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查字典才发现,“块”原来读4声,以前我一直读成3声 阅读:3067回复:50
仔细回想了一下,在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一些影视作品中,确实很多读3声的
一块钱,大块头,块头大,读3声和4声,听起来都不违和 一块去,这个好象到是只能读4声,没听到过读3声的。不过口语里一般好象不怎么说“一块去”,更多是说“一起去” |
我又想起,质量,教室,里的质和室。字典里都是读4声,但在生活里也经常听到读3声的情况
可能是相同的缘故 |
alandelong:我又想起,质量,教室,里的质和室。字典里都是读4声,但在生活里也经常听到读3声的情况在我这基本读第四声的 |
今天查字典,偶然看到个生僻字,眄,字典里写了读mian4声或mian3声都可以
看来在这类字的背后,是具有相同规律的语音变化 |
alandelong:今天查字典,偶然看到个生僻字,眄,字典里写了读mian4声或mian3声都可以我觉得是一种方言化的过程 |
我觉得一种可能是,在早期普通话或普通话的前身明清官话里,这些字读3声,或是读3声与读4声都可以
然后发展到现代,字典里就规定都读4声了 |
类似的一些例子
宁,是多音字,但作姓时,读ning4声。但是现在的人们一般却读成ning2声。比如演员宁静。 甚至,宁可,这些本来读ning4声的这些词,经常都听到一些人读成ning2声。 还有,令狐,令读ling2声。但是现在的人们一般却读成ling4声。 |
就我所知,一个人如果从小说普通话的话,「一块钱」、「大块头」等词是不会读成3声的,读3声的一般是方言痕跡。「一块去」这个词普通话会加儿化音,实际读成「一块儿去」。我们这里似乎是「一块儿去」比较口语化,「一起去」倒是语气较文,有点书生气,常在学生口中听到。在生活中,有时还会因各种原因有意把句子口语化,或者说「俗化」,比如,改「一块儿去」为「咱一块儿走」,「一起呗」,「走着?」等等,通过变換用词和语气来修饰沟通过程。
|
官话方言因为和普通话存在高度对应的关系,老一辈的人比较习惯以方言读音推测普通话读音。
比如西南官话——四川话中,危、微是二声阳平调,老一辈在讲普通话时可能会讲成二声阳平调。但是部分年轻人却截然相反,甚至出现了以普通话读音倒推四川话读音的现象,会把危、微的四川话读音误读为一声阴平调。 令人玩味的是,对岸的国语辞典中危是二声阳平调;微是同义多音字,读作二声阳平调,也可以读作一声阴平调(但是在词语的注音中,只使用二声阳平调)。 |
alandelong:不一定是方言影响,而可能是早期普通话就这样读早期的普通话称为「国语」,55年以后的称「普通话」,两者大同小异。这东西有点像正字法,有一套标准,但不可能人人都能标准地使用。你上文提到的「质量」一词,确实有人读成3声,但「教室」一词,却鲜有人读3声。 在对岸国语里,「法国」确实读4声,我觉得是非标准用法。但是「蜗」字不是读wa1,而是读作gua1,两地有不同的发音。同样,对岸把「包括」读作bao1gua1,「邂逅」读作xie4gou4,这都是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