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致辞--“告全体声同小语种论坛学友书!” 阅读:3586回复:1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我抢一个沙发。。。。
《风语者》说的是小日本听不懂印第安人的语言,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如果美军没有强大的武力,即使会最难懂的语言,就能打赢小日本?要知道影片只是采用一部分史实,一部分艺术加工,切不可当真。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不是杀人的武器。 如果谁真有决心去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土著语言,的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祝他成功。 既然外国人前赴后继的专研了诸多的语言,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借鉴他们的成果?知识无国界,只要你爱学习 ![]() [leoning88于2013-12-25 08:52编辑了帖子]
|
|
|
明明还没到新年呢==
“具体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问问老乔派的,就更有趣了,呵呵。具体语言的研究是不是能称得上“语言学”,可能在生成学派看来都是需要探讨的。反倒是国内的学科设置,把这个分得挺清楚,外语专业到了高级阶段总有个“语言学方向”,却又都没有什么实质的理论作为支撑,只能是比搞其他方向更加专注语言问题而已,实际的理论水平,放在“语言学专业”的眼里,可能只是入门水准。 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几乎(不把话说绝了)都是西方的成果,国人尚未做好引进消化吸收的工作,何谈创新?米国众多学科如何发展为前沿?还不是站在欧洲学术研究成果之上,才能继续前进的。诚然,早期的西方研究有其严重的偏见,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一无是处。日本的学术如何发展的?译介是第一步。中国近代多灾多难,无奈地起步晚了人家那么多,是不可抗拒因素。本身就是在赶路的,当然能走捷径最好啊,非得重新走一遍人家走过的弯路,何必呢?创新精神在理论研究中是最值得鼓励的,前提是,那得是真正严谨的理论创新,而不是站不住脚的心血来潮。 田野调查是最基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是最值得尊敬的,从事田野调查同样需要训练和学习。描写语言学和田野调查相关的理论知识都是必要的。同时,资金也是必要的。“老百姓家家都有存款数万”是什么概念?几万块人民币能做什么?考虑一下货币兑换的问题,考虑一下通货膨胀的问题,考虑一下在另一个地方的衣食住行的开销。一个家庭几万块钱的存款,不说买房(买房几万根本谈不上是吧?租房月租都得一两千吧?),够不够供一个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有热情的确是好的,可是,综合人力物力财力,能不能真的有合适的成果? 贡献基本资料是崇高的事业,我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相关的资金支持,没有条件,只求能在我自己的领域,为自己的学科做出一点儿贡献,也就满足了。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此外,濒危语言,谁在乎呢?还不是都是语言爱好者和语言研究者?濒危语言研究曾是我最初的志向,只不过,幻灭之后,放弃了而已。国家机器不一定在乎,财团不一定在乎,甚至一些研究机构都不一定在乎,如果连濒危语言使用者群体的年轻人都不再在乎,那么,濒危语言成为死语言的节奏,就更快了。 |
庐山童子:有一手的资料,还执着于二手的?殊不知,语言调研的结果受调研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世界上很多有声调的语言,你看看在西方学者(语言学者、传教士、人类学家等)的帮助下所创立的文字,很多都没有声调标志。你要是光看相关书籍,是要吃亏的。这个亏,...回到原帖一手资料,谈何容易!不过,我很感兴趣你提到的“世界上很多有声调的语言,你看看在西方学者(语言学者、传教士、人类学家等)的帮助下所创立的文字,很多都没有声调标志”。 西方人对声调不敏感?不清楚欸。看看法国人带领下创制的越南拼音文字,声调还是好好的嘛。怎样叫做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如果在语言系统中没有辨义作用,那么对于文字而言,就没有体现的必要性吧?文字都是不完善的,也不可能是完善的,否则,语言的任何细节都表现在文字中的话,文字就失去了效率。这是我对所谓“汉字拼音化”最大的质疑——拉丁化的拼音文字体系并没有足够高的效率,对汉语而言。 因此,如果一个被调查的语言中,声调是具有辨义作用的,就算是西方人,也不该忽略,除非他没有经过合适的田野调查训练,比如,传教士。对声调在不敏感的人,听到同样的音位组合表达不同的意义的时候,也应该有反应;类似模式反复出现(声调语言中声调必然不是随意的)更不该被忽视。相反,如果所谓的声调只是语调句调的一部分,那么,忽略之大概也无伤大雅。更合况,声调的记录,或许和记录者本身对调值的感知有关,而且,至少我认为,调值的问题是一个封闭的问题,仅限于一种语言内部。一种语言的中平调,不同的人讲出来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是另外一种语言中的高平调。在这个时代,有声资料岂不更加靠谱? |
![]() |
|
|
Like many Bantu languages, Bemba is tonal, with two tones; however, tone has limited effect on meaning as the number of word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confused is small. Stress tends to fall on the prefix, when it exists, and can lead to subtle differences of meaning (see the verb forms below).
-----引自wiki的Bemba language条目。 |
庐山童子:本文涉及口语和文字的问题,很有意思。特别是汉语之外的声调语言,好像长期被忽视。此处提到声调语言,就是指其语音中不但具有普遍的声调差别,而且这一差别还属于非音质音位范畴,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也不一定长期被忽视吧?关于声调的学术著作不少啊,而且印象中我见过的,作者的名字不那么“亚裔”…… 我个人不认为不妥诶。越南语的确是所谓的文字改革,但是就越南语的“罗马字”本身而言,的确算是创制啊。喃字包含声调?不会吧?就算是表音表意结合,最多是一定程度上指示发音而已吧。转写不会必然有声调嘛,瞅瞅西方人带领日本人搞出来的罗马字,很重要的词调完全没有表示嘛。是不是转写无所谓呀,换一套文字和无中生有造一套文字,只要是负责的,都会注意到必要的语言细节嘛。没记错的话,某位传教士给苗乡创制的文字,也是各种复杂的diacritics。只有急于求成且没有经过缜密考虑的,文字创制的结果才是那种必要内容缺失吧? |
庐山童子:本文涉及口语和文字的问题,很有意思。特别是汉语之外的声调语言,好像长期被忽视。此处提到声调语言,就是指其语音中不但具有普遍的声调差别,而且这一差别还属于非音质音位范畴,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印象中东干语是没有声调标记的。个人不是特别确定。同学送的一本东干语诗歌没有细看,当初有心写一篇小文章的,阴差阳错就没再写,也就没再深入了解。个人认为东干语不是成功的汉语(方言)记录方式。和小儿锦类似,更像是一种本民族使用的提示符号。不过,毕竟要看用途,本民族语言有足够的生命力保证传承无障碍的话,不考虑外族人,类似的文字体系也许也是够用的吧。 |