一些介绍。 1.“普什图”一词在我国曾出现过几种音译。现在,统一使用的“普什图”几个汉字,实际上,是沿用了按照波斯语的读音(pushto或pushtu)找出的汉语近音字。英语曾依此读音,译为“pushtu”. 俄语的音译是 “Пушту”。 在我国有的书上也曾译为帕坦语(Pathan)。这是印度、巴基斯坦人对普什 图人和普什图语的叫法。还有的书上用过“巴克同语”的译名。这种音译倒是把普什图语和普什图人混淆了。在普什图语里,普什图语和普什图人不是同一个词。 “pakhtoon”一词只解释为普什图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普什图语的释义。 我国以往出版的语言学书上, 也称这种语言为“阿富汗语”。 “普什图”一词,按照这种语言的两大方言系统的读音,可读如“Pakhto”或“Pashto”。根据阿富汗过去几十年来在语言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喀布尔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采用的读音,将该词读成“帕赫图”(Pakhto)已成标准读法。 2.普什图语是阿富汗国语。早在1936年阿富汗政府就确定普什图语为国语,波斯语为第二语言。1964年的阿富汗宪法第三条又规定,普什图语和达里语(Dari,即阿富汗的波斯语)同为阿富汗官方语言。2004年1月5日在大支尔格会议上经过协商通过的新宪法第十六条在一次强调:“在普什图语、达里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俾路支语、帕沙伊语、努里斯坦语及国内通用的其他语言中,普什图语和达里语为政府的官方语言”。阿富汗历届政府的一切正式文件、法律、法令、条约、协议均以此两种语言为准。在阿富汗政局稳定时的统计表明,阿富汗中央和地方有二十几种报纸杂志以普什图语为主,达里语为辅。还有近十种报纸和学术刊物完全用普什图语刊印。阿富汗已用普什图语出版过《阿富汗大百科全书》多卷。为推广和普及普什图语,早在1933年阿富汗就成立了“普什图语学会”(Pakhto tolana)。在这个学术机构中集中了许多学者,专门研究、整理、编写、出版普什图语书籍,还办有学术月刊“喀布尔”杂志。在几十年中,这个机构出版了很多普什图语文学作品及语言专著,为普什图语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普什图语学会”并入了阿富汗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使用普什图语的人口大约有两三千万。阿富汗本土半数左右人口是普什图族。他们分布很广。从这个国家东部的库纳尔、楠格哈尔、拉赫曼到它的首都喀布尔,又从喀布尔向西南到帕克蒂亚、加兹尼、坎大哈和法腊等省,到处都居住着普什图人。估计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覆盖面积约占阿富汗总面积的70%左右。 除阿富汗外,在占有巴基斯坦国土一半左右的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的广大地区也居住着数以千万计的普什图族人,操普什图语。他们在奇特拉尔、迪尔、斯瓦特、巴加沃尔和瓦基里斯坦等地区居住较为集中。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大城市白沙瓦主要是讲普什图语。在奎达等城市,普什图语也通用。在白沙瓦大学设有普什图语研究院(Pakhto Academy)和专门的出版机构。他们出版过不少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并办有综合性月刊“普什图”。 此外,约有百余万普什图人群居在印度的好几个邦。他们不仅大多数讲普什图语,还出版过一些教科书和文学小册子。在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都有数以万计的普什图人。 |
|
最新喜欢:![]() |
3.普什图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19世纪后期,许多西方语言学家在重建印度雅利安语古型和译读创建于阿富汗巴尔赫的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或拜火教)经典阿吠斯陀(Avesta)的过程中,都曾用历史比较法对普什图语的历史和亲缘关系做过研究。英国学者特鲁姆布(Trump)博士确信普什图语应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族,但不是印度雅利安语的一支,而是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他认为,
这种语言是印度和伊朗诸语言中最早发生语变的典型。这种观点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如当时德国的斯波利加勒(Spregal)教授和胡伦勒(Hornle)博士等。可是,另一些学者的看法却不同。他们认为,普什图语是伊朗语族东南语支的一种语言。由于这种语言同普拉克利特语(中古印度语,即梵语俗语和巴利语)接近,所以同印度语族的语言有部分相同。持这种观点者可以法国语言学教授达尔米斯蒂塔尔(Darmestetter)博士为代表。 达尔米斯蒂塔尔教授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波斯语教学和锁罗亚斯德文学的研究。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他提出普什图语同阿吠斯陀语极相近。这位教授把锁罗亚斯德教经典“阿吠斯陀 ”最早使用的语言叫做“赞德语”(Zand,意为知识)。他肯定地说,普什图语既不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也不是帕赫拉维语(Pahlawi或倍赫列维Пехлеви,即中古波斯语) 的一支。普什图语的许多基本词汇是波斯语和帕赫拉维语中所没有的,只能在赞德语中找到他们的痕迹。因此,他推测普什图语可能是从一种同赞德语极相近的方言中脱胎出来的。 到了二十世纪,许多语言学家也对普什图语的历史和亲缘关系进行过探讨。五十年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潘泽勒(Herbert Penzle)博士写道:“古普什图语是两千年前的一种语言,同阿吠斯陀语十分相近。”著名的挪威语言学家毛尔根斯蒂恩(Morgenstiern)说,“普什图”一词同阿吠斯陀语的“Parshta” 和梵文的“Parshthar”非常接近,都是“高(地)”的意思,也认为普什图语源远流长。 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契科巴娃将普什图语归在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普什图语学家恩.德沃利扬科夫(Н.Двориянков)也认为,“普什图语按其起源属伊朗语族东南语支,包括在印欧语这个大系列之内。” 阿富汗学者希迪库拉·李士庭教授将印欧语系分为欧洲雅利安语团和亚洲雅利安语团,又把亚洲雅利安语团分为三个语族,即1)印度语族(他称之为“印地克语”)包括梵语、普拉克里特语、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及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各种语言;2)伊朗语族(他称之为“帕尔西克语”)包括古波斯语、萨萨尼语、帕赫拉维语、现代波斯语、伊朗南部方言以及马迪语、阿什康尼语等及伊朗北部方言;3)巴赫塔利语族(起源于巴赫塔尔即今阿富汗的巴尔赫,他称之为“帕赫蒂克语”)包括普什图(帕赫图)语、俾路支语、乌尔莫里语、帕拉奇语及兴都库什山周围的其他语言。这位教授认为普什图语同古老的阿吠斯陀语和梵语是3个姊妹语。 4.普什图语不是现代波斯语的一支。的确,在普什图语的发展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阿拉伯语、突厥语和波斯语词汇。特别是达里语在阿富汗与之并肩发展、相互影响,有许多共同的词汇。正如英语和法语有一多半词汇是共同的,但基本词汇不同,仍是两种语言一样,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 “印度伊朗语族”词条中说,“阿富汗的普什图语是现代波斯语的东支。”这里似乎有些误会。国外诸多语言学家只是说普什图语属印殴语系伊朗语族,或伊朗语族东南语支,还没有人将其视为现代波斯语的一支。这里所说的“普什图语”好像是“达里语”。达里语可以说就是现代波斯语的一支。这种语言除个别读音与现代波斯语有些不同和保留了较多的中世纪波斯语的特点外,就是现代波斯语。普什图语不是达里语。普什图语的基本词汇与达里语完全不同。从 1952年到 1955年期间,阿富汗普什图语学会编写出版的那部具有权威性的两卷集《普什图语词典》(Pakhto Qamus)所选一万个词条,本词都是普什图语的最基本的词汇,没有一个词同波斯语相同。因为是双语词典,倒是用波斯语诠释的。在语法方面,两种语言也有许多根本性的不同。这里略做比较。普什图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性、数、格的变化,波斯语却没有性和格的不同形式,即使是数,在2以上数词后名词也无须加复数词尾(ha 或 an),而这对于普什图语来说,绝对是语法错误。波斯语中形容词和序数词总是置于名词后,读音时用短音(izafe)连接,而普什图语的形容词和序数词总是处于名词前边,并与名词的性、数、格一致。普什图语中不仅有后置词,还有前后置词,这在波斯语中根本找不到痕迹。谈到动词,最大的不同表现在过去时。普什图语过去时包括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近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远过去时(过去完成时)。在及物动词过去时的句子中,宾语不变,用原格(直接格)形式,主语要变,用变格(间接格)形式。动词随宾语的性、数进行人称变位。这对讲波斯语和达里语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阿富汗,母语是波斯语的人(farsiwan)在普什图语还没有学透时,碰到这种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法现象就无所适从,到底是狗咬了人还是人咬了狗都说不清。这怎么能说普什图语是现代波斯语的一个分支呢。 5.现代普什图语含有50个基本因素,其中元音17个,辅音33个。书写使用变体的阿拉伯语字母。较阿拉伯语多14个字母,较波斯语多10个,共42个字母。 前苏联学者德沃利扬科夫说:“现代普什图语词汇是在东伊朗语族成分同相近的印度斯坦语(旁遮普语、拉罕达语、卡菲尔语、布拉古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近年来,普什图语大量借用了波斯语、阿拉伯语、突厥语及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所以,同义词特别多。 普什图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方言系统:西南方言系统或叫西部方言系统(pashto),主要包括砍大哈方言、卡卡尔方言、瓦吉尔方言和哈塔克方言等;东北方言系统或称东部方言系统(pakhto),主要有白沙瓦—姆门德方言、阿富里基方言、优素福扎伊方言和吉里扎伊方言等。两大方言系统的主要语音区别在于西南方言系统保留了古音zh和sh , 而东北方言系统相应地读成gh与kh。 普什图语的两大方言系统在语法上没有大的区别。普什图语语法结构基本上属于屈折语类型,但还广泛地使用语法的分析手段。这种语言语法的综合手段表现在,各类可变词的变化通常是用附加变化词尾,有时,也用其它附加成分。与此同时,还移动重音和使用错根词等。在表达句法关系方面,普什图语使用的分析手段有前置词、后置词、前后置词、辅助动词和语气词等。 6.专门的普什图语语言学研究工作对普什图语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 这方面工作开展得最早的当推英国和俄国的学者。早在 1844年英国学者哈里斯(Harris)《普什图语语法》(The Pashto Grammar, London,1844)。俄国学者彼德堡大学教授布.杜兰(Б. Дорн)在 1847年也编辑出版了《普什图语文章选注》(Chrestomathy of Pashto or Afghan Language, st Peterburg)。这位教授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俄国和前苏联对普什图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国出版了拉瓦提(Raverty)、贝洛(H.W.Bellew)和特鲁姆布(Trump)等学者的两种普什图语英语词典、三种普什图语语法书,以及《普什图语手册》等其它专著。国外的研究工作为本地区的学者采用新的语言学方法对普什图语研究引了路。 进入20世纪后,阿富汗和印巴学者们在普什图语的研究方面有许多专著。在词汇学方面值得特别一提的有,阿富汗在 1938年出版了穆罕默德.古勒.姆门德的《帕赫图语词海》(Pakhto Sind), 又在 1941年出版了穆罕默德·阿古姆·阿亚吉的《帕赫图语一万词》(las zara Pakhto lughatuna), 为普什图语基本词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于 1952年至 1955年期间,阿富汗普什图语学会陆续编写、出版了两卷集的《帕赫图语词典》(Pakhto Qamus)和三卷集的《阿富汗语词典》(Afghan Qamus)。这两种词典都是双语词典,前者是普什图语—波斯语,后者是波斯语—普什图语。 1959年,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出版了巴赫达尔·沙阿·祖弗尔编写的《祖弗尔词典》。这部词典是普什图语原文词典,但附有乌尔都语释义,其实也是双语词典。自 1970年起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普什图语研究院陆续编写了一部大型的普什图语原文词典叫《普什图语》分14卷出版。这些词典的出版不论在阿富汗还是在巴基斯坦,都有助于统一词语释义、统一语音,并起到推广普什图语的作用。 在语法学方面,穆罕默德·古勒·姆门德的《帕赫图语之路》(1939年,巴尔赫出版)及希迪库拉·李士庭教授的《帕赫图语语法》(1949年,喀布尔出版)和《帕赫图语指导》(1962年,喀布尔出版),都是自成体系的语法书。 在20世纪,国际上研究普什图语的人多了。在前苏联、德国、英国、挪威、瑞士、美国、捷克和伊朗等国都有一些学者对普什图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五十年代后,美苏两国有不少普什图语研究的专著出版。从50年代至70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大、中、小6种版本普俄、俄普配套的双语词典。值得一提是在 1966年由德沃利扬科夫(Н.Двориянков)教授审校,由阿斯拉诺夫(М. Г. Асланов)教授编写的《阿富汗语—俄语词典》(Афган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осква,1966)。这是一部包含5万词条的中型偏大的双语词典。这部词典不仅释义准确,而且用法例证翔实,特别是收集了大量的成语、习语和谚语作另立例证,大大地方便了读者。在阿富汗学术界得到很高的评价。还有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潘泽勒(Herbert Penzl)编写《普什图语语法》(A Grammar of Pashto, Washington, 1955),很有特点,在阿富汗影响很大。后来被译成普什图语又在阿富汗出版。 前苏联设有力量雄厚的普什图语科研和教学机构。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执安大学在潘泽勒教授和他的助手奥斯卡博士领导下,成立了一个普什图语研究中心,对普什图语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在普什图语文字拉丁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受到阿富汗学者的称赞。 伊朗德黑兰大学也设有同样的研究机构。 普什图语的研究工作曾经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 1975年联合教科文组织曾在喀布尔召开过普什图语国际研讨会,并成立了国际普什图语研究中心。普什图语在20世纪得到了发展。 三、让普什图语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 1.普什图语不可替代 如前所述,阿富汗的民族结构和普什图语的人口覆盖,决定了普什图语在阿富汗的地位。对阿富汗地区开展工作,普什图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普什图人把普什图语和特有的普什图民俗(pakhtoonwali, 普什图族的不成文的法规)看作是民族节操,神圣不可侵犯。外国人能用他们的母语同他们交谈,他们认为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他们会感到非常亲切。加上你能对他们以诚相待,很快他们就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工作起来会很顺利。 有的人老有一种片面的理解,好像懂了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在特定的环境下,这话就不灵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高级英语翻译,有可能在阿富汗外出时,问不清路,找不到家。 还有些模糊的认识,也必须说清。好像有波斯语对阿工作就够了,有的甚至误把阿富汗的波斯语当成普什图语,不重视普什图语人才的使用。这也对工作不利。普什图人的民族感情非常之强。在我国对阿用普什图语广播之前,曾用伊朗波斯语同时对伊朗和阿富汗广播,阿富汗知识界的许多人经常对中国人说,用这种语言对我们广播很伤我们感情,那不是我们的语言。知识界人士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更可想而知了。 也许是上述原因吧,在20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用普什图语对阿富汗地区开展工作。俄国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美国的“美国之音”、德国的“德国之声”“英国广播公司”等十几个国家的广播电台都有普什图语广播。 2.普什图语在我国的发展 阿富汗是中国的邻邦,两国人民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友好的交往。阿富汗也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1月阿富汗政府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1月20日两国正式建交并互派大使。两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两国悠久的友好关系获得新的发展。阿富汗人民始终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 1959年我国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分两批从国内几所高校抽调6名读英语的在校生派往阿富汗学习普什图语(笔者是其中之一)。他们根据中阿两国文化协定,进入喀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在三年中完成9学期学业,毕业后,他们分别参加到我国的外交、新闻广播和教学工作中。现在,这批人都已年过花甲,分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完成了开拓者的使命。 1963年和1964年,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招收了两班普什图语学生。这些人毕业后,有8人被分配到国际广播电台工作。 1973 年 7月 1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北京广播电台的普什图语节目正式开播了。近30年来,普什图语广播深受普什图语听众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听众俱乐部113个,每年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以及阿联酋等国的听众来信逾万封。现在,来信仍呈与年俱增的势头。 目前,还在国际广播电台普什图语部工作岗位上的8人,有两位已是译审(教授级)、两位是播音指导(教授级),还有一位是主任播音员(副教授级)和3位副译审(副教授级)。他们也已经50多岁了,退休在即。 3.普什图语人才的培养 普什图语进入我国高校,从1963年算起已经快40年了,不要说一般人,就是在语言学界知普什图语者也是寥寥无几。 到目前为止,北京广播学院是我国唯一开设过并有能力开设普什图语专业的高等学府。2000年在广播学院全面恢复非通用语种招生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要,从全国各地招收了2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开了一个普什图语·英语班。现在这些学生已经毕业除一人留校外,分别进入了外交部、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市安全局等单位,为各用人单位填补了空白,补充了新鲜血液。他们成了我国普什图语工作队伍的新一代接班人。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又以高分招收了二十来名新生,这批学生毕业后将使我国普什图语工作队伍更加壮大。 在2000级普什图语·英语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写、试用、修改了全套教材。2003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敏、车洪才编写的《普什图语教程》(上、下册)和由车洪才、张敏编写的《普什图语基础语法》,填补了我国普什图语教材的空白,为今后普什图语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普什图语教材编写出版的过程中,我们从外国网站找到并下载了刚刚制作出来的普什图语软件。这不仅保证了教材的正式出版,还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普什图语部工作电脑化提供了条件。现在,我国普什图语广播不仅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还可以通过internet在网上收听、收看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普什图语广播成了世界上少数几个上网的普什图语广播之一。 车老师相关链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c60e501000alm.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