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印欧语系,名词的性,其根源究竟从哪来? 阅读:1037回复:1
转贴一篇知乎的文章
名词的性,那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德语名词的性(Genus)总共有三种:阳性(Maskulinum)、阴性(Femininum)和中性(Neutrum),这三个词分别来自拉丁语的masculinum(männlich,男性的), fēminīnum(weiblich,女性的)和neutrum(keines von beiden,两者皆非的)。从字面意思上看,阳性名词似乎指的是多数自然性别(biologisches Geschlecht)为男性的名词所属的那类,阴性名词指多数自然性别为女性的名词所属的那类,剩下既非男又非女,指物的名词就归到中性一类。这是从三种性的字面意思得出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规律,很多名词也都满足这个规律,比如der Mann, der Junge自然性别都是男,die Frau, die Studentin自然性别都是女,das Haus, das Auto非男非女而是指物。然而,学过德语的都知道,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律其实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der Tisch既非男性也非女性,却是阳性名词;das Mädchen, das Weib都是女性,但语法上却是中性名词;另外,der Tisch和der Stuhl在德语里是阳性,在法语里却是阴性。可见,虽然三种性的名称是来源于自然性别,但名词语法上的性跟它的自然性别的关系却不是很大。“名词的性来源于其自然性别”,这种说法有失妥当。 其实,说到名词性的起源,还要从比拉丁语更古老的原始印欧语(Urindogermanisch)的演变说起(印欧语系是日耳曼语族的上属概念)。在这里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拉丁语来进行说明。拉丁语里面没有冠词,名词的性是通过名词词尾来体现的,这一点跟原始印欧语一致。原始印欧语的名词一开始没有性,名词的性是在原始印欧语开始分化成各种语族之前不久产生的。名词的性的产生,源于句子中区分动作发起者和动作承受者的需求。 名词构成的举例:拉丁语动词ducere(同德语führen,领导),词干是duc,要在句子里做名词的话就成了发出“领导”这个动作的人(也就是Führer)。人们在词干后面加词尾-s以标示在句中表示动作发起人(Subjekt)的名词,即ducs(Führer)。既然有了发出动作的人,也相应地有了接收动作的人。对于表示动作接收者(Objekt)的名词,人们在词干后面加一个词尾-m进行标示,即ducm(-s和-m,我仿佛知道了点什么= =)。当然,除了指人的名词还有指物的名词。当时鉴于物不能主动做什么事情,只能承受来自于人的动作,作Objekt,所以构成名词的方法就只有在词尾加-m,如词干aur(意为“金子”)构成名词就是aurm。之后在语言的演变中慢慢出现了物作主语的句式,指物的名词不仅仅可以做动作的接收者,也可以发出动作了,指物的名词也有了Subjekt的形式。但在构成指物名词的Subjekt形式时,人们没有像指人名词那样在词尾加-s,而是按照习惯仍然沿用-m的词尾。随着语音的演变,词尾-s变成了-us,词尾-m变成-um,于是就成了现在拉丁语的样子:ducs -> ducus (dux), ducm -> ducum, aurm -> aurum. 阳性和中性的出现:这时候人们就把作Subjekt和Objekt时词尾都是-m的名词称为Neutrum,而Neutrum也就成为了第一种出现的名词的性。当然,所有名词不可能都是一种性。除了中性名词以外,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广泛存在的以-s为词尾的名词。那些明显不属于Neutrum的名词,就被人们归入了所谓的“标准性”(Standardgenus)——阳性(Maskulinum)。在今天的德语里,借用过来的英语词汇一般都归入“标准性”阳性,比如:der Code, der Gig, der Thread, der Hoax等等。只有在引进的英语词描述或者涉及行为动作的时候,这个词才是中性,如das Tuning, das Must-have等等。Der Smoking虽然是-ing形式,但在德语里是“晚礼服”的意思,跟行为动作无关,所以是阳性而非中性。 阴性的出现:一些单个的用中性名词表示的物体可以组成集合,为了描述这些物体的集合,人们引入了复数名词(Plural),构词法是中性名词词干加上词尾-a (aurum -> aura)。有时候,人们也把这些物体的集合当做一个整体概念来处理,把在意义上表示复数概念的名词在语法上用单数来表达,表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直接用复数的名词(比如德语里面人们说 1000 Blatt Papier,不说 1000 Blätter Papier. 在德语里,这样的词比较典型的有Mannschaft, Verwandtschaft等等)。于是这些词尾为-a的中性复数名词又变成了另一种单数名词——用来表示某个类或集合统称的单数语法概念。这种名词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性,即Femininum. 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大多数自然性别是女性的名词会跟表示抽象集合概念的Femininum扯上关系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男性在提及自己女性家属的时候,把她们划归到了亲属(Verwandtschaft)一类,换句话说,die Frau就是从die Verwandtschaft里面引出的一个概念。于是女性以及其他很多自然性别为女的名词就归到了Femininum一类。由此,单数词尾为-a就意味着表示某个集合统称的抽象名词,归到阴性。类似地,在阴性名词作动作承受者的时候,就在词尾-a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词尾-m. 例如拉丁语中性名词bonum (das Gut, 所有物),复数bona, 所有物集合的抽象统称当做单数来用就是阴性名词bona (das Vermögen, 财产,即所有物的总称),作Objekt时候变成bonam.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印欧语系里面,中性名词复数和阴性名词单数的变形总是统一的(包括名词词尾以及修饰名词的形容词词尾),因为阴性名词单数就是从中性名词复数变过来的。相应的,财产的所有者,即bonus,就是丈夫(der Ehrenmann)的意思,作Objekt时变成bonum. 名词性的标示:一开始印欧语系里面是没有冠词的,标示名词的性全靠名词词尾的变化。从拉丁语词尾-us, -um, -a之类可见一斑。后来从基数词1演化出了不定冠词,像德语里面的ein/eine就是从基数词eins演化而来的。在区分名词的性的语言里,如果名词的性不同,那么在句子中不仅仅是名词词尾,与名词相关的代词、形容词也要相应变化。基数词1演化成不定冠词之后,自身也像形容词一样有了词尾变化。后来出现的定冠词也遵循了这种词尾变化。在有冠词的语言里,由于冠词的不同也可以区别名词的性,所以久而久之,名词词尾的变化现象就逐渐消亡。德语现在保存的名词词尾变化现象非常有限,仅剩下阳性中性第二格(Genitiv)需要加词尾-s/-es,弱变化名词(n-Deklination)在作Akkusativ, Dativ和Genitiv时要加词尾-n,以及极少数保留了变Dativ要加词尾-e的强变化名词(比如der Tod, 老德语里面变成Dativ就是Tode. 人们现在会说 Er wurde zum Tode verurteilt,很少说j-n. zum Tod verurteilen)。在现在的德语里,因为有了冠词der/das/die,繁琐的名词词尾变化就逐渐消失了。 小结:1.阳性(Maskulinum)是所谓的“标准性”;2.中性(Neutrum)名词表示有内容的物以及某个具体行为动作的结果;3.阴性(Femininum)名词包括表示集合等抽象意义的词,以及从这些抽象意义的词中引出的概念。4.没有冠词但名词有性的语言,必须通过名词词尾变化来区别名词的性。有冠词的话名词词尾变化就失去了这方面的必要性。以上只是关于名词的性的一个概貌,德语名词的性虽然有一点点规律可循,但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要学习德语名词的性,比起研究并掌握背后的规律,直接死记硬背反而是学习成本相对低得多的做法。 参考资料1. Wikipedia 词条 Genus , Artikel (Wortart) ;2. Genus im Deutschen 一个介绍德语名词的性的音频,透彻详尽,很不错;3. Genus und Gendersprech 和上面同一出处的一篇文章,如果听音频吃力的话推荐阅读;4. Weikopf | Geschlecht 讲了不少关于德语名词的性的知识。 |
参考资料 1. Wikipedia 词条Genus ,Artikel (Wortart) ; 2.Genus im Deutschen 一个介绍德语名词的性的音频,透彻详尽,很不错; 3.Genus und Gendersprech 和上面同一出处的一篇文章,如果听音频吃力的话推荐阅读; 4.Weikopf | Geschlecht 讲了不少关于德语名词的性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